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昂

很多人認為吉利汽車是中國入世之后受益最大的車企,正是由于中國加入WTO,才成就了吉利汽車。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李東輝對于這一點非常認可,他告訴記者,作為中國第一家獲得生產轎車資格的民營企業,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吉利現在國內設立了將近1000家銷售網點,在國外也有200余家。吉利汽車2011年的銷量達到43.3萬輛。除了總部在杭州,吉利在全國各地已擁有很多整車和零部件廠。在國內市場站穩腳跟的同時,吉利也獲得了走出去的機會:在烏克蘭、俄羅斯和印度尼西亞等國設有散件組裝廠,在海外建立近300個銷售服務網點,在俄羅斯和印度尼西亞建立了自己的銷售子公司,在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銷售汽車十幾萬輛。
李東輝告訴記者,吉利當前的海外戰略以六大新興經濟區、十大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為重點市場,吉利正積極準備進入歐美發達市場,建立以整車為主、CKD(全散件組裝)和SKD(半散件組裝)為輔的全球生產、銷售、服務網絡,實現全球研發、全球制造、全球營銷。曾任華晨副總裁、華晨寶馬項目負責人的李東輝,在華晨寶馬成立之后,還曾出任華晨寶馬中方第一任負責人、高級副總裁兼首席財務官職務。李東輝的國際視野和曾經合資企業的歷練使得他更加從容、淡定。現在,作為沃爾沃汽車全球董事,李東輝用“可喜的、積極的”來形容吉利收購沃爾沃后雙方所發生的變化。
李東輝認為,在吉利完成收購沃爾沃這一年半的時間里,吉利汽車開始真正走向國際化、集團化,在人才培養、國內外業務的發展、規范的治理體系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與此同時沃爾沃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實現了較好的贏利。2011年,沃爾沃全球銷量近45萬輛,同比增長20.3%,成為全球銷量增長最快的豪華車生產廠商,其中中國市場以47150輛銷售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55%,中國市場是沃爾沃內部增長最快的市場和全球第三大市場。此外,沃爾沃的員工滿意度在2011年達84%,達到歷史最高水準,更是難能可貴。
李東輝告訴記者,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曾表示,“在保持沃爾沃作為豪華汽車品牌以獨立運營的大前提下,努力實現吉利汽車和沃爾沃汽車公司之間的協同效應對于雙方企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這對提升兩個公司實力,打造針對不同市場定位的兩個品牌大有裨益”。當前,吉利和沃爾沃正在努力深化合作,以應對全球汽車行業日益激烈的競爭形勢。李東輝透露,吉利和沃爾沃雙方正積極推進,聯合開發小排量、高性能、綠色環保系列發動機,電動車、油電混合車及插電式混合動力等新能源汽車總成系統技術。
2012年3月,吉利和沃爾沃在上海簽訂了《技術合作協議》。據了解,吉利將汲取沃爾沃的先進技術為己之用,同時雙方將合力專為中國本土開發自主品牌,以推動沃爾沃國產化。對此,李東輝表示,“吉利將充分利用沃爾沃授權的技術打造旗下高端產品,在豐富吉利產品線的同時,提高吉利的競爭實力和優勢。”
談到“中國汽車企業走出去”時,李東輝認為,海外并購不可以盲目為之,必須符合企業的戰略規劃。“合資并購最重要的不是為了并購而并購,而是要有明確的戰略目標,是人才、技術還是市場等;同時,兼并的對象要符合市場價值原則,要量力而行。”
李東輝告訴記者,吉利在海外的發展經過“三個步驟”:2006年收購英國錳銅、2009年收購澳大利亞的DSI變速器公司、2010收購沃爾沃。當前,吉利已成功地實現了海外并購的“多贏”。2011年,在歐洲很多國家發展停滯、甚至很多公司裁員的情況下,沃爾沃在歐洲增加了5000多個就業崗位。因此,吉利成功的海外并購之后,瑞典、比利時等國政府都給予吉利以及中國政府很高的評價。并購之后要實行整合,也有一系列風險,無論是文化、還是管理等。李東輝認為,吉利收購沃爾沃之后,李書福提出了非常獨到的“放虎歸山”戰略—尊重沃爾沃作為豪華車品牌獨到的、特有的經營方式,保持高端的技術和品牌的需求,同時吉利也給沃爾沃非常多的支持,為沃爾沃組建了全球一流水準的董事會、管理層以及專業團隊。李東輝認為,只有尊重原有企業的文化,并在其基礎上打造全球型企業文化,同時在各方面互相充分支持,才能最終實現雙贏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