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麗娟
摘要: 在英語教學設計中,導入環節的設計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作者從導入環節的作用和設計原則出發,結合教學實際分析了初中英語課堂導入的原則、方法和技巧。
關鍵詞: 初中英語教學課堂導入原則方法技巧
一、引言
如何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當前基礎英語教育界十分關注的課題。在英語教學設計中,導入環節的設計舉足輕重。俗話說,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導入環節的重要性,在設計時也很用心,希望自己的課堂有一個良好的開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但是也有部分教師對導入環節的多元功能認識不足,設計的導入活動不符合實際要求導致導入環節的教學效果不佳。為此筆者擬從課堂導入的理論要求,課堂導入的基本方法,以及課堂導入應注意的幾個問題等方面結合初中牛津英語教材談談英語課堂導入的基本技巧。
二、導入的作用
充分認識導入環節的教學功能是設計有效導入的前提。好的導入能夠激活學生已有知識,了解必要的背景知識。賈冠杰教授根據克拉申的“i+1”輸入假設指出學習者所學的內容應該是已有知識“i”加上新知識“1”,所以在導入一節課時,激活已有知識“i”是學習新知識的前提。[1]成功的課堂導入應該安排合理,短小精悍,可以將新舊知識聯系起來,使學生自然地將知識融會貫通,大大優化教學效果。
三、導入的原則
各種類型的課堂教學導入,在設計和實施中,筆者認為要遵循下列原則,才能導之有方。
1.導入目的明確。
導入的設計應保證設置的問題情境指向課文內容的總目標,由目標規定學習行為的方向。教學內容不同,課堂導入的設計就應該不同,教學對象不同,課堂導入的設計應該有所不同,但前提必須是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并服務于課堂教學,切忌,單純為了“導入”而“導入”。
2.導入應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英語課程標準強調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激發和培養濃厚的英語學習興趣,使他們形成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主動思維、大膽實踐。導入要符合學生學習的心理需要,使他們盡快進入學習狀態;導入要考慮學生的需求,注重互動,注重學生的接受情況。[2]
3.課堂導入的材料要具有新穎性。
課堂導入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新穎的導入有利于引導學生進入課堂,富有時代性的信息更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就會越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就會越好。教師進行課堂導入時如能利用時下的流行素材或借助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相關的背景材料,就必定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從而一步一步地引導其進入正題,激發對英語學習的濃厚興趣。
4.課堂導入要具有時間性。
導語力求簡短明了,切忌冗長拖沓。抓住導課藝術的特點,快速導入是每門學科的教學中都提倡的,向課內40分鐘要質量,要效益,即“打造高效課堂,進行有效教學”。[3]導入教學一般控制在3~5分鐘,教師要精心設計開講導語,做到內容精練,講解精確、練習精彩,所提供的信息要精確,抓住關鍵,畫龍點睛。
四、導入設計的幾種方法
1.頭腦風暴式導入。
頭腦風暴法(Brainstorming),又稱智力激勵法。“頭腦風暴法”運用于課堂教學中,可以鍛煉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概括歸納能力,其目的是給學生提供想象和思考的時間、空間,以激活其頭腦中各種相關的圖式,比如想法、概念、形象和印象等。[3]教師首先要根據教學內容確定導入的主題詞,然后選擇并引入各種能夠激發學生想象的、與主題相關的視頻、音頻、圖片、文字等。通過這種導入活動,學生進行有效熱身,為后續的閱讀活動做準備。
牛津初中英語教材8A Unit4 Reading的“Giant Pandas”講述了大熊貓的生活習性和成長過程。針對這篇文章知識面較廣的特點,教師可以運用頭腦風暴的方式拓寬學生的思路。教師提問:“What is the most popular animal in China?”接著,教師在黑板上寫下Giant Pandas一詞,讓學生展開聯想。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有選擇地把單詞寫到黑板上,同時給學生一些提示,引出更多的詞語。最后,教師讓學生對黑板上所寫的單詞按外形、生活習性、成長歷程歸類,并引導學生了解閱讀文章的總體結構,為接下來的閱讀活動做鋪墊。
頭腦風暴能激活學生原有的背景知識,幫助其進行發散思維,充分體現主體性。而教師則需要充分預測學生可能給出的答案,以便做出適當的引導。
2.分享經歷式導入。
這種導入方式在課堂上比較常見。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已有的感性經驗或知識基礎,有計劃、有目的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和師生間相互交流進行教學的方法。[4]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貼近實際生活的問題,調動生活經驗,引導主動參與。
