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悅
【摘要】本文首先對困境與機遇的概念進行界定,認為兩者皆是主體對客體的主觀見之于客觀的判斷與感受,因不同主體及主體的不同發展階段而相異,受主體的價值觀與思維方式影響,困境包含機遇。筆者主要通過兩個典型的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和墨西哥為例,描述經濟全球化下發展中國家的困境與機遇:經濟領域內的機遇—困境—機遇模式;經濟利益與政治自主相矛盾的困境與機遇;國家安全的困境與機遇。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發展中國家困境機遇
經濟全球化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地球之上的國家都無法逃避,也不應逃避。但是經濟全球化中的參與主體并未有著等同的地位,更未能接受等同的影響。本文將目光投向發展中國家,以中國與墨西哥為例分析經濟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困境與機遇。
一 困境與機遇的概念界定
困境與機遇是主體對客體的主觀判斷與感受。困境是指主體主觀判斷客體對自己而言弊大于利,并且需要付出較大努力才能去改變,而現在暫時無法改變;機遇是指主題主觀判斷客體對自己而言利大于弊,是實現重大目標的途徑,但是卻需要及時判斷與把握。
將人與國家作為主體,是因為人與國家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而非被動接受結果與影響而不能有所作為的客體。雖然也存在這樣的情況,人與國家只能無奈的接受結果與影響,這主要是限于自身掌控事件的實力與水平低下。但是只要想去改變并付諸行動與掌握方法,擺脫被動的境地也只是時間的問題罷了。
主觀判斷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判斷,根據客體對主體的實際影響來進行利弊的判斷。同一客體對不同主體及在主體的不同發展階段會產生不同的影響,不同國家以及國家的不同發展階段實質為掌控事件的不同實力與水平,并且主體會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在不同的價值觀與思維方式下進行不同的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的判斷。
經濟全球化對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不同影響就是客體對不同主體產生不同的影響;以我國汽車行業為例的經濟領域內的機遇—困境—機遇模式就是客體在主體發展不同階段產生不同影響,并且主體結合自身不同發展階段的實際情況與在不同思維方式下對其作出了不同判斷;筆者認為墨西哥陷于經濟利益與政治自主相矛盾的困境,但是也初步判斷墨西哥現任政府自身并不認為其陷于困境,這就是在不同價值觀與思維方式下對于困境與機遇的不同判斷。
二 經濟全球化下發展中國家的困境與機遇—以中國和墨西哥為例
1.經濟領域內的機遇—困境—機遇模式—以北京為例
經濟領域內的機遇—困境—機遇模式可分為三個階段,具體如下:
(1)機遇階段。經濟全球化以及參與到經濟全球化中的具體事件帶給我們的影響一直都是有利有弊的,但是基于我國不同發展階段與不用實力水平,我們關于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做出了不同的判斷。
在我國急需技術與資金,而國內無法滿足時期,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無疑成為捷徑與雨露。以我國汽車行業為例。改革開放后,為改變汽車工業“缺重少輕、轎車幾乎空白”的局面,中國政府開始以各種形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和資金。1983年北京汽車制造廠和美國AMC公司合資成立“北京吉普汽車有限公司”生產越野車、同年上海汽車工業總公司與德國大眾汽車公司合資成立“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生產桑塔納汽車;1985年廣州汽車有限公司和法國標致汽車公司合資成立“廣州標致汽車公司”,同年北京汽車聯合公司和江西采用技貿結合的方式引進日本五十鈴輕型貨車技術,最后發展為合資;3月,南京汽車工業聯營公司與意大利依維柯公司在南京簽署了引進意大利菲亞特集團依維柯公司S系列輕型汽車許可證轉讓和技術援助合同。
