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李維迪
摘要:農業產業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金融是服務“三農”的重要力量。闡述了湖南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基本狀況,分析了金融支持的主要問題,提出了進一步做好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相關對策措施。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金融支持,湖南,問題,對策
農業產業化是指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優化各種生產要素,依靠科技進步,對農業和農村經濟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形成貿工農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市場化、社會化、集約化經濟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農業產業化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也蘊含了巨大的商機,農村信貸發展尚不完善、前景廣闊。因此,對于金融機構來說,在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同時,積極開展農貸業務不失為一個拓寬信貸領域、調整信貸結構的有益思路和補充,但在其運作過程中,也存在著不少問題值得探討并加以解決。
1、湖南農業產業化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1.1 資金支持不足,融資渠道與環境亟待改善
目前,湖南正處于農業產業化經營較快發展的時期,資金需求量較大,然而對農業產業化的資金供給卻難以滿足需要。一是湖南財政對農業的投入較少,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投入就更少。雖然國有經濟基本建設投資在農業領域的資金雖然每年呈上升趨勢,但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二是招商引資政策與沿海省相比不夠優惠,缺乏更大的吸引力。沿海省份不僅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而且提供了更優惠的招商引資的政策,從而使得我省招商引資難度更大。三是信貸投入不僅少而且不合理,導致農業項目貸款難,從而導致融資結構的不合理。四是部分農業產業化企業法人治理機構和擔保機制不完善,還款意識淡薄、信用觀念差,信息不完全,財務制度不健全。
1.2龍頭企業規模偏小,競爭力弱
湖南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普遍規模小、實力弱、管理水平低、產權單一,還處于發展的初級。全省龍頭企業收購省內農副產品原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僅為14.10%,對農業和農民的輻射和帶動能力不足。以湖南衛紅米業有限公司為例,公司市值1.29億的大米加工廠,作為湖南省大米加工的龍頭企業之一,仍然難以與北方的國有糧倉競爭。雖然衛紅米業從10年前30萬元起家至今,已經有著穩定的客戶群和自己的糧食來源。但是作為家族式民營企業,不僅政策給予它的支持難以與國有企業想抗衡,貸款難度也大于國有糧倉。在國家政策的扶植和幫助下,衛紅米業等民營龍頭農業產業化企業正茁壯成長,但是在于國有企業競爭的過程中,大部分仍然處于劣勢地位。
1.3 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滯后
農民專業化合作組織發展較慢,集體經濟組織對農民大多沒有足夠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已建立的各種類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數量少、規模小、穩定性差、影響不大,特別是由農民自發組織起來的比較少。根據湖南省農村經營管理局統計,到2008年底止,全省有農民專業合作社為3214個,行業協會5191個。作為農業大省的湖南,還是有很大上升空間的。合作社的發展不僅能為農業產業化提供保障,同時也為實現規模經濟打下堅實基礎。
1.4 農產品加工水平較低,拉動作用不明顯
據相關資料顯示,2005年,從農業初級產品與農業制品的產值比,發達國家農業初級產品與農業制品的產值比達到1:3~5,我國僅為1:0.8,我省僅1:0.69。全省部分農產品表面上看來供過于求,實際上是加工能力水平太低,制約了產品的儲運銷售和轉化增值。
1.5 信息不對稱和產能過剩問題
農村地區信息相對滯后,市場信息和農民手中信息不一致等信息問題最容易導致的后果是菜賤傷農和銷路難籌。比如湘西柑橘就出現過一邊是柑橘滿山爛卻無人采摘,一邊是加工柑橘的工廠停工的狀況。如何統籌市場信息和農產品銷路,農業產量和工廠產能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1.6 農民年齡偏大,整體素質較低,對科技利用少
