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媛媛
摘要: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現今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除了經濟的往來之外更增加了文化的交流。中國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翻譯是文化傳遞的重要工具。異化翻譯讓讀者置身于奇異的文化氛圍之中,讓讀者體驗陌生,接觸異國文化,促進文化的交流,是增強各民族之間了解的途徑之一。文章從文化、翻譯、歸化和異化的角度,闡述從文化交流層面看,異化更有利于中國在對外翻譯中保持中國文化的特色,便于世界了解中國。
關鍵詞: 異化中國文化了解途徑
1.引言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國與國之間的交流除了經濟的往來之外更增加了文化的交流。中國在學習西方世界的先進文化的同時呼喚世界對中國的了解。如何讓世界對中國有一個較為真實的了解?本文從中國文化對外翻譯異化策略方面就此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
2.文化的定義、內涵、作用
據《大英百科全書》統計,在世界各國的正式出版物中,關于文化的定義達160種之多。概括來說,文化指的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既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文化包括的范圍如此廣泛,對某一地域文化的了解有利于了解該地域,因為只有通過了解各國的文化的異同,才能更好地了解彼此,更好地往來。
中國綜合國力的加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不僅體現在經濟方面,還要求文化地位的提高。中國經濟發展,呼喚世界對中國有一個較為真實的了解。讓世界了解真實的中國,了解中國文化是有利途徑之一,如何做到這一點?這就是本文要探討的問題。
3.翻譯與文化
人類在發展的進程中創造了語言,文化是語言賴以生存的土壤,語言則是文化的載體。翻譯作為語際交流手段,不僅是語言信息的轉換過程,從本質上說更是文化信息的移植。不同的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不可避免地會發生局部的交叉、碰撞和沖突,給翻譯帶來種種障礙和困難。美國解構主義翻譯思想的積極倡導者Lawrence Venuti認為,翻譯活動不是單純的語言操作,而是跨文化的交際活動。翻譯是一種文化語境下的行為,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活動,受到文化的干預。
翻譯與文化具有介紹與被介紹的關系,通過兩種語言的轉換,搭建起一座溝通的橋梁,兩種文化得以交流與融合,碰撞與沖突。翻譯過程包含有跨越文化交際,是跨越民族、跨越國度的文化傳統,為人類文明的傳播起著重要作用。
4.中國對外翻譯如使用異化的方法,有利于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進而了解中國
從語言層面的文化交際手段——翻譯來看,筆者認為中國對外翻譯如使用異化譯法,有利于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進而了解中國。
4.1翻譯、歸化異化和文化。
翻譯具有文本翻譯和文化傳遞兩個層面,存在著文本與文化雙層的矛盾。在文本層面關注的焦點是用什么樣的語言方式來翻譯,是采取直譯還是意譯,是不是因語言形式結構而阻斷源語文化成分等;在文化層面,歸化和異化是處理翻譯過程中文化碰撞截然相反的翻譯策略,歸化異化的區別在于是否需要引入異語文化,是否如實傳遞異語的文化形象和輸入異語的思維方式等。
歸化法是“采取民族中心主義的態度,使外語文本符合譯入語言的文化價值觀,把原作者帶進譯入語文化”。歸化翻譯是要同化原本,抑制、消解其異域特色或風情,使譯本符合目的語語言文化的主流價值觀、社會規范、詩學和意識形態。歸化翻譯要求譯者向譯入語讀者靠攏,采取譯入語讀者所習慣的表達方式傳達原作的內容。其代表人物奈達利用功能對等理論說明每種語言都有特定的與外國語言完全對等的說法,通過改變句子形式以保證所翻譯的文章內容。
異化翻譯的擁護者Venuti曾說,異化翻譯是“對(譯入語文化)價值觀施加種族離心的壓力,在翻譯作品中體現外國文本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從而把讀者送到國外”。異化法是對這些文化價值觀的一種民族偏離主義的壓力,接受外語文本的語言和文化差,把讀者帶入外國情境。異化翻譯若要打破目的語語言文化的社會規范和主流詩學,保留原本的異域特色和差異,就要譯者向原作者靠攏,采取相應于原作者所使用的原語表達方式,傳達原作的內容。
例如:Unless you have all ace up your sleeve,we ale dished.