在此期間,大量外資以合資形式進入中國市場,同時中國政府也采取技術引進、技術合作等方式引進汽車制造技術。這段期間,商用汽車發展迅速,商用系列逐步完整,轎車生產奠定了基本格局和基礎。
(2)困境階段。在我國跨越前階段對技術與資金的渴求已擁有一定經濟實力基礎后,經濟全球化對于參與其中的我們便從機遇轉變成困境。
第一,絕對意義上我們是從經濟全球化中獲益,但在相對意義上說,我們是吃虧的。如作為產業鏈末端的“貼牌”生產與眾多的等同于“廉價制造”的“中國制造”,我們的企業只分得商品利潤的小頭。一個售價9.99美元的芭比娃娃,加工的中國企業只得到了0.35美元;一雙售價100美元的耐克鞋,中國企業的加工費只有5美元;又如,發達國家向我國進行污染轉移,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間接地將污染產業轉移到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可逆轉的環境代價更使我們大大吃虧。
在前一階段,我們并未判斷陷于經濟全球化為困境,并非因為不存在這樣的相對意義的吃虧,而是限于當時自身落后現實:若不爭取此相對意義上的吃虧,就無絲毫絕對意義上的獲益,更無以此換來技術與資金的積累。前一階段是退一步為了下一階段進更多步,因此仍判斷是利大于弊,是機遇。但是現在我國經濟已跨越了前一階段,已經積累了一定技術與資金,相對意義上的吃虧問題就凸顯出來。
第二,自主創新能力缺失。此為我國相對意義上吃虧的主要原因。仍以我國汽車行業為例。“2005中國汽車產業高峰論壇”上,作為產業界的代表,長安汽車集團副總裁朱華榮直率地指出“我們采取‘市場換技術策略進行了20多年,但現在我們現在有誰換來了技術?可以說,目前合資企業還是缺乏自主創新能力”雖然我國最早引入的桑坦納車型的國產化率已達到98%,帕薩特等近年來引進車型的國產化率也已超過70%,但合資工廠的操作仍停留在裝配的層面,在整車開發以及發動機等核心技術的開發上仍進展緩慢,完全受控于外方。當前我國汽車工業似乎在利用外資數量擴張、產量增加的同時,卻越發陷入產業利潤水平低下的怪圈。
第三,機遇階段。困境,現在看確實是困境,但是,若掙脫了此困境便能實現從弊大于利到利大于弊,從被動到主動的跨越,因此困境階段同時也是機遇階段。這里充分體現了不同思維方式對關于困境與機遇判斷的影響。當然,這里的機遇與第一階段的機遇的含義是有差異的。后者是基于急需而國內匱乏的現實,而有妥協意味的委屈求“進”,而現階段的機遇則是基于一定經濟基礎上,主動出擊,實現跨越的途徑。
自主創新能力缺乏是我國陷于困境的重要原因與表現,那么此點也就可以成為我們實現跨越的重要機遇。比亞迪是我國汽車行業自主創新的一個例子,作為電動車領域的領跑者和全球二次電池產業的領先者,比亞迪利用獨步全球的技術優勢,不斷制造清潔能源的汽車產品。2008年12月15日,全球第一款不依賴專業充電站的雙模電動車—比亞迪F3DM雙模電動車在深圳正式上市。2009年,計劃將推出純電動汽車。比亞迪設立中央研究院、電子研究院、汽車工程研究院以及電力科學研究院,負責高科技產品的研發,以及產業和市場的研究等;擁有可以從硬件、軟件以及測試等方面提供產品設計和項目管理的專業隊伍。
2.經濟利益與政治自主相矛盾的困境與機遇——以墨西哥為例
第一,墨西哥陷入政治自主遭侵蝕的困境。墨西哥在80年代后期以來,外交政策“經濟化”,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并向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靠攏,1992年2月正式簽署北美自由貿易協定。
經濟外交在墨西哥外交活動中的優先地位使其他妨礙這一優先地位的外交活動做出讓步。中美洲問題以及聯合國中的立場問題、移民問題、國內掃毒等問題上,墨西哥政府自主權減少。1986年1月,美國國務卿喬治·舒爾茨警告德拉馬德里政府,美國愿意與墨西哥參加一場中美洲和聯合國問題的激戰,并暗示墨西哥要為此在債務、貿易和與美國友好關系上付出代價。事實證明,墨西哥在這些問題上屈從了美國的壓力。在打擊國內毒品向美國走私販運問題上,面對美國的強權政治,德拉馬德里和薩里斯納政府屢屢表現軟弱和遷就。
