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富貴 楊韶華 馮磊
摘要: 體育真正的價值在于人類的自我生存與發展,而今我國體育領域卻出現了一些罕見的現象——金牌效應,這樣的效應背后是一種體育虛華現象,殊不知這樣的唯金思想害的是廣大人民群眾無法正確理解體育的真正價值,將滯后中國體育的發展。
關鍵詞: 新時期中國體育體制改革新思路
一、引言
新時期我們提出了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總目標,這是由胡總書記提出的。什么是體育強國?什么樣的標準是體育強國?劉鵬將總書記的體育強國思想概括為三個標準:“首先體育強國是以人為本的體育,要‘堅持以增強人民體質、提高全民族身體素質和生活質量為目標;其次,體育強國在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再有,體育強國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體育。”[1]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我們可以理解體育是促進人類全面發展的一種手段,目的是讓大家都受益,都能實實在在地享受體育帶給我們的身心愉悅與健康,讓我們生活得更美好。但是,中國體育的發展卻因為體制的問題嚴重影響著我國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的邁進。
二、舉國體制的弊端
舉國體制是我國沿襲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前蘇聯體育的模式制定的。它的優越性很明顯,那就是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官辦。正如趙瑜在《強國夢》中對中國體育體制的批判:“一切為了金牌。金牌就是天下第一,金牌似乎是實現這樣一個官辦體育法制的目標。”[2]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舉國體制同樣也有其弊端所在。這種弊端弊在犧牲大多數人的利益去爭得國家在體育方面的優越。這是最要命的地方。試想拿那么多人的錢,辦的大事的目標是什么?拿金牌。所以為了金牌,為了使自己國家變得強大,“理性”地認為自己國家拿的金牌越多,自己國家越強大。這樣就導致大家誤解體育,忽略體育的真正價值,產生“拜金”思想。這是要不得的,如果只是運動員拿金牌,自己卻從不參與體育運動,那么體育強國未免太片面。這也是中國群眾體育難發展的原因所在。難道我們愿意花錢讓一部分人代表國家參賽并爭金奪銀這就擊掌歡慶,自己則身體一天天肥胖,體力一天天下降嗎?我們認為舉國體制受益的是國家樹立了形象,受害的是廣大人民群眾。這種體制導致我們為了拿金牌,什么都可以犧牲。在這種唯金目標的驅使下,我國涌現的是大量的“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優秀健兒,導致他們退役后只能從事低級的體力勞動,而且這種體力勞動都是帶有傷病的,甚至是乞討舉國體制讓我國運動員為了奪金這一目標,放棄了自己學習的機會,退役后好點的可以繼續深造,中途成績不理想的只能半途而廢,由于體育文化課跟不上正常人的腳步,無法自主選擇就業,只能帶著傷病去乞討,試問這是以人為本發展的中國體育嗎?
三、體育價值的真正回歸
什么是體育?怎樣理解體育?我想這是現代人必須認真考慮和重新面對的新問題。正如李力研在《野蠻的文明》中提到:“體育是人類最突出的‘感性,是人類力量欲的宣揚,是人類的肉體力量被‘文明壓迫后的反抗。體育,弘揚著另一種人性,維護著人類的力量與本能”。“體育是生命原欲的象征。沒有體育甚至輕視體育,其民族不是衰老,就是喪失生命”[3]。從李力研的體育哲學宣揚當中我們可以看到體育是人類維護自我尊嚴的象征,是人類展現自我魅力的窗口。從人類發展自我的角度,每個人都有參與體育的權利,每個人都有從體育中發展自我,向世人展現自己的力量與本能。可在中國的體制下,我們特別重視金牌的數量與價值,認為金牌是自己國家形象的提升渠道。奧林匹克精神的實質是:“重在參與,不在得失。”而我們卻恰恰重得與失,否則對上不能交代,對下也難言。我們這樣的做法完全違背了奧林匹克真正的體育精神價值。奧林匹克的真正目的是通過這樣的大會使人類都能得到鍛煉,發展自我,張揚個性。如今我們的做法對體育真正價值的理解為唯金是目的,殊不知這樣做國人的身體素質能不能真正得到發展?國人的身體素質能不能在這為數不多的金牌當中反映出來?這是我們必須深刻反思的地方。體育的真正價值在于在體育活動中實實在在地得到滿足,而不是在少數人得到金牌后,自己沒有運動卻稱贊自己國家的體育如何強大,這樣的誤解是最要不得的。如果國人都這樣,遲早我國的體育會垮下來。體育強國的真正強大在于有廣泛的人群基礎,有那么多的人靠自己的興趣參與其中,而不在于只喜歡評論中國體育。只有真正參與到體育當中才能實現體育價值。我期待這一天的到來。
四、中國的體育體制的改革之路
當一種生產關系不利于生產力的發展的時候,我們需要做的是不斷改變生產關系中不利于生產力發展的因素。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在新的生產關系下產生更大的效率。如今的中國體育體制,如何改?怎樣才能使其適應這種新的局面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新問題。我想我們可以學習鄧小平的做法,大膽地嘗試新的體制,只要有利于中國的經濟發展,一切都是可以嘗試的。而對于中國的體育體制同樣我們也可以大膽地嘗試,只要能夠使人民受益,一切的體育體制改革都是值得的。我的建議是首先嘗試一些運動項目脫離國家體育總局的控制,改為由民間體育協會去經營管理,一些運動項目可以繼續在國家體育體制的影響下發展。其次,體育總局轉變為主抓全國群眾體育的公共組織機構,取消其獨門經營金牌的權力。最后,建立一套體教結合的培訓系統,讓大學生代表中國去參加比賽。同時在國家體育總局的領導下,群眾體育不斷發展真正做到惠國惠民。
五、結語
中國體育體制改革之路在何方?顧拜旦說:“生命中重要的是奮斗,而不是勝利,是努力拼搏,而不是計較得失。”體育體制的改革在于讓大多數人都參與到體育活動中,而不是從別人的體育運動中得到滿足,即要消除舉國體制下的讓少數人參與體育為大家評說體育的現象,讓有知識有文化的青少年融入體育當中成為國家的體育棟梁。
參考文獻:
[1]劉鵬.向體育強國邁進[EB/OL].[2009-09-30].http://news.xinhuanet.com/sports/2009-09/30/content_12132783.htm.
[2]趙瑜.強國夢[M]作家出版社.1988.4:19.
[3]李力研.野蠻的文明[M].中國社會出版社,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