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亞明
很多高中學生覺得學習數學很吃力,起早貪黑,可謂是為伊消得人憔悴,可是收效甚微,沒有大的提高,從而對自己的學習失去信心,以至不再努力甚至放棄學習.這樣的學生在高中占了一定的比例.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呢?筆者認為需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培養興趣,重塑學生的自信心
我們要多關心那些在數學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要經常和他們交流,了解他們思想上和學習上存在的問題,幫助其分析原因,排除心理障礙,鼓勵他們多問,對他們的閃光點要及時進行表揚,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讓學生以輕松的心態進行學習,學生只要感興趣,并充滿自信,就能學好數學.筆者所教的班級中有一個男生,高一剛開始一個月就要退學,問他為什么,原來是因為感覺數學不好學,很不適應數學的學習.了解之后,我找他談話,感覺他性格很內向,和同學交流很少,老師問他問題都不好意思回答.我就多找他談心,上課經常提問他.他由原來一站起來就臉紅,變得主動上黑板做題,和同學們也能侃侃而談了.一學期下來,這個學生成績不僅進步不少,還當上了班委,并主動幫別的同學學習數學.因此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自信起來,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才能有效地提高數學成績.
二、注重習慣培養,讓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
1.通讀教材,預習新課,關注課堂交流.
要提高課堂學習效率,課前預習至關重要.通過預習,學生可以知道老師上課上什么內容,如果自己遇到了難以理解的地方,就應該嘗試調用自己已經學過的知識進行理解分析.如果得不到合理的解釋,就要標記出來,待這部分內容全部預習完畢之后再返回來看一下,或許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如果實在難以理解,就需要特別重視,等待老師在課堂上詳細講解.同時老師要有針對性地指導課前的預習,可以編制預習提綱,對抽象的概念、邏輯性較強的推理、空間想象能力及數形結合能力要求較高的內容設置不同的問題臺階,要求通過預習有一定的了解,便于聽課時有的放矢,易于突破難點.
2.著眼關鍵點,學會審題.
要養成耐心細致地讀完全題的習慣,通過讀題,能夠了解題目的意思;要對題中已知條件逐一進行發散梳理,把題目分解成若干個問題向自己提出來.經常可以向自己問類似這樣的問題:這一條件說明什么?另一條件又說明什么?兩個條件之間有什么樣的聯系?這一條件與解題目標有什么關系?等等.通過自問自答,可以啟發自己的思路,同時,通過自問自答,還可以提高解題時注意力集中程度,提高思維的品質.對照目標,看看已具備什么條件,還缺什么條件,條件與結論之間有什么聯系,條件與條件之間有什么聯系等.當總目標無法一下子實現時,可將總目標分解成若干個子目標,然后逐一擊破.
通過這樣的讀題訓練,可以提高學生的化歸能力,使零碎的知識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培養學生觀察問題的敏感性和思維的系統性,讓學生感悟數學模型建立的重要性,大大增強學生解題策略的選擇與判斷能力,解題效率自然會大大提高.
3.改造課本例習題,學會“舉一反三”.
由于課堂信息容量小,知識單一,在老師的指導下,大部分學生都能聽懂.而課后的練習多是直接應用概念套用算法,過程簡單且技能技巧要求較低,學生一般都能完成.但因速度和時間等方面的影響,多數人不大注重課后的理解掌握和能力提高,其實課后的變題練習是課堂有益的補充,對于鞏固課堂的學習成果是很有必要的.
(1)可以組成多少個5位數?
(2)可以組成多少個沒有重復數字的5位數?
(3)可以組成多少個沒有重復數字且能被5整除的5位數?
變題1:用0~9這10個數字可以組成多少個三位數(各位上的數字可以重復)?可以組成多少個無重復數字的三位數?
變題2:用0~9這個數字可組成多少個無重復數字的四位偶數?在3000~8000之間有多少個無重復數字的奇數?
通過一系列變式題的教學,學生對同一類數學問題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形成了思維的整體性和系統性,思考問題的全面性.
三、建立糾錯題集,發揮再教育功能
學生在學習和探索的過程中,錯誤在所難免,但是錯誤并不可怕,關鍵是要分析錯誤形成的原因,通過與同學或老師的交流,審視自己思維上哪些地方與別人產生了共鳴,哪些地方與別人不同,自己到底錯在哪里,還有哪些地方考慮不周到.然后擬訂修改方案.
教學實踐表明,只有搞清楚學困生基礎薄弱的原因,才能對癥下藥,做到“標本兼治”.只要教師策略科學得法,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采取適宜的教法,就一定能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使他們走出數學學習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