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中江
摘要:本文首先對社會福利企業改制上市情況進行了粗略的統計,其次闡述福利企業改制上市工作過程中可能面臨的主要問題,并進行深入分析,有針對性地提出面臨問題的對策與措施,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社會福利企業;改制上市;問題;對策
引言
近幾年來,伴隨我國經濟和資本市場的迅猛發展,已經有眾多社會福利企業登陸了國內外資本市場。本文以社會福利改制上市過程中面臨的問題為核心,圍繞其進行深入討論與研究,希望引起相關企業或者中介機構的高度關注,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一、社會福利企業首發上市情況
社會福利企業從政策上講,不存在任何境內首發上市的障礙。福利企業與其他類型的企業相比,并沒有什么特殊之處。根據粗略統計,我國現有21家上市公司或者已過會公司享受到社會福利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其中9家發行人本身是福利企業,享受到福利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其他12家公司的子公司或者下屬公司曾經享受到福利企業稅收優惠政策。這二十一家公司分別是:三全食品;眾和股份;廣博股份;棟梁新材;大東南;回天膠業;川潤股份;天原集團;雙箭股份;萬馬電纜;偉星新材;亞太機電;恒星科技;久立特材;帝龍新材;浙江海亮;鴻博印刷;山東墨龍;張化機;江蘇曠達;長城汽車等。
總結上述企業對外正式公告的招股說明書,我們注意到中國證監會對于社會福利企業上市重點關注兩方面問題:一是社會福利企業的資格取得和改制的過程是否合法合規;二是社會福利企業享受的稅收優惠對公司的影響。上述兩方面對社會福利企業改制上述均有重大的影響,問題處理不當均能夠直接導致擬發行企業是否能夠順利上市。
二、社會福利企業的資格取得和改制的過程是否合法合規
(一)福利企業的資格認定條件
在2007年7月1日前,根據《社會福利企業管理暫行辦法》[民福發(1990)21號]第八條規定:社會福利企業應具備下列條件:(1)安置殘疾人員達到生產人員總數35%以上;(2)生產和經營項目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并適宜殘疾人從事生產勞動或經營;(3)企業中每個殘疾職工應具有適當的勞動崗位;(4)有必要的、適合殘疾人生理狀況的安全生產條件和勞動保護措施。對安置殘疾人員占生產人員總數比例超過10%而未達到35%的企業,經民政部門核實安置殘疾人員比例后,發給有關證明,稅務部門審查核實符合減稅條件的,可享受相應的減稅待遇。本辦法被2007年6月29日民政部發布《福利企業資格認定辦法》(民發[2007]103號)所廢止。
自2007年7月1日后,根據《福利企業資格認定辦法》(民發[2007]103號)第四條規定:申請福利企業資格認定的企業,應當具備下列條件:(1)企業依法與安置就業的每位殘疾人職工簽訂1年(含)以上的勞動合同或者服務協議,并且安置的每位殘疾人職工在單位實際上崗從事全日制工作,且不存在重復就業情況;(2)企業提出資格認定申請前一個月的月平均實際安置就業的殘疾人職工占本單位在職職工總數的比例達到25%(含)以上,且殘疾人職工不少于10人;(3)企業在提出資格認定申請的前一個月通過銀行等金融機構向安置的每位殘疾人職工實際支付了不低于所在區縣(含縣級市、旗)最低工資標準的工資;(4)企業在提出資格認定申請前一個月為安置的每位殘疾人職工按月足額繳納所在區縣(含縣級市、旗)人民政府根據國家政策規定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等社會保險;(5)企業具有適合每位殘疾人職工的工種、崗位;(6)企業內部的道路和建筑物符合國家無障礙設計規范。根據《福利企業資格認定辦法》(民發[2007]103號)第五條規定:企業申請福利企業資格認定,應當向當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提取認定申請,具體認定機關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民政廳(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民政局確定,報民政部備案。
對于擬發行上市企業社會福利企業的資格取得是否合法合規,中介機構應嚴格根據擬發行主體福利企業資格的取得時間,對照取得資格的時點上認定條件,通過復核當初的申報材料,走訪相關的人員和政府機關作出詳盡的盡職調查。對于擬發行人通過欺騙等方式取得的福利企業資格,應提請公司予以整改。特殊情況下,中介機構無法對其取得資格作出判斷的情形下,應由擬發行企業的主管民政部門或縣級以上的人民政府對公司歷史上福利企業資格的取得以及認定等眾多情況作出認定。
(二)福利企業改制的基本規定及履行的程序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社會福利企業主要為國有企業、農村集體企業或城鎮集體企業,這類企業的改制首先應當適用關于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改制的相關規定。對于一般集體企業改制的合法程序應當包括:(1)改制時相關企業的資產或產權須經資產評估;(2)對評估結果和改制事項農村集體企業須經鄉或者村的農民大會(農民代表會議)或者代表全體農民的集體經濟組織同意,城鎮集體企業須經職工(代表)大會同意;(3)改制須報集體企業主管部門如集體資產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確認和批準;(4)相關改制事項還須經當地至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準。
如集體企業改制過程中程序存在瑕疵,則可以采取事后確認的方式來彌補,根據保代培訓政策需要取得省級人民政府的確認文件。但如果在改制過程中存在嚴重損害集體利益或國家利益的行為,應當首先對原相關利益方進行補償,如雙箭股份。
