曹曉昂
盡管對于“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路徑,各家車企的設計不盡相同,但近年來的一個普遍現象是:更加務實,也更加著眼于現在,一汽集團更是這其中的典范。
作為“共和國汽車工業的長子”,面對國家的戰略需要,在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道路上,一汽出發得很早。早在1998年,國家提出“863”項目時,一汽就開始了新能源汽車的研發,是我國汽車行業最早進入混合動力汽車領域的汽車企業。在“九五”與“十五”期間,一汽的主要投入集中在混合動力汽車的研發上。進入“十一五”后,一汽開始研發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汽車。2011年,在“十二五”開局之年,一汽又率先發布了低碳節能技術戰略——“藍途戰略”。該戰略的第一階段目標是:“十二五”期間,自主乘用車在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CAFC)滿足國家第三階段油耗法規限值基礎上,推出燃料消耗量再降8%的汽車產品,開發滿足下一階段油耗限值的關鍵技術。一汽集團董事長徐建一表示,發展新能源汽車是一汽踐行“藍途戰略”的核心內容之一。“十二五”期間,一汽將在新能源汽車產品開發、能力建設、生產準備等方面投資98億元,打造純電動乘用車平臺、混合動力乘用車平臺、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平臺和純電動商用車平臺、混合動力商用車平臺等8個新能源汽車產品平臺,開發13款新能源乘用車和3款新能源商用車,實現新能源汽車的商品化、規模化發展。
經過多年積累,一汽新能源汽車的整車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在混合動力領域已擁有65項專利(38項發明專利),其混合動力構型發明還獲得了美國的專利授權。目前,一汽已在長春、大連建立了新能源生產基地,并在長春本部建立了新能源汽車分公司。而2011年8月22日一汽新能源轎車下線暨首批新能源轎車投放儀式的舉行更是標志著一汽以汽車領域新興產業的重大成果邁向了節能環保的藍色征途。
務實與責任并重,是一汽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發展道路上的智慧選擇。近年來,汽車產業界“彎道超車”的理念頗為盛行,通過產業升級的關鍵機會,搶占制高點,跨越式發展也成為某些企業的發展戰略,而電動汽車,似乎就是觸手可及的“制高點”。但一汽在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上卻堅持“技術上可能、經濟上可行、環境上可容”的原則,堅持混合動力和電動汽車兩條腿走路。仔細研讀一汽的“藍途戰略”,細心的人會發現,“藍途”并不是直接與新能源畫上等號,而是兼顧傳統節能技術和新能源汽車技術。對于一汽而言,優化汽油發動機,實現汽油直噴增壓發動機小型化是很現實的明智之選。
而事實上,參照國外先進汽車廠商的技術發展路徑,通過優化動力總成來降低油耗確實是一條普遍經驗。無論是發動機的直噴、增壓還是采用多檔、無極變速箱,都可以使燃油經濟性大大提高。相較于全部采用新能源,一汽采用此種技術路徑最顯而易見的優勢就是:對整車改動最小,技術升級最為簡便,成本最低,進而能讓更多消費者直接體驗到節能環保技術的進步和實惠。
此外,為了實現新能源汽車的商品化、規模化,務實的一汽還將新能源汽車商品劃分成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到“十二五”中期,結合國家新能源汽車私人購車試點、十城千輛等鼓勵政策,加快純電動、插電式、深度混合動力技術的用戶使用試驗,推進商品化進程。建立一汽新能源汽車技術平臺和核心零部件供應商體系,建立關鍵技術標準體系,掌握關鍵總成、部件的制造技術。第二階段,到“十二五”末期,按照商品化模式,建立起適應新能源汽車生產、銷售及售后服務的運營體系,使新能源汽車在性能價格上,力爭具備與跨國公司同類產品競爭的實力。形成采用純電動、插電式混合動力和深度混合動力等技術,覆蓋從A00級到C級的新能源汽車商品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