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忠民
摘要: 中學化學教學的德育教育包括愛國主義教育、化學史教育、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科學態度教育和美育教育。
關鍵詞: 中學化學教學德育教育化學史辯證唯物主義科學態度
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原子論和分子學說的創立,奠定了近代化學的基礎,使化學成為一門專門的學科。
在化學教學中除了進行化學基礎知識的教學外,還應注意貫徹德育教育。
中學化學教學的德育教育包括愛國主義教育、化學史教育、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科學態度教育和美育教育。
一、我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文明史的國家,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為人類提供了更多的生活和生產資料,如陶瓷、銅器、鐵器、紙、火藥、酒、醋、染料等。
這些都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素材,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發學生獻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使命感。要引導學生將熾熱的愛國熱情化為關心祖國的前途、人類的命運,為建設祖國、振興中華而勤奮學習的強大動力。
在講到燃料和燃燒內容時,可以適當講一些關于我國是如何甩掉“貧油”“缺煤”帽子的。
寓愛國主義教育于化學教學之中,必須正確處理知識教育和思想教育的關系。既要防止在一定程度上忽視愛國主義教育的傾向,又要防止拋開教材,以思想教育代替教學內容的傾向。在化學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并不是忽視知識的教學,而恰恰是激起青少年學生愛國報國的巨大熱情,了解祖國和時代賦予的使命,更加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從而更好地掌握化學知識。將愛國主義教育與知識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當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要防止形式主義,要密切結合教材內容,防止介紹一些與教材內容無關的化學史材料,使兩者脫節而影響基礎知識的學習。
二、在化學教學里適當地穿插、結合化學史事例進行化學史的教育。
化學史的教育主要是使學生了解化學科學本身的發展及前人從事科學研究的態度和方法,通過化學史教育,以打開學生的眼界,活躍思想,從前人的科學研究的貢獻中,逐步培養嚴謹、踏實、細致、不畏困難、追求真理、敢于創新的科學獻身精神和科學的方法。教師只講授教科書中的現成的知識結論是不夠的,還需要適當運用化學的歷史,進行辯證的分析。
例如,原子內部結構問題,這首先要涉及原子是否有結構,古代原子論和近代原子論者都持否定態度,認為原子沒有結構,是構成萬物的不可再分的“最后微粒”。1897年英國物理學家湯姆遜在研究陰極射線中發現了構成原子的一個微粒——電子,它是各種原子的一個共同組成部分,這就證明了原子也是同樣是可分的,而且是有結構的,從而宣告了認為原子不可再分的形而上學觀點的破產。它打開了原子的大門。
在教學中密切配合教材內容有重點的結合一些化學史進行教學,使學生所獲得的知識不是孤立的、死板的和干巴巴的,而是有來龍去脈、變化發展的知識。這樣,就有助于深刻地理解和牢固地記憶,即使一時遺忘,也便于聯想,同時還會從中受到思想認識方面的教育。
三、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克服主觀性、片面性,避免思想僵化,引導他們運用正確方法,較好地記住學過的化學現象和事實,熟練地背誦出某些化學概念和原理的定義,并找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靈活運用學過的知識去解答較復雜的綜合性問題。
在化學學習中,學生所要了解的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有:分子、原子、離子,以及構成物質的電子、質子和中子。教學中無法讓學生直接看到物質的分子、離子、原子等微觀粒子的運動、變化過程,但是,如果能注意采用實驗觀察的方法,以實驗觀察到的化學事實和現象為基礎,然后運用邏輯的和辯證的思維方法,對所觀察到的宏觀現象做出微觀的、科學的理解,就不僅能達到對觀察到的對象做到本質、規律性認識的目的,而且能確信分子、原子、離子等微觀粒子的物質性和客觀存在性。
如:通常條件下,氨和硫化氫等化合物是無色、有特殊氣味的氣體。人們可以根據它們的氣味確認它們的存在。人們之所以能知道它們的存在,是因為它們的分子擴散到空氣中,刺激人的鼻黏膜上的嗅細胞所致。因此,可以較容易地使學生相信氨、硫化氫這些化合物它們是客觀存在的,它們分別是由氨分子、硫化氫分子聚集成的實在物質,沒有氨分子、硫化氫分子,氨和硫化氫等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分子是客觀存在的。對于其他氣體也可以做出相似的理解。
教學實踐證明,以典型教材為重點,通過有代表性的教學內容,有計劃地、集中地授以某些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常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如: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教學中,能較好地滲透唯物辯證法的量變引起質變、對立統一、否定,之否定,以及物質的相互聯系的教育。
四、在化學教學中進行科學態度教育。
科學態度是學生獲得牢固的知識和技能的重要保證。科學態度能促進穩定的學習興趣的形成,轉化成化學知識和技能學習的內在動機,即產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和意向。追求新知的態度,能夠促進學生形成探索和獲取化學知識的興趣。堅韌不拔、奮發進取的態度,是克服學習中困難的重要保證。
在中學化學中,有一些地方是學生普遍感到困難的。
例如初中化學中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的教學就是一個關卡,許多學生在這里掉隊,以至成為化學學習的“后進生”。雖然原因很多,但從學生的主觀因素分析,缺乏堅強的意志是成為“后進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從教學方法的角度加以改進固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還是培養學生具有堅韌不拔、知難而進的態度。這不僅對于突破初中化學用語教學關卡具有決定性意義,而且是突破其他教學關卡的重要保證。
在中學化學教學中,有些實驗難度較大,條件要求嚴格、不易控制,很難成功,還有些化學內容抽象難懂,有些化學計算題對能力要求比較高,不少學生感到困難。在這個時候,要教育學生迎難而上,不斷思考,以頑強的毅力堅持探究,遇到挫折和失敗不灰心,找出原因,繼續努力,堅持到課題的解決和實驗的最后成功。
這是對學生進行科學態度教育的最好時機。
五、在教學中進行美育教育。
在研究物質的性質和變化規律時,要將美育教育貫徹其中。
化學的研究對象是物質,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基礎自然科學。
物質的顏色在自然界中都能找到:如氯化銀、硫酸鋇白色,氧化銅、木炭黑色,紅磷、氧化汞紅色,硫黃黃色,硫酸亞鐵晶體綠色,氫氧化鐵是紅褐色,氫氧化銅是藍色絮狀,這是化學中的顏色美。
在做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中,黑色的氧化銅與氫氣在加熱的條件下反應,生成紅色的固體,管口出現水珠,使人產生變化莫測、奧妙無窮的美感。
化學中的很多物質都具有規則的幾何形狀,如金剛石具有正八面體結構,食鹽具有立方體結構,“銅樹”、鐘乳石、石筍、石柱等,鬼斧神工,令人叫絕,更感到大自然的神奇。
在做碘升華實驗時,燒杯中的碘在常溫下受熱不經液態變化直接變成紫色的蒸汽,紫色的蒸汽在上面的燒杯底部遇冷重新變成紫色的固體碘,呈現針狀,整個燒杯都變成了紫色,令人心曠神怡。
在學習《燃燒和滅火》時,跳動的火苗,不同的顏色,也點燃了學生求知的欲望。
通過化學中的德育教育,可以激發學生親近化學、熱愛化學并渴望了解化學的情感,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使學生能初步從化學、技術、社會這三者的密切關系中領悟化學學習的價值,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