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立蕊 楊敏
摘要: 講練新內容是課堂教學中最主要的環節。一個有效的教學內容講練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了引導動機、指示方法論、價值判斷和規范概念等作用,這與課堂教學的效果有著密切的關系。本教學案例主要從教學內容講練的有效性入手,分析和探討如何合理地組織教學。
關鍵詞: 講練新內容組織教學《到上海去》
講練新內容是課堂教學中最主要的環節。新知識的傳授和接受主要在這個環節中進行,因而所占的上課時間也較多。講練新內容包含了講解新知和操練新知兩部分。新知識的講解一般以教師講述為主,但也要盡量避免滿堂灌的現象,應不時地穿插問答和練習,適當地利用多媒體和圖片展示,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和及時記筆記,調節和活躍課堂氣氛,以提高課堂內容講解的有效性。操練新知常和講解配合起來進行,這樣,教學就比較有節奏,更利于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和掌握。一堂好課,應有合理的教學內容。教學內容來自師生對課程內容、教材內容與教學實際的綜合加工。教師能否合理地組織教學過程、能否有效地對教學內容進行講練,直接關系整堂課的教學質量的高低??梢哉f,有效的教學內容講練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了引導動機、指示方法論、價值判斷和規范概念等作用。
課堂教學的效果與教學內容的講練有密切關系,教學內容講練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來說,講解內容時都有一定的教學步驟,一般是由視、聽、讀、寫、問、思、說、練等諸要素根據教學需要組合而成的。同時,在講解課堂內容時,教師應貫徹一些教學原則,這些原則實際上是一種教學思想的具體體現,它能保證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果,使課堂教學活動得以順利地進行和開展。教師可以使用精講多練原則、聽說讀寫全面發展原則和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以聽說實踐為主,通過對課文生詞,句型和語法的講練,并強調以句型為中心的反復實踐,培養了學生聽說讀寫的言語能力和實踐交際能力。同時,通過語言和情景的結合,創造較真實的語言環境,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此外,在句式語法講練中,教師可以對課文的句型具體化為一些例句,先讓學生接觸例句,然后通過模仿、類比、操練,掌握語言技能,也可以用歸納法,讓學生接觸到具體的語言現象,進行大量的練習,最后從這些具體的語言材料中概括出語法規則。這些都能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體現教學內容講練的有效性。反之,則可能會引起課堂失控的現象;學生不能讀有語境,練有語境,說有語境;無法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等。
本教學案例主要從教學內容講練的有效性入手,分析和探討如何合理地組織教學,希望能給對外漢語教學的老師們在課堂內容講練的設計上有所幫助。該案例中的課文選自漢語初級教材,是針對留學生初級學習者來編排的,課文的題目是《到上海去》。
一、案例描述
這是一個教學案例,授課內容為《到上海去》,時間是50分鐘。教學主要內容是通過教學行為對本課出現的新的語法和句型進行講練。
教師首先導入語法點進行演繹歸納,并進行鞏固操練。在課堂開始時,教師對“有”字句進行講解,首先教師顯示課文中出現的“有”字句句型,“我有一(個)好朋友”;“有的貴,有的不貴”;“只是有的地方不好走”;“可是有的時候沒有船”;“有人告訴我,也可以坐船去”。教師領讀,學生跟讀,教師進行語音語調的糾錯并詢問學生“有”的意思是什么,學生回答是“have”。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很滿意。接著教師解釋在漢語中“有”字包含很多義項并用幻燈片顯示“有”字句的使用規律。
肯定式:①表示具有,擁有。與“無”相對。例1:我有一件新衣服。例2:他有一個姐姐。②表示包含、列舉。例1:一年有十二個月。例2:參加晚會的有工人、農民、干部。③表示存在。例1:屋里有兩張桌子。例2:學校門口有很多汽車。④表示估量或比較。例1:這片果樹有上千棵吧。例2:他有哥哥高了。⑤表示發生、出現。例1: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例2:這個孩子有進步了。⑥用在人、地方、時間前面,表示一部分。例1:有人贊成,有人反對。例2:這個縣有地方富,有地方窮。例3:有時打球,有時游泳。
否定式:例:他沒有錢。教室里沒有人。在講每一個義項和使用規則時,教師詢問學生是否明白,如明白教師表揚學生后接著講解。如不明白,教師則用英語進行適當的闡述直至學生明白。之后教師提出課文中出現的“有”字句逐個進行分析解釋?!拔矣幸唬▊€)好朋友”(表示具有,擁有)?!坝械馁F,有的不貴”(表示一部分)?!爸皇怯械牡胤讲缓米摺保ū硎竟懒炕虮容^)?!翱墒怯械臅r候沒有船”(表示估量或比較)。“有人告訴我,也可以坐船去”(表示存在)。然后教師預設了一個場景(美國人—中國—學習漢語半年),請同學們盡量多地用“有”字句來進行接力描述活動。同學們說我是一個美國女該,有25歲了。我在中國學習漢語。我離開美國有半年了。中國有很多城市,有的地方我去過,有的地方沒去過。經過半年的學習,我的漢語有了一些進步。我有信心,我能學好漢語。完成此任務后,教師給予表揚。