牛津初中英語教材9A Unit 3的“Reading Teenage Problems”講述了學生課業負擔太重而疲憊不堪且針對自己可支配的課余時間與家長產生分歧的問題。這個話題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關。筆者的導入方式如下:T:Some of you tell me you are very busy these days.How do you feel?Why?學生談到自己感到疲憊,學業負擔太重,于是筆者借機讓他們談談真實感受。然后,讓學生與自己的同伴小組交流自己遇到的問題和感受,并與全班分享。
教師所談論的話題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與他們的日常經歷有關,這種分享經歷的方式激發了他們用英語表達的欲望。
3.預測式導入。
學生閱讀文章前,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課文題目、插圖或利用多媒體手段提供相關素材的圖片文字等,幫助其預測即將讀到課文的主要內容,激活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訓練發散思維,使之產生進一步閱讀和探究文章的動機和興趣。
牛津初中英語教材7B Unit 5 Reading“A Brave Yong Man”講述的是一個小男孩在大火中救出鄰居的故事。教師可以利用標題和課本上的插圖讓學生進行預測。(1)利用插圖T:Look at the picture in the book and think about these questions.What happened?What might happen to the boy?(預測內容)(2)利用標題T:Look at the title“A Brave Yong Man”Who is he?Why he is brave?What might the story be about?(預測內容)
教師通過各種問題設置懸念,使學生在閱讀前對文章內容產生好奇,同時在引導學生的預測的過程中滲透詞匯教學,為閱讀理解掃除障礙。
4.多媒體導入。
教學作為一個系統,由教師、學生、媒體等多種因素組成。課堂教學的優化與高效率,必依賴于系統內諸因素的優化組合,也就是說,只有通過媒體及軟件的組合,才能充分發揮媒體及軟件的作用,取得課堂教學的良好效果。[5]多媒體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良好的互動性,極大的共享性。多媒體導入方法較其他方法更具直觀性和生動性,因此更容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牛津初中英語教材9B Unit 2“Reading Robots”講述的是Mr.Jiang在購買robot之后生活發生的變化。機器人這個話題雖然討論已久,但對學生來說還是個遙遠的話題,如果上課開始就讓學生討論機器人,就會讓學生覺得有些抽象和陌生。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導入:T:lets watch a video about robots.Please enjoy the video and tell me what the robots in the video are able to do.
教師播放有關機器人的視頻片段。該片段有英文解說,內容是機器人能做的事情。這種觀看視頻的學習方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享受中學習,在學習中思考。
五、導入設計時的技巧
1.主次分明,力求精練。
新課導入是課文三部曲中的一部分,是序幕,所以要力求短、精、快。時間過長會影響到后面活動的進行和學生其他方面知識的吸收,顯得喧賓奪主。一般來講,五分鐘左右為宜。
2.問題設計應由淺入深,層層深入。
要考慮到所設計問題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一般來講,課堂導入部分應該貼近生活,盡可能涉及學生熟知的人和事。語言要簡潔明快、通俗易懂并且幽默。所提問題進程應該由淺入深,即從not know—half know—know,這樣的問題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能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3.體現學生主體性。
英語課程標準強調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激發和培養學生濃厚的英語學習興趣,使他們樹立自信心,形成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主動思維,大膽實踐。導入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盡量符合學生的心理需要,使他們盡快進入學習狀態。
六、結語
所謂“萬事開頭難”,教師花在設計一次成功的新課導入上的時間也許要比用在查字解句、分析課文上的工夫多得多,但是“磨刀不誤砍柴工”,新課導入成功了,學生的興趣提起來了,精神必定特別集中,這對于后面知識的學習是非常有利的。總之,不管使用何種導入方法,只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有“異曲同工”之妙。
參考文獻:
[1]賈冠杰.外語教育心理學[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
[2]劉紅莉.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幾種導入方法[J].遼寧財經學院學報,2004.
[3]王松美.論外語教學課堂中信息差任務的原理與設計[J].山東外語教學,2003.
[4]馬俊明.中國著名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5]陳緒常,龔明斌.多媒體設計與應用藝術[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