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金光 黎淑芳 廖明華 李俊 鄧敏 陳海波
【關鍵詞】 臨床醫學專業;口腔科學;教學內容
文章編號:1003-1383(2012)06-0889-03 中圖分類號:G 424 文獻標識碼:B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2.06.058
口腔科學是臨床醫學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必修課,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特殊性。一方面它與臨床各科知識緊密聯系,又可間接反映全身其他組織器官的病變,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另一方面口腔系統獨特的檢查、處理和研究方法,各種先進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1]。針對臨床醫學專業五年制臨床本科學生,如何提高口腔科學的教學質量,不僅與教師的教學方法有關,同時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方法有著密切的聯系。目前在高等醫學院校該課程所采用的教材《口腔科學》由醫學院校口腔醫學專業的專家編寫,系統性較強,有利于使學生獲得系統化的知識,便于學生分門別類地認識客觀事物,但大部分內容過于口腔專業化,與臨床醫學專業醫學生的教學實際還不相切合[2],學生很難把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和將來的實際工作聯系起來,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如何將臨床醫學專業口腔科學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更好地激發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具有較好的現實意義。現將我們的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以右江民族醫學院2007級臨床醫學本科專業學生10個班共560人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實驗組(5個班,285人)和對照組(5個班,275人)。
3.教學效果評價方法 采用理論考核和問卷調查相結合的形式對本次教學改革的效果進行評價。
(1)理論考核:期末理論考核采取閉卷考試,由同一教師對每份試卷實行盲法評分。
(2)問卷調查:課程結束后給560名學生發放問卷調查表,該調查表根據常用的學習興趣調查問卷結合口腔科學知識進行制定,共包含20 個問題,該調查表正向表述和負向表述的項目基本各占一半,從完全否定到完全肯定五級式記分,分值越高,代表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更濃。
討 論
教學是為學生內部的能力變化提供的外部條件,“教”要符合“學”的規律,這是一條基本的原則,而教材正是為實現這一過程服務的[3]。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的《口腔科學》教材多選用的是衛生部“十一五”規劃教材的第七版,該教材是組織口腔醫學院校的教授尤其是頜面外科、口腔內科教授編寫,編寫的內容、格式與口腔醫學專業的教材相似,只是在教學內容上作些刪減、調整,教材內容主要包括口腔頜面部解剖生理、檢查、口腔衛生保健、口腔內科疾病、口腔頜面外科疾病、口腔局部麻醉、牙拔除術、口腔疾病與全身系統性疾病的關系。在教學內容的編排上以口腔解剖——保健——口腔內科疾病——口腔外科疾病——口腔疾病與全身系統性疾病的關系的順序進行編排。在該教材的內容編排組織中缺乏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明確的知識框架和內容的組織線索,而是按口腔醫學專業的特點進行編排,這樣對于非口腔醫學專業的學生而言,不易直接了解到口腔科學內容和各項內容之間有什么聯系和意義。而新的教學內容整合方案,從學科基礎知識篇——常見疾病篇——治療篇——保健篇,明確提出了教學內容的組織線索和知識框架,反映了學生對知識的認識過程,使學生更容易把握知識的脈絡和結構,有利于學生對口腔科學知識的掌握。
另一方面,由于口腔科學課程內容未列入臨床醫學專業執業醫師考試大綱,因而,各醫學院校對臨床醫學專業教學計劃的修訂,紛紛壓縮了口腔科學教學學時數。不少學校將該課程課時數壓縮至20學時左右,而教材內容面廣量多,共有15個章節內容,如果不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在有限的教學學時中很難進行課堂教學。新的教學內容整合方案對整本教材知識點進行了重新整合,如將頜面部的局部解剖內容融入到相關的疾病中,避免了原教材中把頜面部解剖相關的知識肢解在第一章里,而使其與口腔頜面部感染、損傷等相關教學內容相互隔離。另外,根據教學大綱和臨床實際刪除部分重復內容及專科性太強的內容,著重講授口腔疾病與臨床醫學相關的內容,使學生了解口腔科學的知識與所學的臨床醫學其他學科知識是有機結合、相互關聯的整體。強調口腔是全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全身系統性疾病可累及口腔,并在口腔出現各種臨床癥狀;口腔疾病也可以引起或加重全身其他器官的病變,對全身造成明顯的影響。
綜上所述,根據臨床醫學本科專業的特點,在明確教學組織線索和教學重點的基礎上建立了新的“口腔科學”教學內容體系,重新組織教學內容,處理教材,把教學中零散的教材內容有機聯系起來,形成一個有主有從、詳略得當、前后有序、適合學生學習的知識體系,從而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績,促進學生對口腔科學的學習興趣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劉文書,吳學禮,倫志軍.提高臨床醫學生的口腔科學教學質量的探討[J].吉林醫學,2006,27(1):6869.
[2]聶 鑫,楊茂進,張 莉,等.口腔科學課程體系教學改革探索[J].重慶醫學,2011,40(8):828830.
[3]劉建良.從認知心理學角度看教材內容編排設計[J].教學與管理,2009,(4):6869.
(收稿日期:2012-10-25 修回日期:2012-12-12)
(編輯:梁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