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語文仿佛就是一首詩,既有賞心悅目的山水風景,又有回味無窮的生活故事;既有蕩氣回腸的英雄人物,更有動人心魄的平凡生命。所有這些都時刻給學生美的熏陶,詩的享受。教學中流連其間,可提升道德境界,培養審美情趣,啟迪人生智慧,豐富文化底蘊。我們應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放飛心靈,觸摸美的脈動,感受人間的真善美。
一、涵泳工夫興味長——品詞析句,領略語言美。
現行小語教材中,有很多文質兼美的課文,這些課文文字優美,涵義雋永。我們應讓學生反復品味、感悟,走進文字所描繪的意境,領略語言美。例如《望月》第二自然段對月下江景進行了很傳神的描寫。我們可以這樣展開教學:
師:你感覺到了江邊月景的美了嗎?
生:感覺到了。
師:月光的什么美讓你心動?請你再讀讀課文,拿出筆來畫出自己喜歡的詞、句,用心讀一讀,看看你能讀出月光的什么美?
生1:月光的色彩美讓我心動,我從“千點萬點”感受到的。
師:我怎么感覺不到,你能讀給我聽嗎?(生讀,讀出千點萬點的色彩變化)
生2:我給他補充一點,我覺得“黑色的剪影”和“銀色的花邊”更寫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師:月光灑在江面上不僅僅有千點萬點的光斑,更為江兩岸的黑色剪影鍍上了一層銀色的花邊,這樣的美怎不令人心動呢?
生3:我覺得“晶瑩閃爍”不僅寫出了月光的色彩美,更寫出了月光的明亮。
師:這種亮你能讀出來嗎?(生讀)
師:月光灑落在長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動的江水中有千點萬點的光斑在晶瑩閃爍,大家想不想也來感受一下這種光亮。(生齊讀)
生4:月光的形美讓我心動,我從“流動的江水中,有千點萬點晶瑩閃爍的光斑在跳動”這句話感受到的。
師:還在跳動,這是什么美?
生:動態美。(生讀)
師:你們還能從其他句子中體會到這種美嗎?
生5:我從“江兩岸,蘆檔、樹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處隱隱約約地伸展著,起伏著”這句話中不但體會到了這種動態的美,而且體會到月光很神秘。(生讀)
師:這位同學從這一段的第三句話中讀出了月光那神秘的、動態的美,你們能從第一句話中讀出什么?
生6:我讀出了月光的安詳美。
師:安詳是什么意思?安詳本來是比喻人的,這里把月光比作人,那么它像什么?
生7:它像一位老爺爺,很慈祥。
生8:它像一位母親,讓人覺得很容易親近。
師:月光的銀輝灑在大地上,也灑在了人們的心窩里。
……
師:月光的色彩美、光亮美、形狀美、動態美、神秘美、安詳美使我們走進了一個美的情境,這么美的情境你能讀出來嗎?
評析:在上述案例中,老師帶領學生品讀描寫月下江景的句子,通過美讀、品味、感悟,很自然地體會到了月光的色彩美、光亮美、形狀美、動態美、神秘美、安詳美,獲得了美的享受。
二、大珠小珠落玉盤——美文美讀,感受音律美。
小語教材中有很多課文節奏感很強,讀起來會令人感受到奇妙的音律美。以下是一位教師執教《安塞腰鼓》這篇課文的教學片斷:
師:后面幾行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來,讀一讀,說一說。
生:我喜歡“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我查了字典,知道流蘇是指的一種穗狀飾物,在這里我想它是指鼓上的大紅色綢子。這大紅綢子也會隨著后生們的動作在空中旋轉、舞動。
師:來,讀出流蘇的飛揚。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生:我喜歡“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我覺得這個“亂”字用得太好了。我理解這個亂不是指打鼓的動作不一致,而是一種自由、一種不加修飾的表達,就是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把內心的一種活力完全釋放出來了。
師:白居易寫過這樣的詩句,“亂花漸欲迷人眼”,一個“亂”字寫出了春天繁花似錦,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的感受。理解得這樣深刻,你一定能讀出這種蹦跳的火熱。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生:我喜歡“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我仿佛看見了表演腰鼓的后生們眼神中迸發出的一種激情,似乎可以讓觀眾燃燒。我想來讀一讀。(學生讀句子)
師:大家啟發了我,感染了我。老師想把這幾行連起來讀,好嗎?(教師范讀)還有同學想讀嗎?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師:聽你的朗讀,我感到這一個個文字,似乎從紙上站了起來,在和我說著話,唱著歌,跳著舞呢!同學們,想親眼看看嗎?