第二,經濟利益與政治自主孰輕孰重。站在筆者的立場,認為墨西哥陷入了經濟利益與政治自主相矛盾的困境。但是,通過其行為與態度等,筆者又簡單初步判斷墨西哥當局并未將此視為困境,因為其已判斷與選擇經濟利益大于政治自主,政治自主并未能牽絆與使其難與抉擇與平衡。
這里要討論經濟利益與政治自主孰輕孰重的問題。我們可以從國家層面轉落到人的層面來思考。一個人為了得到錢,使物質生活過得更好就理所當然的可以成為任人擺布與替決定的“附屬品”嗎?不同人會給出不同的答案,“求包養”的女大學生已明確的給出了也許能夠代表部分人觀點的答案。筆者個人價值觀堅定的認為,只為追求與享受物質生活而喪失以人生自主決定權為基石的人的尊嚴的生活,走捷徑而無為目標艱苦奮斗的經歷的人生都是無法獲得真正與長久的幸福的。上轉到國家層面,道理依然。
這時,也許又有人說,如同討論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兩者關系的問題,難道要在人都要餓死的情況下還固守環境的保護嗎?筆者認為,首先的問題是有沒有到要餓死的地步?其次是我們總能找到除以環境為代價之外的發展經濟的辦法。只是以環境為代價的之一途徑為“捷徑”,無需太多其他的“精力投入”,才受到追捧并被錯誤的認為是發展經濟必然的代價。經濟利益與政治自主的關系問題,道理相同。
第三,爭取政治自主的機遇。與經濟領域內的機遇存在于困境相同,經濟利益與政治自主相矛盾的困境也是國家爭取政治自主的機遇。
發展中國家身處經濟利益與政治自主相矛盾的困境即意味著面臨強國依仗經濟勢力在外交或內政事務上試圖強制影響甚至替決定,若前者已判斷與選擇政治自主大于經濟利益,那么就可以在此具體事務上堅持自主決定,發出自己的聲音,維護政治自主。至此,困境便成功的轉化成了爭取政治自主的機遇。當然,有的發展中國家是寧肯不要這樣的機遇的,把握這樣的機遇需要割舍與勇氣。
3.國家安全的困境與機遇
在經濟全球化中,發展中國家不僅面臨著在經濟領域內的相對意義上的吃虧困境及與之相應的機遇,經濟利益與政治自主相矛盾的困境及與之相對應的機遇,更面臨著國家安全威脅的困境。馬斯洛已經在其需要理論中闡述了安全需要作為所有需要中的第一需要的重要基礎性意義,國家層面的安全需要同樣是基礎需要。說到國家的生死存亡,之前討論的經濟利益和政治自主是都不及國家安全重要的。
國家安全包括政治領域、經濟領域、軍事領域,也包括生態領域、文化領域、與其他領域相關度都大且含義廣泛的社會領域,任何一領域受到威脅,國家安全都難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不是局限在經濟領域,而是超出經濟領域擴展到國家與社會的所有其他領域,因為不論是人還是國家的接觸不可能做到分割與抽取出經濟性質的事物來接觸,其他一切收回與保持到自己的可控范圍內。所有一切本是相互聯系的整體。面臨國家安全威脅的同時也是把握住“戰機”來保衛與提高國家安全的機遇。
三 結語
困境與機遇是主體主觀見之于客觀的判斷。客觀是經濟全球化在不同國家及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的影響,不同國家及不同發展階段實質為掌控事物的不同實力與水平。主觀是結合自身所處發展階段的實際實力基礎與所需狀況,在不同價值觀與思維方式下做出是困境還是機遇的判斷。困境包含機遇。
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從經濟領域出發,擴展到政治與其他領域。猶如人的層面,從經濟利益,到人的尊嚴,再到安全。本文以中國與墨西哥為例分析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困境與機遇也是這樣的邏輯:從經濟領域內的相對意義吃虧的困境與自主創新能力培養的機遇,到經濟利益與政治自主相矛盾的困境與爭取政治自主的機遇,再到國家安全受到威脅的困境與保衛國家安全的機遇。
本文主要分析了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下面臨的困境與機遇具體是什么,并未就如何擺脫困境與把握機遇繼續進行探討,這也是筆者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