譯句一:除非你有錦囊妙計,否則我們是輸定了。
譯句二:除非你袖中藏有王牌,否則我們是輸定了。
譯句一采用的是歸化譯法,譯法二采取的是異化譯法。英語中“ace up your sleeve”在中文中有相對近義的典故“錦囊妙計”,但對應的文字字面意思卻毫不相干,譯為“袖中藏有王牌”基本與字面意義相對。雖然中國沒有“袖中王牌”的典故,但是通過“藏有”二字,讀者能夠聯想到相應的意思。雖然在閱讀時需費點氣力和時間來思考,但同時比對到了中英文文化的差異,感興趣者甚至會查閱相關材料去弄個究竟為什么英語要在“袖中藏王牌”,而中國則是在“錦囊”中藏“妙計”,借此進一步了解中西文化的精髓。正如西方國家說“傾盆大雨”要說“rains cats and dogs”一般,了解英國文化的會知道原來是因為英國人以前住的房子是尖頂的,喜歡把貓窩狗窩放在屋頂上,一旦下雨就會把窩給沖下來,感覺就是“下貓下狗”,實際上是因為“傾盆大雨”。但因為翻譯習慣,過去中國部分英語學習者只是死記硬背“rains cats and dogs”的中文歸化翻譯“傾盆大雨,很少有人想到原來這個習語在英語中是有典故的。
事實上,在翻譯中,即使確實如奈達所說,每一種語言都能找到另一種語言中的對等意義,其中反映的文化若被忽略,對讀者來說,就失去了更好地了解他國文化的機會。異化翻譯能夠引進更多的新事物(異域特色),可以豐富目的語語言文化,有助于擴展目的語讀者的視界和目的語文化的疆界,讓讀者通過閱讀領略異域風情。
4.2國內翻譯界對于歸化、異化的理解。
很多學者在歸化異化的問題上,各持己見,但是國內翻譯界對于歸化、異化的理解是存在一些誤區的,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把歸化、異化與直譯、意譯等同。有的學者認為異化譯法就是傳統翻譯理論中“直譯”和“意譯”的現代翻版。要弄清出這個問題,首先比較四者的區別:直譯和意譯是“拿譯文與原文進行比較,看譯文與原文是否在內容和形式上都能統一”。直譯或意譯翻譯是語言層面的具體操作技巧,所研究的核心問題是在語言層面處理形式和意義,如詞語、句子、語法等形式,以及這些形式所代表的內容(詞句的表層意義和深層內涵等)(吳曉霞:2008)。直譯和意譯主要局限于語言層面的價值取向,但翻譯不僅僅局限于語言層面。當我們突破語言因素的局限,將視野擴展到文化、哲學等領域,則引申出異化(foreignization)與歸化(domestication)。可以說,異化與歸化是直譯與意譯的文化延伸,是處理文化層面的兩種截然不同策略。王東風在《中國翻譯》“歸化與異化:矛與盾的交鋒”一文中開門見山地指出:“歸化與異化之爭,是直譯與意譯之爭的延伸。”(王東風,2002)
簡言之,歸化、異化是直譯、意譯的延伸,但處于不同層面。直譯、意譯是翻譯的具體問題,歸化、異化是翻譯的導向問題。直譯與意譯是互補的,但是歸化與異化是相互排斥的。
第二,認為歸化異化二者是在實際操作中應該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有的學者認為歸化、異化之于翻譯,猶如硬幣的兩面,本身并不對抗。無論是主張歸化的還是主張異化的學者,大都提到歸化和異化這兩種方法在實際操作中應該相輔相成,互為補充或認為要在保證文化交流的前提下以異化為主,歸化為輔。筆者認為這些理解都是有誤的。
“異化”通過語言介紹蘊涵在源語言中的文化成分,如歷史、宗教、風俗等,引進源語文化與詞匯豐富目標語,從而促進文化交流;“歸化”則人為地屏蔽了源文化中的異質成分,抹殺原文的民族特點,迫使原文與目標語同化。如果不從異域語言中汲取一定的營養成分,本民族的語言就會逐漸不夠用,而且語言本身就是一個有必要而且能汲取外來成分的開放的系統。從文化交流角度看,歸化與異化是截然相反、互相矛盾的兩個概念。在翻譯過程中,處理具有文化內涵的地方就有兩種出路:要么采用歸化要么采用異化的方法,非此即彼。
4.3中國對外翻譯,應用異化策略,讓世界了解真實中國。