農民是農業產業化經營實施的主體。據統計,2005年,湖南農村勞動力3000多萬人,外出務工的勞動力達1200多萬人,在家從事農業產業化的勞動力相對來說年齡較大、文化素質較差、技術能力水平也較低;而這部分農村勞動力就成為全省農業產業化實施的人力資源基礎,其整體素質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部分地區的農民還停留在“靠天吃飯”的農作狀態,這極不利于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部分地區農業機械化程度低,對科技依賴少,同樣也不利于農業產業化進程。
2、農業產業化經營中金融支持的問題淺析
2.1農業產業化自身制約著金融支持的發展
2.1.1 融資具有弱質性
全省的龍頭企業大都在資本運作、融資等方面具有弱質性。一是企業的決策層及其高層缺乏熟悉資本運作、融資等方面的專家。二是部分龍頭企業的內部信用又達不到銀行貸款的要求。
2.1.2 企業自身問題較多
一是龍頭企業不僅規模偏小,而且利潤較低,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對信貸資金的吸引力度。二是部分龍頭企業不僅還款能力差,而且還款意識也不強。三是項目發展的可行性論證缺乏科學性,項目立項不夠準確。四是企業盲目擴大規模,導致企業后續資金無法跟上,企業運轉困難等。
2.1.3 抵押擔保風險
農業生產的特點決定了多數企業缺乏足額資產作為抵押擔保,尤其是種植、養殖業,一般以種苗等附著物作抵押,這些抵押物不僅價格波動大,而且價值評估難、變現能力弱,抗自然風險能力差。另外部分企業和貸款農戶自身實力偏弱,市場競爭力較低,融資渠道少,抵押擔保難以落實。
2.2 金融自身缺陷制約著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大力發展
2.2.1 農村金融機構的市場定位存在缺陷
一是農業銀行支農職能在逐漸弱化。近年來,農業銀行從農村調整性退出,在集約化經營戰略的驅動下,農業銀行資金管理權限上收,并加快了農村市場的信貸收縮,在農業基礎設施、農產品加工企業支持上出現了“斷檔”。二是農村金融制度雖安排賦予農村信用社支農主力軍的職責,但由于其自身實力不足、管理體制不順、信貸風險難控、管理理念不新、服務水平不高等自身原因和責權不對等的信貸管理體制,使其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主體支持不僅顯得力不從心,而且支持也較為謹慎。
2.2.2 金融機構自身效益要求制約著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支持
一是金融機構的經營原則與國家對農業龍頭企業的立項存在偏頗。金融機構的經營活動按“效益性、流動性、安全性”的原則來進行,雖然農業產業化經營本質上也是以效益為中心的完全商業性的經營過程,但農業是基礎產業,國家對其社會效益的關注高于對經濟效益的關注。二是金融機構的規模集約經營與農業企業和項目的“小、散”之間存在一定矛盾。目前信貸資金的規模集約經營已成為各個金融機構的內在要求;而農業產業化經營總體上仍處于起步階段,項目集約化程度和效益較低。
2.2.3金融機構貸款管理難以適應農業產業化的需求
農業企業的單筆貸款均額較小、且筆數較多,金融機構監管難度大、交易費用和信息成本高;金融部門的服務水平難滿足企業的需求。一是農村信用社的農業貸款業務主要是針對農戶,且都是小額貸款,對農業發展更高層次的、產品附加值較高的、具有一定經營規模的產業化項目所需的貸款資金需求難以滿足。二是農業企業交易大部分以現金進行,回收的現金主要是直接坐支,不是及時存入銀行,使得金融機構無法完全監督其資金的回籠情況和資金的去向,從而使得銀行降低貸款意愿。
3、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對策探討
3.1 金融機構支持的措施
3.1.1 把支持農業產業化和商業化經營結合起來
農村金融部門在支持農業產業化過程中,要把信貸支持對象擴大到相關的生產、加工、流通、服務等環節;要優先支持具備區域資源優勢、市場競爭力強、科技含量較高,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相統一的主導產業及龍頭企業的發展。
隨著農業產業化的縱深發展,龍頭企業的市場、規模、技術優勢產生的效益優勢,將為農村金融部門形成一批重合同、守信用、低風險的客戶群體。因而廣大金融部門應轉變其思想觀念、經營理念和經營方式,以適應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新變化和新要求,增強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責任感,實現農村金融部門和農業產業化的共同發展,達到雙贏的局面。
3.1.2 完善農業信貸投入機制
首先是培育農業信貸載體,根據農村區域資源特點,因地制宜,尋求支農與提高經營效益的最佳結合點,集中信貸資金重點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其次是改善信貸投放模式,確定合理的信貸結構和貸款期限,準確把握貸款投入和回收時機,提高貸款質量和資金使用效益。第三是提高信貸資產質量,最大限度地降低農業貸款的不良率,改善農業信貸管理,強化農業產業化的信貸支持功能。
3.1.3發揮農業銀行的支農優勢
農業銀行的業務范圍主要是在農村和中小城鎮,通過20多年的改革和發展,可以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實體提供優質的多種金融服務。農業銀行應進一步發揮其優勢,大力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積極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各個環節,以適應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
