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德安

經常聽到一些企業的老板抱怨,現在的人才太難留住了。他們不僅在引進人才方面肯花氣力、下功夫,而且也在留住人才方面動了許多腦筋,盡量做得到位——不論在工資待遇上,還是在業務能力培養上,都十分重視,企求人才的最大滿意度。特別是對拔尖人才、骨干人才,尤其舍得下本錢。然而,讓這些老板不解的是,盡管公司招數使盡,但仍然有拔尖人才和骨干人才不斷辭職離去。老板們很納悶:為什么就留不住人才呢?
其實,只要認真分析一下人才流動的規律就不難明白,給予人才優厚的物質待遇,雖然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但并不是唯一絕招。忽視了對人才心理的尊重和精神的激勵,這或許才是留不住人才的重要原因。從這種意義上講,留人貴在留心。
《三國演義》中,劉備被曹操驅趕得到處奔波,好不容易才安居在新野小縣,幸得軍師徐庶的輔佐。而曹操為了爭得奇才徐庶,設計騙徐母至曹營許昌,又派人赴新野送徐母“書信”給徐庶,信中要徐庶速歸曹操。徐庶明知曹操用計,但由于對母的至孝,執意要前去曹營救母。劉備聞言大哭曰:“子母乃天性之親,元直(徐庶字)無以備為念。待與老夫人相見之后,或者再得封教。”見劉備讓他放心去曹營,并聲言等他救出母親后,有機會再向他請教,徐庶非常感激這種知遇之恩,本想立即上路,可劉備卻勸說徐庶再聚一宵,來日餞行。第二天,劉備為徐庶擺酒餞行,反勸徐庶“善事新主,以成功名”,這樣一來,卻使徐庶感動地哭泣說:“縱使曹操相逼,庶亦終身不設一謀。”劉備不忍心與徐庶相離,送了一程又一程。徐庶也依依不舍,走了不遠,又拍馬而回,向劉備舉薦了比自己更高明的賢士諸葛亮。徐庶雖然人離開了,但心卻仍在劉備這邊,故有“身在曹營心在漢”之說。徐庶進曹營果然不為曹操設一計,并且在長坂坡還救了劉備的大將趙云之命。再說劉備接受徐庶的舉薦,三顧茅廬,更是憑著真情實感,終于贏得了諸葛亮的心,得到了諸葛亮這位天下奇才,使其為振興蜀漢大業立下汗馬功勞。
按說在《三國演義》中的劉備,貌不驚人,才不出眾,起兵時人力和財力都不行,可他的身邊卻團聚了文有諸葛亮,武有關羽、張飛、趙云等眾多將領,并情同手足,其原因主要在于劉備是一個很講究情感和重義氣的人,他在為人上贏得了“同事”和“戰友”的認可和崇敬。這大概也是劉備能夠身邊留人的“絕招”。
留人貴在留心,留心重在真情。有句諺語說得好,只有你把別人當作朋友的時候,你才能有朋友。在企業里也是一樣,你只有真心把人才當作自己的朋友時,在心理上給他應有的尊重,人才方有可能真心實意地為你效力。反之,留用人才,高薪和承諾,雖很必要,但萬萬不可忽視心理上的尊重和認同,否則就可能導致“人在曹營心在漢”的事情發生,特別是在當前人才交流、資源配置相當活躍的時代,跳槽已是一個常見的現象,只有積極滿足人才的心理需求,讓人才消除“身在他鄉為異客”的從屬感、游離感,使其心有所屬、業有所托,有回到“家”的感覺,人才方能真正在企業扎下根來。
留人留心,老板們要放開眼界。“良禽擇木而棲”,在人才的使用和流動上要表現一種大度。首先,在重視物質待遇的同時,必須全面深刻理解人才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望所愿所為,充分體現事業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有機統一,進而做到科學用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當其時。其次,要不斷拓寬人才的發展空間,使人才本領得到充分施展,潛能得到充分發揮,抱負得到充分實現。最后,即便有的人才真的要棄你而去,你也應該學點劉備的肚量,鼓勵人家“善事新主,以成功名”。其實你這么做了,即使無法感動要走的人才,也會對其他人才產生積極影響。
總之,只要能真正關心人才、愛護人才,解除人才的后顧之憂,給予人才足夠的發展空間,你就等于栽下了梧桐樹,即使你提倡人才來去自由,不設任何禁令,人才也不會輕易“跳槽”另奔他處,反而可能招來更多的新“鳳凰”,幫助你贏得事業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