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守玉 李慧
摘要: 人格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在人格培育和人格塑造過程中,要充分開展外在客體他律與內在主體自律。只有完善與互通的自律與他律體系的建構,才能更好地開展大學生人格培育與塑造工作。
關鍵詞: 人格塑造自律他律
人格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是通過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進行優化,最終培養成為適應社會需求、應對職業挑戰、建設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人。在前期開展人格培育工作之后,中期還需對大學生人格培育過程進行監控,從主體上分,人格塑造的監控可以分為自律與他律。然而,在此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筆者將結合理論與實踐進行分析,企圖提出對策。
1.現存問題
從自律的角度看,中國傳統文化主要受儒家思想影響,而自省思想是儒家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傳統文化教會我們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因而,自律在我國任何行為的監控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格塑造過程中,單獨的個體自律程度比較好,比如,眾多高校都踴躍出很多非常優秀的大學生,每個班級中成員若非學習好手,就是具有文體或其他方面的特長。然而,一旦眾多個體形成群體后,就容易出現群體低智化的傾向,進而做出不理智的行為。通俗而言,做出不理智行為是因為存有僥幸心理,用經濟學術語,則是搭便車。比如,單個學生都知曉曠課是違反校紀的不良行為,均不會選擇曠課,然而當一場活動中有三四個甚至更多同學選擇曠課時,則不少同學也會有效仿的沖動。
從他律的角度看,家長、學校、社會均可構成他律的主體。各主體在對大學生人格塑造中監控作用不可小覷,然而,各主體之間的監控往往各自為戰,未能很好溝通。從高校角度看,家長和學校之間的溝通機制未能很好建立,導致家長不了解學生在校情況,學校不了解學生家庭背景。
2.問題關鍵
從上述現存問題中可看出,在大學生人格監控的機制上,學界重點通過對他律,即外在監控的分析入手進行研究,忽略個體內在因素的發掘和培育,并且內外之間是割裂的,沒有整合的過程,即忽視了自律與他律之間的整合與銜接。因而,相關對策則需重點關注從外在客體他律轉向內在主體自律。
大學生人格培育的監控機制,不應是割裂的外在客體他律和內在主體自律,而是一個動態的整合和互動的過程。社會要求作用于個人,外在環境因素作用于內在個人因素,個人依據他律要求進行行為修正,在內化與外化之后,形成較為穩定的監控機制。
3.解決對策
從自律的角度看,需重點關注個體自律與群體自律之間的關系。首先要繼續發揮大學生個體的優秀,鼓勵大學生個體進行自我監控。但更重要的是,當眾多大學生形成群體后,要對群體內的大學生進行自律引導。一要正面強化群體內部積極向上的思想和行為;二要淡化群體內消極思想對群體內個體成員的影響;三要開展各種講座或活動,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關系。在群體自律中,要充分發揮優秀學生的引導和帶動作用,抑制消極思想給群體成員的影響。
從他律的角度看,要構建學校、社會和家長的溝通機制,實行聯動監管。如山東大學(威海)翻譯學院學生工作領導小組在開展學生工作時,在大一新生入學時,對家長開展調查問卷,了解家長對學生在校情況的期望值,并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現和成長背景。對大二、大三學生的家長,則通過E嘉平臺這一網絡溝通渠道建立聯系。這樣能保證大學生在校期間,學校和家長之間的溝通。家長了解學生的在校情況,學校了解學生的成長情況,更有利于他律的開展。
在自律與他律分別加強時,更為重要的是引導大學生在人格監控中由客體他律轉變為主體自律。即,首先,學生要認識到外在他人對學生的要求和期望,同時認識到自身行為中的失范和不足支持,即認知;其次,高校和老師要開展工作,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外在他人對學生行為的要求和期望,并正確評價自身行為,即評價;最后,在幫助學生認識到外在他人,包括高校、父母、社會等,對自己的要求和期望,與自身現實行為之間的差距時,學生則會慢慢認識到需調整自身的行為,即改造。通過認知、評價、改造這三個過程,大學生對于人格培育與塑造過程中的各種監控,如外在客體他律與內在主體自律,會從直面沖突到情感認同,最終科學轉化。
參考文獻:
[1][法]古斯塔夫·勒龐著.嚴雪莉譯.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湖南:鳳凰出版社,2011.
[2]蔣關軍,袁金祥.班級管理的境界變遷:從矛盾他律走向和諧自律[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0,(5).
[3]張翼.社會整合與文化整合[J].蘭州商學院學報,1994,(1).
基金項目:學校思想政治研究會2012年研究項目《大學生人格塑造的監控機制研究》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