隨著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世界人民的交往越來越方便,對異國文化中的某些語言表達形式開始采取更愿意接納的態度。讀者對外國作品在閱讀前不僅期待了解內容,期望通過譯作看到與本國作品不同題材、不同表達方式、不同故事及折射不同文化與思維方式的作品。翻譯用文字的形式,把一幅靜止的外國作品展示給本國讀者,生動到位的翻譯會給作品以生命力,使讀者從譯作中品味移動的畫面和文化。譯者應該將異國的文化生動地再現到讀者面前,使他們身臨其境,真切感受到閱讀的是一部外國的作品,作品中的事情是發生在與本國具有完全不同的歷史、地理環境、文化、思想等的異域,時時能感受到心靈的撞擊,又因偶爾出現的與本族文化相重合的地方而感到一絲驚訝,一陣欣喜。(王悅:2008)
從文化的交流角度來看,異化顯然要優于歸化,優點主要有三:第一,異化翻譯更有利于豐富全球語言和文化。第二,異化能不斷充實語言表達方式,其他語言一些形象生動有趣的表達方式可以借為己用。第三,可以了解不同民族不同的思維方式與智慧(王悅:2008)。
我國現階段翻譯的主體是英譯漢,漢語吸收了很多他國語言的元素,在語音、語義、語句、語篇、語法、修辭等各方面都容納了大量的西式表達法。但是隨著中國對外交流的發展,西方國家迫切需要了解中國,漢語中具有特色的中國元素也逐漸被西方國家所接納,如“jiaozi”(餃子),“toufu”(豆腐),“kongfu”(功夫)等。再如西方的dragon和中國的龍,二者有著各自不同的豐富的文化內涵,形象和意義都完全兩樣,不可互相替代。如果采用的是英語的單詞“dragon”,就會讓西方國家的人民由此聯想到一種兇猛異常的巨型怪獸。在中國,龍是神靈和權威的象征,是具有神力的動物(朱凌云,任秀英:2008)。如果采用歸化翻譯方法是曲解中國龍的形象的文化扼殺,現在就有人用“loong”一詞來異化翻譯,讓西方讀者重新認識中國龍文化。Venuti研究發現,以英語讀者為目的語的英美讀者為對象的翻譯中,歸化要明顯多于異化,以至造成翻譯中的“種族中心主義”,即使原文依從于目的語文化的價值觀。因此他極力主張異化翻譯原則,以突出原文的異域語言風格和文化特質,防止被目的語的規范所吞噬(Lawrence Venuti:2004)。
5.結語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形勢下,文化多元化是不可阻擋的趨勢。在這種趨勢下,各國文化應該保持各自的獨立性和特色,在文化差距的理解中真正增強了解。文化與翻譯密切相關,采取什么樣的翻譯策略直接影響到文化的傳遞。在文化交流這個層面,異化策略顯然優之于歸化,因為異化翻譯更忠于原文,更準確地傳達原文意義,能豐富譯入語的文化。文化異化是用一種與眾不同的別國的表達法,給讀者一種新穎的沖擊,讓讀者置身于奇異的文化氛圍之中,體驗陌生,以便接觸異國文化,促進文化的交流,從文化根源上加強各民族了解和尊重(劉曉明:2007)。漢語中具有特色的中國元素需要世界的了解和理解,采用異化策略進行對外翻譯確實能讓世界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
參考文獻:
[1]吳曉霞.語言層面和文化層面的歸化與異化[J].南寧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12).
[2]王東風.歸化與異化:矛與盾的交鋒[J].中國翻譯,2002.
[3]王悅.以文化交流為目的看歸化與異化翻譯[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9).
[4]朱凌云,任秀英.從歸化異化的翻譯策略看“中華龍”和“Dragon”[M].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8.
[5]Lawrence Venuti.譯者的隱身——一部翻譯史[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6]劉曉明.論文學翻譯歸化與異化的兩個層次[J].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