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惠琴
一、良好學習習慣對英語學習的重要意義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從教育本質和教育目的兩方面,對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習慣”曾做以下精辟的論述:“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教師工作的最終目的,無非是培養學生具有各種良好的社會習慣”。英語教學的過程,尤其是學生學習英語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英語習慣的培養過程。所以要學好英語,就必須掌握英語學習的基本方法,培養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不少學生覺得學習英語費時費力且收效甚微,其主要原因是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從學生開始學習第一個字母時起,就要注重培養學生養成英語學習良好習慣的意識,把它當做中學英語教師的首要任務。
二、研究目的
通過研究,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能情不自禁地參與教學,始終保持一種積極主動的、愉悅的情感來學習英語,使學生樂學、學有所成。
三、本校學生學習習慣的現狀分析
我校地處農村,并且外地民工子女占到學生總數43.6%,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發現這些學生學習習慣很差,特別是農民工子女,有些在小學里根本沒學過英語,一進初中,很不適應,不知道如何學習英語,當地的學生也存在著許多不良習慣,如課堂上怕羞,不敢大膽舉手發言、勇敢地表現自己的思想或回答問題時聲音不響亮,幾乎聽不見;讀書時,不能大聲朗讀,只是嘴動,聽不見聲響,更有少數學生,不會拼讀單詞,在單詞表上注上漢字,按照注音來讀“英語”,朗讀時怪腔怪調;書寫時句首字母不大寫,沒有標點;遇到問題,不是積極主動地解決問題,而是等待老師報答案,等等。所有這些,都要求老師在教學中仔細觀察,告訴學生怎樣去改進,采取措施。
四、培養良好習慣的途徑與策略
1.教師要有敬業和奉獻精神,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
“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新課程要求老師的教學行為應產生相應的變化,要尊重那些學習基礎薄弱的學生,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哪怕是取得極其微小的成績。在教學中,發現許多學習困難的學生學習信心不足,不能正確面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或困難,更不能取得學習上的進步和成功。其原因是,這些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不被教師重視,他們的許多言行得不到教師的表揚,反而遭到教師的冷漠、諷刺或批評,長此以往,學生產生了自卑的心理。比如,我班有一位外地學生,語文和數學成績相當不錯,就是英語差,上課叫他回答問題,就是不開口,為了顧及他的面子,我沒有在課堂上批評他。課后,我把他叫到了外面,問他原因,他說怕同學笑話他讀音不標準。當我知道這些情況后,給他分析大膽開口講英語的重要性,并讓他經常單獨讀文章給我聽,讀得好的給予表揚,鼓勵他在課堂上大膽地發言,積極參與。在學習中,每當他有微小的進步時,我都會豎起大拇指,給予及時的鼓勵。這一切大大激發了他內在的潛力,漸漸地,他克服了自卑心理,克服了開口講英語的緊張和害羞心理,養成了大膽開口講英語的習慣。通過一個學期的努力,他在期末考試中,成績由原來的不及格提高到了八十幾分。
2.教師以身作則,發揮模范帶頭作用。
譬如,要求學生書寫規范,教師必須寫整潔、美觀。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在教室的墻面上,開辟“優秀作業”欄,以縱向和橫向兩個尺度來衡量學生的作業,橫向是指一向優秀的作業,縱向是指相對自己有進步的作業。要求學生講英語,教師自己要起模范帶頭作用。如早晨見了學生,主動用英語打招呼,盡量挖掘教材中的語言材料,并運用到實踐中去,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讓學生充滿信心。
3.有效地開展第二課堂活動。
新課程指出,當學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時,他們學得最好;當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時,他們學得最好;當學生發現知識的現實意義時,他們學得最好。為了讓學生學以致用,每天一上課,由班里學生用英語輪流匯報班內情況、天氣情況,給學生以更多的機會練習口頭英語,讓其他學生對該學生的匯報給予點評,培養了學生聽和說的能力。此外,我還結合教材內容,在教學中補充形式多樣的語言材料,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如猜謎語、做游戲、講故事、演短劇等,通過師生互動活動,創建了寬松的英語學習環境,開闊了學生學習的英語視野,豐富了英語知識,加大了語言輸入量,從而逐步提高了學生自身的英語知識素質,全面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五、小組合作,養成學生互幫互助的良好習慣
小組合作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法之一,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時有新的資源不斷生成,我們對學生的新發現,要能機智地給予鼓勵。如我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小組學習的作用,要求學生把單詞課文讀給同伴聽,另一名同學在傾聽的過程中,指出同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幫其糾正錯誤,培養學生聽的能力。做題時,小組成員先切磋、討論,再與老師探討,得出正確結論,并說出這個結論的理論依據,這樣既確保了做題的正確率,又增強了學生自主學習的信心,培養了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同時,學生能綜合運用各種交流和溝通的方法進行合作,能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分析、解決問題,培養學生互幫互助的良好習慣。
六、嚴格要求,持之以恒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是輕而易舉的,需要嚴格要求和經過長期的訓練,重視開端,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還要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學生,有計劃地提出不同的要求。發現學生的不良習慣時,要制定相應的教學措施,從嚴要求,絲毫不能放松。在嚴格訓練的同時,教師還要注意多以正面教育為主,多表揚,少批評。當某個學生反復出現某種不良學習習慣,教師要有耐心,多去挖掘其“閃光點”。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會時時受到不良英語學習習慣的干擾。教師要讓學生懂得只有自覺地、堅持不懈地改掉不良習慣,才能達到學習目的。學習領悟能力有高低,習慣的養成時間有長短,有的學生有時還會有反復,因而教師要因人而施教,要有耐心,持之而恒,堅持到底。特別是低年級的教學工作,學生的可塑性很強,在培養他們良好習慣的道路上,肯定會有反復,因此,我們更應該時刻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多一些耐心,多一些方法,為他們今后更高層次、更深入地學習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