接著教師講解第二個語法點,疑問代詞的用法。首先,教師仍然顯示課文中出現的句型并進行領讀,學生跟讀,教師正音。然后教師用疑問代詞“誰、什么、哪兒、多少、幾、怎么、怎么樣”進行提問。教師問:“誰是你們的漢語老師?你叫什么名字?你想去哪兒?你們班有多少人?你住幾樓?請問,去車站怎么走?這個電影怎么樣?”學生逐個回答相應的問題。教師對答案給予肯定和表揚。
之后教師又用語氣助詞“嗎”提問。教師問:“今天是星期一嗎?學生答不是,是星期二。教師又問那個商店遠嗎?你的身體好嗎?老張是北京人嗎?”學生舉手回答,教師進行糾錯和表揚。
最后教師用肯定形式與否定形式相疊進行提問。教師問:“你最近忙不忙?汽水你喝不喝?老師的話你聽得懂聽不懂?晚上你看不看電視?你寫(信)沒寫信?那個地方你去過沒去過?今年的計劃你們完得成完不成?屋子收拾得干凈不干凈?”學生依次回答各個問題,回答完問題后,教師組織全班討論。教師列舉一些例子要求學生分組在3分鐘內討論以下哪些句子要用“嗎”,哪些句子不能用“嗎”。(a)你是美國人?(b)你學習漢語?(c)你是哪國人?(d)你學習什么?(e)你是美國人還是英國人?(f)你學習漢語還是日語?(g)你是不是美國人?(h)你學習不學習漢語?3分鐘后,教師依次讓每組學生都陳述他們的答案并給予答案的訂正。這時所用課堂時間是48分鐘,距離下課時間還有兩分鐘,教師讓學生認真體會今天所學知識,如有不明白的問題可進行課后答疑。
二、案例分析
(一)優點
1.直接導入語法點并進行演繹歸納,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語法和句型。
這堂課的一開始教師就直接導入語法點并進行演繹歸納,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語法和句型。教師突出關鍵的、實質性的內容講解有利于有效地完成既定的教學內容。
2.教學內容緊扣講練結合原則。
這堂課規范地運用了講練結合這一原則。整個課程安排了兩個內容的學習,并更換了不同的教學活動形式邊講邊練,對復雜的新內容分成幾個教學段落來進行,有起伏,有節奏,能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提高學習效率。
3.教學目的和要求明確,教學安排合理,能按時完成教學內容。
4.注重漢語交際能力的培養。
(二)缺點
1.照搬講解。
這節課在講解教學內容時,把“有”字的所有義項都進行了羅列和分析,這樣把所有義項照搬講解的方式,讓學生的頭腦中容納不下那么多的信息,教學效果往往會適得其反。
2.沒有很好地體現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原則。
整堂課以教師為主,學生被迫處于從屬和被動的地位。教師自顧自地按照自己主觀擬定的教案照本宣科,沒能及時地對學生的反應進行監控,這不利于對內容的消化和鞏固,也不利于學生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
3.內容過于枯燥,講課形式略顯單一。
4.無課后作業的布置,不利于學生對已學知識的再現。
三、改進策略
(一)注意精講多練
教師應運用演繹法、歸納法或者比較法,并輔助圖片、多媒體等直觀的教具,把學生的思路引向定義、內涵、規則或者結論上去。對那些無關緊要的,可說不可說的東西進行割舍,多騰出時間給學生練習。
(二)全方位練習操作法
為完成大容量的教學內容,全面實施教學思路,達到教學目的,課堂上應貫徹“學生是中心,練習為先導”的教學原則。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強調了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和對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為學生營造真實的語言氛圍,在這一氛圍中進行語言實踐,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進行討論和交流,通過個人發言、小組討論,辯論等形式合作解決問題,最終構建其語言能力。比如在教師提出課文中出現的“有”字句逐個進行分析解釋時,可以先讓學生解釋不同的義項,教師再深入闡述。這樣教師就可以通過學生的答案來了解學生是否已經掌握這個知識點的用法,形成一種較好的教學反饋機制。
(三)調整教學內容的某些順序
可以穿插語法教學和課文閱讀教學一起進行,甚至把詞匯教學放到不同的教學環節中,這樣可以增加內容的多樣性。同時通過多種形式來增加練習的趣味性和挑戰性。比如語法教學時誘使回答、組詞造句、引語復述、變換句型等。
(四)對已學內容進行再次總結并及時布置相關作業
此時,教師可以以小結方式強調和歸納所學知識,也可以提出或留下問題啟發思考和回憶。
參考文獻:
[1]趙金銘.對外漢語研究的基本框架[J].世界漢語教學,2001(3).
[2]吳勇毅.漢語“學習策略”的描述性研究與介入性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001(04).
[3]徐子亮,吳仁甫.實用對外漢語教學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