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華
摘要: 轉變學習方式是為了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這是在未來社會中每個人一生發展的支柱。因此,在當前的高效課堂背景下,基礎教育必須通過教育模式的轉變和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來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以推動高效課堂和素質教育的實施。
關鍵詞: 學習方式創新能力教學模式學習興趣
從教育教學的現狀來看,不少學生仍然習慣于以前那種教師講、學生聽的接受式傳統教學模式,完全處于被動、接受式的學習狀態,不看書、不總結、不反思、不質疑,急功近利,一味地做題;即便教師留給學生獨立思考、探究的機會,往往也只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有的學生學習興趣不濃,有畏懼心理和厭學情緒;有的學生自我滿足,缺乏恒心、毅力與創新意識;有的學生則缺乏自主意識,過分依賴教師,等等,不一而足。“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學生必須學會學習,必須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才能適應社會,才能更好地生存。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在當前推進素質教育的形勢下也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實施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總之,改變學生今天的學習方式就是為了改善學生明天的生長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因此,順應當前的高效課堂和時代發展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基礎教育必須著力推動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一、轉變教學模式,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推動學生學習方式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高效課堂的顯著特點是“多樣化、選擇性、探究性,讓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根據這一特點我們必須改變傳統教學中“一鞭趕”、“一刀切”的現象,教學中要考慮學生的個體性差異,教師要成為學生成長和學習的服務者、指導者、合作者。教學是在教師的參與、指導和倡議下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探究、淺析、解決問題的活動形式。建立起積極引導(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觀察自然、觀察社會,發現問題、淺析、解決問題,探索知識的產生形成過程,總結獲得新知識),主動探究的教學模式,使教學由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由重分數、重結果向重策略、重能力、重“過程”轉變;由側重于“教師—學生”單向信息交流向師生雙向互動,雙向綜合信息交流轉變;由重“知識傳遞”向重“全面發展”轉變;由重“教學模式化”向“教學個性化”轉變。徹底轉變傳統教學中師講生授,老師掌控整個課堂教學,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能動性、獨立性,在學習的內容、時間上給予學生自主支配的機會,給學生自學判斷、自主選擇和自主承擔的機會,使學生成為教學的中心,學習的主角,知識的主動探索者,給學生一個平等參與學習和發展自我的機會,努力為學生搭建健康發展的平臺。因此,我們不能滿足于傳授具體的學科理論知識,還要揭示知識背后所凝結的歷史、觀念、策略、精神等,特別是其中的人文內容和創新精神,以及科學史上創新過程的介紹,使得課堂教學成為“多維營養”的源泉,以指導學生克服多年的書本知識教育和應試教育所帶來的消極影響,盡快完成從知識的繼承者到知識的創造者的轉變。
高效課堂倡導的學習方式是現代學習方式。主要有三種: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自主學習概括地說,就是“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的學習。具體地說,它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學習者參與確定對自己有意義的學習目標,自己制定學習進度,參與設計評價指標:學習者積極發展各種思考策略和學習策略,在解決問題中學習;學習者在學習中有感情的投入,學習過程有內在的動力支持,能從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對認知活動能夠進行自我監控,并做出相應的調適。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它有以下幾方面的要素: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積極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特別是面對面的促進性的互動;期望所有學生能進行有效的溝通,建立并維護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有效解決組內沖突;對于個人完成的任務進行小組加工整理;對共同活動的成效進行評估,尋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徑。探究學習是指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于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試驗、操作、調查、信息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發展情感與態度,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任何一種學習方式既有其優勢、長處及有利于學習的一面,又存在劣勢和不足或不利于學習的一面。因此我們必須辯證地對待學生的學習方式,做到因材施教,因時制宜、因事而異、因地制宜。
二、激發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日本學者木村久一曾經指出:“天才就是強烈的興趣和頑強的入迷。”可見,興趣是創造的動力,成功的先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興趣緊緊吸引學生去學習、去深思、去探索、去創造。
1.以疑生趣。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教學過程的實質是設疑、質疑、解疑的過程。智慧的教育,應該是一種快樂的教育,這符合人的天性,也帶來創造性精神的源水。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是幫助學生形成與發展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條件,但它們不會自動涌現。這就需要教師通過設置認知“沖突”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前精心設計疑問,課堂創設生動逼真的情境,引導學生在感悟情境的過程中適時巧妙地提出疑問,讓學生感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激勵、誘導學生努力去深思、去探索、去討論、去尋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經過學生回顧所學知識和策略,搜集查閱資料,深思、淺析、討論、辯論、歸納總結,當他們找到“又一村”后得到的不僅是“成功”的快感和喜悅,同時,他們深思、淺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得到了培養和鍛煉。
2.參與激趣。教學本身就是以學生為主體師生共參與的雙邊活動。教師必須給學生參與的時間、機會,鼓勵、支持、引導學生參加各種學習性實踐活動。通過課堂討論、辯論、課后調查訪問、觀察網絡書刊查閱資料,辦手抄報、開模擬會等,讓學生在各種教育實踐中了解社會,感知生活。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鼓勵學生勤于深思,善于深思,別出心裁,敢于沖破傳統觀念,敢于向老師、向錯誤理論挑戰,敢于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新策略,形成自己的新觀念。讓學生敢闖、敢冒險,敢于打破常規,敢于懷疑和批判。對于在學習和各種活動中,表達出自己觀點、思路和策略的學生多給予支持和表揚鼓勵,讓學生創新智慧的火花充分迸發,讓創新的幼芽得到呵護。
建立和形成旨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及其對應的教學方式是這次高效課堂的核心任務。探索多元化的有效學習方式具有重要意義,會使學生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