由于國家對設立私營社會福利企業在2007年以前一直并未有明確的規定,同時在實踐操作中也可能存在集體企業和國有企業較私營企業容易獲得福利企業資格的情形,這導致在實踐中大量存在名為集體而實際為私營企業的假集體企業,即所謂的“紅帽子企業”。這類企業通常通過委托代持、掛靠等模糊產權的方式戴帽子,這也為將來的產權爭議埋下風險。紅帽子企業在改制前應當首先根據《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單位清產核資產權界定暫行辦法》、《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單位清產核資產權界定工作的具體規定》進行集體企業產權界定。集體企業產權界定工作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的原則,在財政部、國家經貿委(國家發改委)、國家稅務總局的統一領導下,由各級人民政府分級組織進行,具體工作由當地集體企業主管部門(無主管部門的由人民政府指定部門負責)負責實施。
由于這類企業在改制過程中存在產權不清等不規范情形,根據會里在保代培訓上的要求,IPO過程中應當就這些問題取得省級人民政府的確認文件。
三、社會福利企業享受的稅收優惠對公司的影響
(一)福利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
2007年7月1日前,根據《關于企業所得稅若干優惠政策的通知》(財稅字[94]001號)、《關于對福利企業、學校辦企業征稅問題的通知》(財稅字[94]第003號)、《關于民政福利企業征收流轉稅問題的通知》(國稅發[1994]155號)以及《關于福利企業有關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字〔2000〕035號)的規定,社會福利企業享受的稅收優惠政策主要包括:增值稅享受先征后返,營業稅“服務業”稅目范圍內(廣告業除外)的業務免征,企業所得稅免征或減征。
2007年7月1日后,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促進殘疾人就業稅收優惠政策的通知》(財稅[2007]92號)的規定,自2007年7月1日起,對安置殘疾人的單位,全國統一實行“增值稅和營業稅按實際安置殘疾人員的人數限額退稅、企業所得稅采取實際工資加計100%扣除”的稅收優惠政策。
(二)社會福利企業減免稅收入歸屬、用途及財務處理
國家稅務局、民政部《關于縣級以上民政部門對所舉辦的社會福利企業減免稅金提取問題的通知》(國稅發(1990)139號)規定:“縣級以上民政部門可從其直接投資興辦的社會福利企業減免稅金中提取10%”,作為“有特定用途的專用基金,應在銀行專戶存儲,專款專用”;《社會福利企業管理暫行辦法》(民福發[1990]21號)第三十七條的規定:“社會福利企業的稅收減免金必須由企業單獨列帳,專項管理,民政、稅務、財政部門共同監督。減免稅金要規定用于企業技術改造、擴大再生產、補充流動資金、職工集體福利的比例,其具體比例由各地自定。縣(區)以上民政部門可從轄區內的社會福利企業減免的稅金中提取一定比例集中使用,建立社會福利生產發展基金,扶持本轄區內的社會福利生產的發展,其具體比例和使用范圍另行規定。”
根據前述規定可以看出,《社會福利企業管理暫行辦法》在2007年7月1日被廢止之前,當地民政部門有權從當地社會福利企業所收到的包括流轉稅、企業所得稅在內的減免稅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專用基金用于社會福利生產的發展。社會福利企業對于該部分稅收返還款是否擁有所有權直接取決于民政部門是否從中提取發展基金。因此,對福利企業因享受稅收優惠政策減免的稅款或獲得的稅收返還款,當地政府或民政部門需要就是否提取基金出具明確意見,并確認該等減免稅款的法律權屬。
(三)公司盈利能力是否對享受的稅收優惠存在重大的依賴
中國證監會《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管理辦法》(證監會令第32號)第三十四條和《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管理暫行辦法》第十五條均要求:發行人依法納稅,各項稅收優惠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發行人的經營成果對稅收優惠不存在嚴重依賴。社會福利企業由于申報企業享受了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的優惠政策,導致享受的稅收優惠金額占當期凈利潤的比重較大,通常情況下在30%以上,那么擬發行人以及中介機構就需要在招股說明書中對擬發行人是否對稅收優惠不存在嚴重依賴作出詳盡的分析和解釋。其思路通常如下:(1)如果擬發行人沒有稅收優惠也符合首發上市條件;(2)擬發行人的盈利能力在逐漸的增強,對稅收優惠的依賴度在逐年的下降,最好在申報期內就已經體現出這種趨勢;(3)國家支持社會福利企業的政策短期內不會發生變動,企業也會積極采用措施保持社會福利企業的性質不發生變化。相應擬發行主體將在以后年度繼續享受稅收優惠,不會對擬發行人的盈利產生重大的不利的影響。
四、結束語
社會福利企業的發展,關系到人民群眾生活,關系到社會安定團結,為國分憂,為民解愁,是為殘疾人造福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的一個重要窗口。社會福利企業承擔了重要的社會責任,創造了巨大社會財富。我們有理由相信更多的社會福利企業將通過自身的積累和發展,并登陸國內資本市場,實現做大做強,為更多的殘疾人員提供就業的崗位,推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投行小兵. IPO企業上市解決之道. 法律出版社,2011,4
[2] 張國峰. 企業上市典型案例深度分析-疑難問題與解決對策. 法律出版社,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