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萍
摘要: 隨著新課標的推行,高中數學的主體性教學法成了中國教育界頻繁出現的術語,也成為中學數學教學活動中的重點和熱點。本文通過探討高中數學的主體性教學法的含義和重要性,并根據作者的實踐策略,探討提高高中數學教學的措施,從而更好地服務于數學教學。
關鍵詞: 高中數學教學主體性教學法實踐探究
隨著基礎課程改革的推進,教育界越來越重視課堂主體性教學法的研究和優化,對于中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數學學科教學來說,主體性教學法是保證數學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通過研究高中數學主體性教學法,能夠極大地提高教師教學質量,并有效地幫助學生在知識和能力的上獲得雙重發展。通過此課題的研究,能夠將主體性教學法的理論與數學教師的教學實踐相結合,幫助學生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發展,這是本文的研究意義所在。
一、主體性教學法的含義和重要性
主體性教學就是要充分地認清教學中的主體,一般的教學當中都是針對幾十年來“蘇化”的數學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造,這種教學模式從蘇聯引進,并不是一種“以學生為焦點”的課堂教學模式。而是將老師作為主體,學生作為客體,作為客體的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作為主體的老師的言語。其實這是一種理解偏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人,是為了學生的更好發展,為了他們人格的健全和豐富,一切學生的教育都是平等的權力。在開展數學教學工作中,首要的任務便是樹立一個正確理念,改變先前的對學生的那種居高臨下的教育者的姿態,轉變那種僵化的歧視理念,取而代之的是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不僅是一種認識上的方法,還有深刻的法律基礎作為奠基。因為學生與老師都是平等的個體,在社會中都是享有同等權利的公民,所以這應該是開展教學應遵循的指導思想。堅持以學生為本,并不是把學生和老師對立起來,而是要從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角度來展開工作,以學生為本位,既是對教育工作者自身負責,更是對社會負責,有助于學生成長為具有優良人格的社會群體。
二、高中數學的主體性教學法的實踐探究
(一)轉變主客,讓學生主導課堂。
隨著時間的推移,“90后”開始逐漸登上舞臺,相對于以前的學生來說,筆者深切地感受到了他們的那種活躍氣息,很多時候他們對于課堂總是有著自己的想法。順應這種潮流,筆者也在積極地探討著各種能夠適應“90后”的數學教學方法。筆者認為“90后”的教學應該積極地分清主客體,讓學生掌握課堂,學生自主講課是以學生為主體的一種學習活動,這種教學并不是完全的放任,而是加以引導。其中讓學生來講課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學生組織自主講堂,完全充當教師的角色。
很多學生在某些必修章節上泛泛地預習,效果并不佳,而一旦讓他們走上講臺,就會發現他們為了講課做了非常充足的準備,在某些問題上居然能夠引用適當的導語引起大家的共鳴。學生在講臺上講更容易營造一種輕松的課堂氣氛,有利于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雖然有時效果欠佳,但是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開展這樣的學生講堂,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講課能力,促使學生交流分享成功的體驗。經過這種主客體的交換,很多學生也體會到了教師的辛苦,更能夠積極地去和老師對比,發現自己的不足。讓筆者驚嘆的是,學生的思維都是比較活躍的,有的甚至聯系現實,利用指數函數和等比數列的知識解決了房地產業中的住房貸款的分期付款問題,還有的利用排列組合和概率的知識研究福利彩票的概率問題,這些都讓學生體驗到了應用數學的樂趣。
(二)小組合作式的教學方法。
數學的學習并不是單純地為了應試,而是服務于學生,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中,教師不妨試著放棄自己一板一眼的“教學行為”,引入各種新穎的教學方法。在課余時間比較多的情況下,可以進行探究式的小組學習,讓學生作為主體參與其中。老師在這個過程中僅僅扮演引導者和裁判的角色。作為主體,學生獲得了行動的自主權,踴躍地參與到各種數學活動中。比如在必修3進行“算法”概念的教學中,“算法”的概念不易表達,很多學生表示了自己的困惑。為了讓大家理清楚算法的概念,筆者參閱了華羅庚的“燒水泡茶”的例子,讓大家探討到底該采取什么樣的方案,因為這個例子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所以大家都踴躍發言。有的小組認為應該先洗水壺,然后灌水,燒水,并在燒水的過程中,洗茶壺、茶杯,拿茶葉,等水燒開泡茶喝。有的小組就會認為洗開水壺,然后是茶壺、茶杯,接著是拿茶葉,再灌水,燒水,等水燒開泡茶喝。還有的人認為應洗凈開水壺后,先灌水,燒水。水開再去洗茶壺、茶杯,接著拿茶葉,泡茶喝。總之,討論得十分激烈。只要教師根據學習內容采用與之有關的組織方式,圍繞教學核心目標來開展系統的、有趣的學習活動,就可以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只有教師積極地從自身做起,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這一方面可以填補我國主體教育思想在高中數學學科中應用的空白,另一方面還可以為學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李沖鋒.教學技能應用指導[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
[2]洪松舟,盧正芝.我國有效課堂提問研究十余年回顧與反思[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8(12).
[3]張璐.再議有效教學[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