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尚喆 劉志哲
摘要: 為了進一步了解慶陽市基礎教育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理清發展思路,加快發展步伐,不斷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努力實現基礎教育均衡、全面、可持續發展,作者就慶陽市基礎教育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做了調研,并提出了解決辦法。
關鍵詞: 基礎教育問題對策
1.現狀
近年來,在各級政府的重視支持和教育行政部門及廣大教師的共同努力下,慶陽市基礎教育穩步發展,普九進展順利,辦學條件明顯改善,師資隊伍初具規模,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全市現有基礎教育學校1517所,其中普通中學177所,小學1340所。全市基礎教育現有在校學生404648名,7至12周歲少年兒童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13至15周歲少年兒童普及率分別達到99.95%、99.81%、99.84%和99.73%。初中畢業生升學率(含升入職中、中專)由“九五”末的28.9%上升到“十一五”期間的83.8%。全市基礎教育現有教職工28660名,其中專任教師26540名。高級職稱645名,中級職稱8704名,分別占2.4%和33%;中小學特級教師37人;小學、初中、高中教師學歷達標率分別為97.9%、97.1%和80.5%。全市基礎教育學校現有校舍建筑面積2925521平方米,其中小學1466429平方米,初中745287平方米,高中713805平方米。有危房校舍2396690平方米,占總面積的81.9%,70%以上的小學有教學樓,中學有實驗樓、電教室和多媒體教學設施。2000年以來,全市累計向各類高等院校輸送學生132995名。2009、2010、2011、2012錄取率分別達到63.8%、71.02%、77.48%、83.68%。
2.存在的問題
2.1師資隊伍明顯滯后。
根據有關政策標準和現有在校中小學學生數測算,全市缺編教師4953名,加之自然減員和非正常減員因素,教師缺口高達5453名。據調查,全市教師缺額較為嚴重的是環縣、鎮原和寧縣,這三縣總計短缺教師達3551人,鎮原縣教師總數“負增長”161人。面對學生劇增而教師嚴重短缺的形勢,學校為了維持正常的教學活動,不得已采取三種辦法應對艱難局面:(1)“拔高”使用。目前全市拔高使用教師1510名。有相當一部分農村小學無一名教學骨干,有的邊遠山區小學甚至沒有一名公派教師,許多課程無法正常開設。(2)教師“加壓”。一人帶多班,超時限、超負荷運轉普遍存在。特別是高中部教師由于缺員,工作量超常規2~3倍,導致部分教師疲于應付,身心健康和教學質量都受到影響。(3)加大班額。調查了解到全市城區學校和部分高中班額均在70人左右,個別的超過百人。擁擠不堪的大額教學班,既給教師教學造成困難,又給學生聽講和身心健康帶來不利影響。由于政策、環境等因素,全市既有大批“替崗頂位”的臨帶課人員,又有幾千名師范類大中專畢業生滯留,既埋沒浪費了教育人才資源,又給全市教育用人帶來許多不良影響,社會反映強烈。另外,結構失衡、素質偏低、流失現象也普遍存在。
2.2教育經費嚴重不足。
主要表現在:⑴財政性經費沒有達到規定的要求;(2)教育辦公經費嚴重不足;(3)校園建設債務沉重。經費的不足嚴重挫傷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和學校管理者的辦學積極性,嚴重制約了我市基礎教育的持續發展。
2.3城鄉差距日趨擴大。
基礎教育的失衡就我市而言,具體表現為城鄉失衡、校際失衡和強勢群體與弱勢群體的失衡等。這種失衡既表現為硬件上的差距,更表現為生源、師源、環境等軟件上的差距。從教育公平角度來講,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這種失衡理應不斷淡化,逐步縮小,而現實情形卻是有增無減,日益加大。其直接后果是大量中小學生涌進城區讀書,城區學校70人以上的班級比比皆是,教師苦不堪言,教學質量難以保證。
