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輝 林京京
【摘要】以互聯網為平臺形成的網絡輿情以其較強的自主性、便捷性和相對平等性等特征明顯區別于傳統的社會輿論,能夠相對迅速、準確地反映社會民意,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監督公共權力運行,促進民主政治建設等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由于網絡的虛擬性以及部分網民意見的非理性等缺陷,網絡輿情可能出現偏差,從而擾亂公眾思想,混淆網民視聽,削弱政府權威,沖擊政府公信力,最終對社會政治穩定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應該客觀辯證地去看待網絡輿情對社會政治穩定的影響。
【關鍵詞】新媒體網絡輿情黨建工作
近年來,我國網絡輿情活躍,網民數目猛增,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互聯網發展狀況調查報告指出,截至2011年12月底,網民數已超過5億人。網民規模已穩居世界第一位,互聯網的影響力也日益提升,網絡輿論已成為一股不可小覷的社會力量,越來越多的人們愿意通過這類渠道表達個人想法,因此網絡輿情的爆發將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
一 網絡輿情對黨建工作的積極作用
1.提高公民參與黨建工作的積極性
社會突發事件很容易形成社會輿論焦點和熱點,網民會根據自己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理解發表自己的見解。由于網絡言論的低成本、高效率以及高互動性,公民參政熱情度有明顯增強。根據“成本—效益”分析法,公民參與成本越低,其參與的積極性也就越高。網絡輿情的海量性和信息獲取的便捷性等降低了公民參與黨建工作和政府行政的信息成本。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官本位”的現象,為其參政議政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2.監督黨和政府的行政行為
網絡輿情的自主性和相對平等性使網民擁有了傳統社會輿情所不具備的強大的輿論監督能力。網民通過網上論壇、微博等方式對黨和政府的政策、決議以及行政行為談是論非,評論正誤。同時,黨和政府通過收集這些意見和情緒,對其進行分析、判斷,基于此能夠相對準確地了解公眾的想法和反應,并作出相應的有利國計民生的調整。
公民通過網絡的匿名性、隱蔽性、低門檻、快傳播,可以大膽地對公共事件或某項公共政策予以評論,形成網絡輿情,進而監督黨和政府的行為,并以施加壓力。上海交通管
理部門“釣魚執法”,在當事人發帖求助后,司法介入,糾正有關部門的錯誤執法。此次事件最終沖破政府部門慣常通過傳統媒體擘畫的“輿論引導”路線圖,使“釣魚執法”事件的處置不斷朝著網絡輿情的話語取向方向發展。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通過網絡的健全不斷發展起來,逐漸使得執政者從對突發事件與敏感話題變被動解釋為主動發布,擴大了信息開放范圍,滿足了公眾的知情權,提高了民眾網絡參政議政權利的實現。
3.提高黨和政府決策的效率,促進政府信息的公開
由于網絡傳播的高效和便捷,就某個問題或政策便可在網上展開調查,節約了人力、物力。網絡調查前所未有的廣度,可以同時調查收集各階層意見,短時間內就能對民眾需求和社會形勢形成總體預判,快速而準確地做出針對性的決策,提高了決策的效率和科學性。政府信息公開是公民進行政治參與、表達利益訴求的基礎,也是政府接受公民監督,更好地履行職責的前提。作為國家和地方最高權力機關的各級人大,也加入了這場網絡問政的浪潮中。從2010年開始,各級人大代表陸續開通郵箱、博客和微博等網絡平臺與廣大網民進行平等對話,聽取民聲、收集民意。網絡在政府機關信息發布、輿情收集、危機處理、公民參與等公共政治領域發揮著其它媒介難以企及的優勢。
4.促進民主政治建設
由于傳統社會輿情傳播方式的多方面限制,現今網絡輿情帶給了民眾更多的直接性、自主性和平等性,也給完善民主制注入了強大的動力。無需他人代表,個人可以按自己的意愿發表政治意見,減輕了代議制民主所固有的在向上傳達民意過程中偏離人民本意的程度,提高了民意的“保真度”,有效保障了人民的權利和社會政治的穩定。從2008年開始的“我有問題問總理”的活動,拉近普通群眾與國家總理的距離,提高了民眾參與政治的積極性,也讓國家領導人更加體察民情,了解民意,推進我國民主政治的建設。
