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倩
一、教學環境的美——美的家園
1.營造民主、寬松的課堂氣氛。
實踐表明,良好的課堂氣氛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只有在民主、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下,學生的學習熱情才會被激發。贊賞的眼神、滿意的點頭、會意的微笑都會如一縷春風,吹開孩子們的求知心扉。因此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民主,做到“動靜”結合,使教師愉快地教學,學生愉快地學。
2.布置一個優雅、藝術化的音樂教室。
一個美好的視覺環境對音樂教學是起促進作用的。座位的安排和樂器的擺放應富有新意。在音樂教學墻上懸掛幾張音樂家的畫像,張貼教育的音樂格方,鋼琴上擺上一束芳香的小花。還可以布置一些音樂墻報、掛圖、歌片,讓學生一走進音樂教室就有一種舒適愉悅的感覺。當然音樂教室的布置也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變化而改變。例如在學習《茉莉花》這課時,為了營造濃濃的江南情調,我特地在音樂教室中放了兩把江南的絹傘,在鋼琴上放了一盆清香的茉莉花。黑板上也張貼著一些具有典型的江南韻味的小橋流水的圖片,讓學生置身于那如詩如畫的環境之中。
3.音響效果美。
音樂是聲音藝術,音樂教學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聽。音響效果差好,是創造良好聽覺環境的關鍵因素。音質清晰,給人的聽覺帶來快感,并誘發美感。音樂教學中教師應力避不良的音響產生,諸如錄音機的音量過大、音質過尖,或不等音樂結束就“啪”的一聲中斷放音等都會破壞音響效果的美。
二、音樂教師自身的美——美的使者
1.教學儀態的美。
曾看過一篇文章叫做“女老師,要漂亮,男老師,要帥”。作為教育的主體——學生能提出這樣的要求,我認為是他們對素質的重要因素——美的強烈追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作為美的傳播者——音樂教師,也應該是美的天使。所以,教師的教學儀態、眼神、手勢,乃至衣著裝扮,都必須美得自然,美得得體。
2.教學語言、氣質的美。
音樂教師除了要做到發音標準、清晰、語調適中,富有親和力和感染力外,還要具有自由、活潑、開朗的個性,以使用自己獨特的個人魅力,聰慧、自信、機敏、幽默、真摯去征服學生。
三、靈活多變的教學活動、方法和手段——美的過程
1.激發興趣,審美愉悅。
新《音樂課程標準》提出音樂教學應“以興趣愛好為動力”的理念,指出:“音樂課應充分發揮音樂藝術特有的魅力。”因此,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應遵循藝術課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抓住學生愛動、好奇心強這一特點,充分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例如,在教唱《唱臉譜》這一課時,教唱之前先放一段關于京劇臉譜的Flash,并讓學生們猜一猜各種顏色臉譜有什么不同的含義,各有什么代表人物。這樣就潛移默化地讓學生間接記住歌詞,還請學生模仿生、旦、凈、丑的典型動作。這樣學生個個笑翻了天,立刻來了精神,立刻對京劇產生濃厚的興趣。
2.在音樂教學中應貫徹形象性的原則。
借助一些具體可感的形象來誘發和感染學生。例如:在初中的第一節樂譜教學中,我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學習樂理的興趣。首先告訴學生我們的人生就如同一個五線譜,每一個人就是一個音符,共同演繹在人生的舞臺上。快樂時,奏出輕快的樂曲,悲哀時,奏出低沉的旋律,喜悅時,唱出熱情的歌兒。隨著老師在黑板上拉出五條彩筋代表五線譜——生活的舞臺,再出示各種大小不一、色彩各異的花朵代表每一個人、每一種音符。然后讓學生在舞臺上盡情地表演和創造。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表現得特別有激情,都爭先恐后地在彩筋上扎花。這個說:“我高興,我的音符應該高一點。”那個說:“我愛靜,不要扎得太高,但也不低沉,我應該在中低音。”看著學生們個個都在人生的舞臺上尋找著自己的位置,真是其樂無窮。
3.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音樂是情感藝術,給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藝術有力得多,能更有力地進入人的情感世界。首先要對作品進行深刻的理解,分析它的感情特征、情感處理、表現手段等,準確地捕捉音樂形象。其次,在教學中首先要感動起來,教師進入“角色”情不自禁,學生隨師“入境”亦情不禁。例如:在學習《陽關三疊》時,先請同學朗誦這首詩,背景音樂是古琴曲。再理解詩的含義,讓學生體會詩中的情——離別之情,然后說說自己在生活中離別的感受,再唱一些以前唱過的離別的歌曲,如《送別》、《朋友》等,產生類假的情感效應。這樣在情景中,學生便很快進入角色,唱出這首歌曲所要表達的情感。另外,教師還要善于因勢利導,激發學生的情感與音樂產生共鳴,使學生形成高尚的品德和堅強的意志。
4.參與創造,美的升華。
長期以來,教學過程是教師唱主角,學生當觀眾。音樂教學中沒有參與,學生就產生不了藝術審美體驗,也不可能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例如在會唱《青春舞曲》之后,我讓學生邊聽音樂邊律動,課堂立即活躍起來。他們如癡如醉地模仿冬不拉演奏、按樂曲高低、節奏變化指揮,盡情地表演新疆舞的動脖子,甚至還進行翻唱版的創作,改變節奏速度,加上襯詞,聽上去別有一番韻味。學生在自己創設的特定情景中,擔當他所向往的、能展示自己特長的角色這也是對音樂深化理解的一種體現。比如教師可以創設音樂情境,讓學生在音樂欣賞時,愉快地說一說自己對音樂的感受,高興地畫一畫感受到的畫面,動情地演一演自己的創編。每個月還可進行一次音樂大擂臺,讓學生盡情地展示自己的個性創造。
音樂教學是一個自覺審美的過程,全身心參與音樂學習,體驗音樂生活,充分發揮其想象力和創造力,提升審美能力,引導他們在音樂的海洋里盡情地發現美,讓心靈在跳動的音符中自由放飛。
參考文獻:
[1]方燁頻,著.中小學音樂教育.讓“美”滋潤孩子們的心靈,2004.
[2]王安國,吳斌,著.音樂課程標準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