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瑞英
摘要: 朗讀、速讀、解讀,是語文學習常用的三種讀法。本文運用具體課例,論述了如何指導學生使用這三種閱讀方法,來提高語文綜合素質。
關鍵詞: 閱讀方法朗讀速讀解讀
語文是一門最古老的學科,有著許多行之有效的傳統閱讀方法;同時,隨著現代閱讀理論和實踐的發展,人們也探索出了一些新的閱讀方法。《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此閱讀也作了不同層次的要求:“能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恰當地表達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閱讀感受”;“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針對不同的閱讀材料,靈活運用精讀、略讀、瀏覽、速讀等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為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應針對學生的實際和不同文本的特點,加強對學生的指導。
一、加強朗讀方法的指導
朗讀是傳統的讀書方法,實踐證明非常有效。語文課堂上理應響起朗朗的讀書聲,但朗讀不應只是形式,還應體現出教學效果。也就是說,朗誦不僅應是學生親近文本的一種形式,更應通過誦讀水平的提高真正實現對文本的理解、感悟。
教學中,從讀音的準確,到停頓、語調、語速的把握,進而到感情的表達,都應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指導。如在誦讀《陳情表》第一段時,學生往往語速過快,感情平淡,教師可引導學生體會李密幼年的經歷,從而明白李密悲苦的身世,誦讀時應語速緩慢,語調低沉,聲音凄切。
誦讀指導中,還應注意安排好層次,層層遞進。如在設計《再別康橋》一文的誦讀時,可先朗讀,感知韻律;再品讀,品味語言;后悟讀,思考辨情感。《氓》的誦讀可這樣設計:初讀——正字音,研讀——明其意,品讀——識其人。《陳情表》的誦讀則這樣設計:緩讀,會其意;品讀,感其情;悟讀,入其境。
另外,誦讀可采用多種方式,如集體朗讀,自由朗讀,比賽朗讀,配樂朗讀,師生合作讀,個讀,齊讀,男女生讀等。同時,教師的范讀很重要,如有位老師教學《我有一個夢想》時,聲情并茂地朗讀:“終于自由啦!終于自由啦!感謝全能的上帝,我們終于自由啦!”老師的激情朗誦,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學生,使學生進一步感悟了生活,體驗了情感。
二、加強速讀方法的指導
速讀是指在較短時間內閱讀大量文字材料以獲取盡可能多的信息。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快速獲取有效信息尤為重要。培養學生的快速閱讀能力不僅有利于語文學科的學習,而且有利于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在平時教學中,我們應該有意識地讓學生以搜集和篩選信息為目標進行速讀練習。
首先,要根據文本的題目判斷其信息類型,然后根據類型的不同來確定快速閱讀的重點。如以記敘、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的記敘文,因其具有個別性、可感性、完整性的特點,應按以下的閱讀程序進行閱讀:文章的題目、文章的作者、文章的出處、文章的六要素、理清文章情節、簡析寫作特點、歸納中心思想。說明文以解說事物、闡明事理為主要內容,其速讀程序一般是文章的題目、文章的作者、文章的出處、被說明事物的特征、說明的順序、說明的方法、語言特點。議論文以講道理為主要內容,其速讀程序一般是文章的題目、文章的作者、文章的出處、文章的中心論點、文章的重要論據、文章的論證結構、文章的論證方法。
其次,圍繞重點篩選信息。在確定了重點后,圍繞重點有目的地提高閱讀速度,搜集自己所需的信息,提高閱讀效率。例如,在閱讀小說文本時,可以指導學生采用略讀、跳讀的方法。閱讀時不作細致的推敲,不從頭至尾把每個字都看到,而是選取有價值、重要的內容去讀,只求把握主要內容。一是簡單地了解故事情節的發展,如閱讀《警察與贊美詩》,都想知道蘇比的命運和結局,蘇比最后是否實現了理想等。二是為了尋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如閱讀《林黛玉進賈府》這樣長篇幅的文本,如果我們要找出關于肖像描寫的片斷,那么在跳讀時只關心有沒有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出現,其他內容可以忽略不讀,閱讀速度就可大大加快。
最后,在訓練中,我們可以設計一些問題,印制成書面測試題,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快速閱讀,回答測試題。然后根據每個學生的表現及答題情況,按既定分值評分,統計閱讀速度與質量。還可以在速讀之后,讓學生交流自己的經驗和體會,相互探討,共同提高。
三、加強解讀方法的指導
解讀是最高層次的閱讀,要特別下工夫指導。首先要指導學生理解文本,立足文本,突出文本的基礎性,挖掘文本的人文內涵。在引導學生解讀文本時,我們不妨設計這樣的問題來引導:“你從文中的哪些語句看出來的?”“你能結合文中的句子談談你這樣理解的理由嗎?”“讀某段某句找出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這些問題能夠體現出關注文本的教學理念,充分體現語文的學科特點。在教學設計上,同樣表現出了對文本的關注。如教學《陳情表》一文時,應緊扣文本分析“陳的什么情”“如何陳的情”。
其次,解讀應由教師指導下的學生獨立完成,在閱讀過程中教師予以閱讀方法的指導。如講學《我有一個夢想》,可設計問題、指出方法引導學生解讀:讀了課文后,馬丁·路德金的夢想是什么?從課文中有關內容找;夢想的具體內容有不同的方面,概括并寫在文本的空白處;夢想的提出是因為美國社會存在著諸多問題,問題具體表現在哪里?讀相關段落概括,并做旁批;本文是一篇演講詞,你是怎樣認識演講詞的?該設計可以幫學生理順本文的思路。通過這節課,學生對“夢想”的具體內容會有深入的把握和理解。
最后,教師應指導學生沉下心來,充分地親近文本,對文本有自己的見解。而不能奉教參為圭臬,人云亦云,缺乏自己的閱讀體驗。教師對待文本的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在引導學生解讀的過程中,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多元思維,尊重學生的閱讀個性。因為文學作品的解讀是無所謂對與錯的,只要是對文本的解讀,就有其合理性,所要防止的是學生荒誕不經的解讀。講授《氓》時,可采用整體感知文本的教學方法,在學生基本疏通文義的基礎上,對文本作如下解讀:這首詩講了什么故事(學生復述)——以誰的口吻說的——主人公的感情是如何變化的——這是一位怎樣的女子(人物形象把握)——探究悲劇的根源。教學《套中人》一文,應立足文本分析別里科夫身上的套子,從而把握套子人的性格、套子的影響,進而結合現實探究“套中人”給我們的啟示。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楊鵬宇.關于“閱讀初感”教學意義的思考[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