生:想!
師:(出示圖片,相機配以教師朗讀)還想讀嗎?
(學生進行男女生分行穿插讀)
師:把這一段放到文章中去,同學們的感受會更深。第6段,誰來讀?
(教師點學生朗讀第6段)
師:大家發現了嗎,這位同學是怎樣讀“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這幾個詞的?
生:越來越響,越來越重。
師:我們讀書就要像這樣,把自己置身于當時的情境之中,把詞語和詞語比較著來讀,這樣體會就能更深。
師:老師發現其他同學早就躍躍欲試了。這次采取疊加讀的方式,“發狠了”由第一組讀,“忘情了”由一、二兩組同學讀,“沒命了”全班一起讀。第7段,由老師引讀,同學們跟讀。明白了嗎?來,讓鼓聲給我們起個頭吧!(播放節奏極強的鼓點,師生共同朗讀6—12自然段)
評析:先聽其聲,再見其形。在這個教學片段中安塞腰鼓的隆隆鼓聲和飛揚的舞姿組合成一個精彩的聽覺形象和視覺形象。這是生命語文的交響,又是濃墨重彩的畫卷。以聲傳情,以舞傳神,情發乎中,神寓于心。學生的思維活起來了,想象也飛起來了。在這里,感知語言的精彩,感悟語言的含義和語言背后的深意,感受語言的魅力,都是通過“讀”來進行的。這里,學生讀出了氣勢,讀出了語感。多種形式的讀,不同語調的讀,使語文教學的豐富性,盡在瑯瑯書聲之中。
語文閱讀課,就是要以讀為本。形式多樣地朗讀,不同層次地讀。初讀感知,細讀領悟。自由讀、齊讀、指名讀、分組讀、分角色演讀、配音讀、師范讀……只有引導學生多讀,才能讓學生讀出哲理內涵,領悟其思想感情。可引導學生高聲朗讀,使其如驚濤拍岸,慷慨激昂;或低語輕吟,如清風徐來,曼妙輕柔。通過感情朗讀,感受語言的節奏美,詩意美,從中獲得美的享受。
三、人間自有真情在——多元解讀,體驗人性美。
很多語文課文流露著真情,閃耀著人性的光輝。語文教學,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培養出人文思想、獨特的人生感悟及細膩的情感,從而引導學生如何去感知世界人生,感知人世間美好的真情、友情、親情等。以下是一位教師執教《愛如茉莉》一文的教學片斷:
師:真愛就像茉莉花星星點點地散落在課文中,需要我們用真心和慧眼去發現它。下面請大家細讀課文9—16自然段,在心有所感的地方圈圈畫畫。
生:“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緊握著媽媽的手,頭伏在床沿邊睡著了。”這里的“緊握”表現了爸爸對媽媽的愛,對她的關心,對她的細心。
師:你真有心。我們再聯系上下文來談談爸爸為什么要緊握媽媽的手。
生:“我夜里睡得沉,你媽媽有事又不肯叫醒我,這樣睡,她一動我就醒了。”爸爸夜里睡得很沉,媽媽有事又不肯叫醒他。這樣睡,媽媽一動他就驚醒了。
師:你真會讀書。從中你體會出什么?
生:爸爸非常愛媽媽,關心媽媽,照顧媽媽無微不至;同時媽媽也非常愛爸爸,為爸爸著想,很體諒爸爸,不愿叫醒爸爸。
……
師:同學們抓住具體的字詞細讀,走進了爸爸、媽媽的內心世界,體會到了他們那深厚卻又如茉莉花般散發著幽香的愛,你們真會讀書。這“緊握”,這“麻木”,將一份愛融在生活的細微處,這份愛平平淡淡卻又令人回味無窮。
評析:字詞知冷暖,語言有溫度。文字無語卻有聲,那是作者的心聲,文章主人公的心聲。在以上教學過程中,該教師善于“傾聽”文本,解讀文本,更善于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深入作者內心,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與理解,促進學生與教師、學生與文本有效展開對話,引導學生感受到了父母之間那相親相愛、相濡以沫的真情,從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語文老師應獨具慧眼,敏銳地發現教學中可以進行“美”的熏陶的素材,帶領孩子們在語文這個百草園中快樂地徜徉,去發現美,擁抱美,享受美,進而創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