3.1.4加快農村合作金融體制改革
加快農村合作金融機制改革步伐,使其盡快適應目前農村生產力水平和農業信貸需求。要盡快完善農村信用社的法人治理結構,強化內部管理,防范和化解經營風險,提高其適應目前市場的能力;同時要堅持服務“三農”的理念不動搖,創新支農服務機制,擴大支農領域和服務水平,充分發揮農村金融主力軍的作用。
3.2 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壯大,為信貸資金投入提供保障
3.2.1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提高其自身實力改變觀念
農業企業要進一步更新觀念,充分認識到農業產業化是市場行為,農戶、企業、各種中介組織才是產業化經營的主體。正確認識農業產業化組織與金融機構應該是一種平等、互利、互助的經濟伙伴,應該在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的基礎上促進雙方經濟效益的提高。
龍頭企業應積極應對國內外市場競爭,要從規模、水平和外向型經濟方面入手,做大做強,提高其自身實力。鼓勵發展農業配套產業,帶動基地建設。鼓勵農業企業加大技改資金投入力度。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農產品,大力發展精加工、深加工技術,增加附加值.延長產業鏈.提高企業的整體發展水平。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的科技協作,引入現代化的管理機制,提高內部管理水平,增強對管理和技術人才的吸引力。
3.2.2 完善農業產業化經營主體的運行機制
針對湖南農業產業化經營主體自身存在的缺陷,加大其運行機制的改革力度,使其適應市場經濟、現代企業制度對龍頭企業的發展需求,進一步優化企業的內部環境。
3.3完善金融機構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外部環境
3.3.1轉變政府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方式,構建新型的財政支農體系
依據市場經濟原則,把農戶和農業企業作為市場經濟主體,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國內外市場對農業生產、流通的主導作用和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以公共財政準則和WTO規則確定財政支農方向和方式。要對農民和產業化主體實行直接補貼,夯實農業的生產力基礎;加強制定農產品原料生產基地、加工企業和農業集約化經營等領域優惠政策;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合作組織給予一定限期內的稅收優惠和貸款貼息政策,提高農業產業化的組織程度。
3.3.2加快農業保險市場發展
要逐步提高對農業保險的支持和補貼力度,引導和鼓勵涉農保險機構豐富農村保險險種。完善農業保險體系,建立健全保護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農業保險機制,加強農業產業化企業索賠意識,有效降低種養業等的經營風險。
3.3.3建立健全適應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法制
一是建立和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和調控的法律機制;二是完善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競爭的法律機制;三是改革現行利率統一、單一的金融制度,建立適應二元經濟結構的金融制度;四是建立風險共擔的法律機制。
參考文獻:
[1]朱建華,洪必剛.農村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研究——湖南實證[J].區域金融研究,2010,(3):67-71
[2]羅 霞.對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企業發展的調查與思考——婁底個案[J].金融經濟,2011,(7):103-105
[3]朱雅玲.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與創新[M] 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4]趙泉民.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政府行為[J].上海農村經濟,2005,(5):19-23
[5]洪傳堯.欠發達地區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對策探討[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9,20(12):49-50
[6]湖南省統計局.湖南統計年鑒[M] 長沙:湖南地圖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