二 網絡輿情對黨建工作的消極影響
1.改變社會的輿論導向主體,從政府主導轉向網絡主導
目前中國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社會變局,利益主體日趨多元,社會矛盾增加,在網絡這一高速、廣泛傳播的媒介上,如果監管不力,極易引起輿論導向主體和能力的轉移,對社會政治穩定帶來負面影響。2011年3月,因為日本核電站泄漏事故,網絡謠言稱日本核輻射會污染海水導致以后生產的鹽都無法食用,而且吃含碘的食用鹽可防核輻射,一時間引起各地市民瘋狂搶購食鹽,一些不法經銷商乘機哄抬價格,牟取暴利。最后謠言的終止也是網絡微博的功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一場鬧劇反映的是網絡話語權的濫用,網民吸收信息時斷章取義,過濾信息時又囫圇吞棗。
2.網絡輿論暴力將對穩定民心產生負面影響
在網絡時代到來之前,由于信息傳播的局限性,政府掌握的各類信息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占絕對優勢,有時可以因為特定需要對自己所掌握的相關信息進行取舍,主導輿論方向。但是,進入網絡時代后,這一情況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網絡輿情具有廣泛的傳播性,不良群體可以通過精心策劃強大的輿論聲勢,借此“制造”新聞熱點,混淆公眾視聽,甚至利用虛假的信息制造輿論導向,滿足個人私欲。從“史上最惡毒后媽事件”到“深圳聯防隊員打砸民宅強奸女子”等案例中,網絡暴力打著維護道德的大旗,公布他人的隱私,踐踏他人尊嚴,侮辱他人人格甚至威脅他人的生命財產安全。這樣的輿論壓力往往將事件的主角公之于眾,失去隱私。激烈的網絡言論演化成了現實的社會威脅,發生以暴制暴的事件,觸及道德和法律的底線。
3.影響黨和政府機構的正常運轉及其決策
由于網絡輿情中存在虛假信息的傳播,使群眾對黨和政府的相關信息及工作持觀望甚至懷疑態度,這是影響政治穩定和我黨和政府正常運轉的隱患。我國目前互聯網的信息監測技術和法規建設滯后于互聯網的發展,面對互聯網的海量信息,一旦發生網絡輿情,都會面臨網絡輿情的內容難控、發布難控、受眾難控的問題。
在一些交互性較強的網站上,網絡信息可能由人為操控,使信息向不良趨勢發展。虛假信息不但損害網絡媒體的公信度,一旦被網民采信也會給社會造成危害。由于網絡產品的特殊性,如何判斷網絡謠言、暴力、人身污蔑等不良信息,如何確定所造成的后果都沒有明確的指向,也沒有相對明確的取證規定,這些都為進一步深化網絡輿情研究帶來困難。
三 對于黨建下的網絡輿情發展的建議
互聯網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我們要充分認識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的社會影響力,高度重視互聯網的建設、運用、管理,努力使互聯網成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沿陣地。為了互聯網的健康發展及其有效利用,本文提出四點建議。
1.進一步提高認識,統籌規劃,迅速占領網絡這一新型輿論陣地
深刻把握新媒體下黨建宣傳的受眾特點和傳播規律,不斷改進報道的內容和形式,可使用更加快捷和新穎,大眾喜聞樂見的呈現形式,如視頻、圖畫等。并建設新型專業化黨建宣傳隊伍,適應新媒體形式下的工作,培養一批既懂新聞業務又懂新媒體技術的人才。制度化管理,對于信息進行專業的篩選,把握住輿情的正確導向有重要意義。
2.擴大受眾范圍,將年輕人視為紅色主力軍
將黨建的氛圍利用新媒體使其發展到年輕一代中去,把新生代年輕人視為宣傳的主要對象。針對受眾的個性,更需要現今傳媒巧妙結合新舊媒體,利用傳統媒體的準確和權威性做基石,加上新媒體傳播速度快,途徑廣、畫面新鮮感強的特點,達到優勢互補。
3.建立統一規范的網絡輿情發展機制,加大監管力度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網絡大染缸也需要漂白劑的浸潤。合理的機制可對網絡輿情的發展進行合理的改造,使其跟上時代的主流。加強網絡警察的建設,嚴控網絡犯罪。在第三方的監督下提高對不良和虛假信息迅速辟謠、糾正,保證信息的權威和可信度。
4.繼續發揚與百姓溝通的精神
黨政機關利用網絡多與群眾交流接觸,達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目的。傾聽民意,為百姓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