2.4教育布局很不合理。
慶陽市是一個農業大市,農村人口多、分布廣、自然條件差,不同地區情況復雜多樣,歷史遺留下來的學校布局暴露出種種弊端:布點多、容量小,區位偏、戰線長,投入少、條件差,設備簡、效益低,教師難配備,管理難推進,質量難保障,發展不均衡,嚴重影響到農村義務教育的健康發展和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這種不均衡、不協調、不合理的現象,充分暴露出慶陽市基礎教育在布局結構方面存在的嚴重問題。
3.對策與建議
3.1制定政策,筑巢引鳳。
對全市教師缺額問題進行全面清查摸底,逐級核準編制,力爭三年內配齊缺口。首先,要動態管理進出“通道”。建議對師范類本科、大專畢業生,應無“門檻”全部錄用,中專畢業生通過招考擇優錄用。要建立新任教師到農村中小學定期任教服務制度,協調安排優質教育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分布與投入,讓城鄉學生享受平等的教育資源,筑牢基礎教育根基。其次,要制定吸引人才的優惠政策。大膽學習外地和周邊地區經驗,制定本地“很有力度”的招引政策。要走出去,廣泛宣傳納才用人優惠條件,積極招引慶陽籍高校畢業生和外地優秀教育人才來我市干事創業,及時為教育“肌體”注入“新鮮血液”。再次,放寬職稱評定限額。針對全市教師職稱配額緊缺實際,根據國家有關政策規定,對教師職稱劃分、評定,可在配額基數上予以上浮。讓更多符合條件的優秀教師及時晉升,以調動廣大教師工作的積極性。最后、嚴把教師準入關。認真落實教師資格證制度,凡到農村中小學任教人員,必須具備教師資格。要依據有關教育和教師法規,逐步清退不稱職教師,重點解決“在編不在崗”人員,縮小城鄉差距。對一些學校占比重較大的管理、工勤人員進行“減肥”,騰出崗位,補充新人。
3.2解放思想,多方籌資。
為彌補教育經費投入不足,除爭取和保證政府投入主渠道外,還要解放思想,爭取政策,采取多種形式籌措教育經費。一是利用勤工儉學的優惠政策,積極推動后勤社會化、校辦產業規模化;二是鼓勵社會、個人捐資,對捐資者予以褒獎;三是加強學校財務管理,杜絕浪費;四是積極爭取減免各項稅費;五是積極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貸款、教育儲蓄和教育保險,確保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減少學校補貼等。
3.3科學規劃,合理布局。
要堅持走“高中階段學校向縣城集中,初中向中心鄉鎮集中,新增教育資源向城鎮集中”規模辦學的路子,采取合并、遷建、擴大、建辦寄宿制學校等途徑,優化學校布局,促進城鄉之間、校際之間、區域之間教育均衡發展。農村小學應“一村建好一所完全小學,不設教學點”。對人口相對集中、自然條件較好、辦學條件相對較差、規模在100人以下的塬區學校,要予以撤并,學生就近分流到規模較大的學校,條件許可的,可撤并所有村小學,建辦寄宿制學校。對于慶陽市區和各縣政府所在地及規模較大的鎮,要充分考慮在推進城鎮化建設進程中,農村人口大量流向城鎮的實際,科學預測生源變化趨勢,有計劃地新建和擴建中小學,增加教育資源,擴大招生規模,緩解城鎮中小學校招生的壓力。
3.4綜合治理,改善環境。
教育和教師在社會上一直是一個受人尊敬的群體,但由于學校和教師的經濟地位等多種原因,是一個非常脆弱的組織。學校遭受職能部門無理處罰和教師被打的新聞常見報端。因此,保障中小學良好的育人環境需要全社會的努力,需要靠綜合治理才能做到:(1)依法執教、依法護校,使學校在法律法規的保護下能夠專心育人;(2)各級政府委托教育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對學校的各級檢查,各職能部門對學校的檢查或“伸手”需要得到教育行政部門的批準方可執行,以改變中小校長疲于應付的局面;(3)加強家庭教育、社區教育、學校教育的結合,這對改善學校周邊環境、形成良好的育人社會氛圍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