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敏
【摘要】不同地域的人們,其生活特征不盡相同,從而導致文化多樣性。文化多樣性使不同文化之間相互碰撞、發展與融合,給世界帶來了和諧之音,也造成了地區沖突。保護文化多樣性,不互相敵視,兼收并蓄,有利于不同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大觀園中各展風姿,共建和諧世界。
【關鍵詞】文化生活多樣性文化保護
一 文化多樣性與文化全球化
歷史長河中,人類創造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一旦被有選擇地繼承,便形成文化。不同地域的氣候多樣性,決定了生物的多樣性。生物的多樣性,決定了人類生活環境的多樣性。早在遠古時代,不同地域的人們,形成了不同的生活特征。不同地域的生活特征,構成不同的地域文化,文化多樣性因此出現,文化多樣性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產物,既有客觀性,又有歷史必然性。
當今不同地區、國家、民族、組織之間文化碰撞產生的火花,給世界帶來了刺眼的光芒,此起彼伏的暴力事件和恐怖事件,已使世界極不太平。在經濟全球化這一浪潮的強烈沖擊之下,每個地區、國家、民族的文化獨特性都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威脅。文化多樣性已被各國學界和政界密切關注。如何看待文化多樣性,是我們不容回避的認識問題。20世紀90年代,有人就開始探討文化多元化與文化全球化問題,文化全球化又稱文化同質化。探討焦點是:文化是否像經濟一樣也會全球化,形成全球文化。
一種觀點認為:有可能形成全球文化。因為經濟全球化將對不同文化產生很大影響,全球性的文化互動,必然導致不同文化間差異的縮小。經過不斷的文化差異減持,最終導致文化全球化或國際化。
第二種觀點認為,不會形成全球化文化。因為文化是附加于國家和民族的一個概念。在國家和民族沒有消亡之前,即沒有組成一個世界國之前,世界不可能有一種整合的全球文化,全球性的互動可能會導致各種文化的新融合,這種文化新融合,也可能激起各種不同傳統文化的防范意識,并采取措施保護自己,全球性規范必然會被人們根據本地傳統作出自己獨到的解釋,因此,任何國家沒有辦法實現全球性的文化霸權。
第三種觀點認為,人類獨特的創造力,快速地創造著文化,不同文化間的接觸也以很快的速度創造著新文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文化全球化也會加速。在文化快速創新的同時,文化同質化傾向也會加快,但文化創新與文化同質化不同步。事實上,文化創新比文化同質化的步伐要快得多。文化發展的最終結果是世界文化的多樣化,即世界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因此,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多樣性之間的關系應是一種相輔相成的互動關系。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多領域、深層次的交往交流,促進人們進一步了解文化的多樣性,同時也加劇了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不同文化在接觸和沖突的過程中,彼此增進了解,同時又相互影響,相互滲透。能夠從對方文化營養中汲取有益的成分。不可否認,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影響更大,滲透更深些,但不可能形成全球同質性的文化。至少在國家和民族消亡之前,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即文化多樣性將會長期存在。
二 文化多樣性的保護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作出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決定,這是順應歷史發展潮流而向全世界、全人類的莊嚴宣示。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應如何保護本國民族文化?如何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格局?筆者認為,應從三個方面加以保護。
1.通過立法的方式加以保護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1年11月2日,在巴黎召開會議,通過了《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宣言指出:“尊重文化多樣性、寬容、對話及合作是國際和平與安全的最佳保障之一。”早在1972年,該組織就制定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明確了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屬于保護的范疇;1989年又提出了《保護傳統文化和民俗的建議》,建議各國把民族傳統和民俗文化納入保護的范圍;2003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3屆會議上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公約》。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關資料顯示,目前,世界上已有超過60個國家將無形文化和民族文化遺產保護作為國家文化政策的一部分,56個國家的立法中包含了無形文化和民俗文化遺產的“知識產權”方面的條款。世界范圍來看,傳統文化保護工作成效顯著的主要有日本、美國、韓國等一些在立法上非常重視的國家。美國于1906年通過《古跡法》,授權總統以文告形式設立國家遺址;1935年通過了《歷史遺跡法》;1936年又通過了《公園、風景路和休閑地法》。此外,美國的每一個國家公園都有獨立立法。韓國重視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民族特色濃厚的各種戲劇、舞蹈、工藝和體育活動等文化載體,如果不通過國家立法加以保護,不在財政上予以支持,完全通過市場調節是很難維持其生存,就有可能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
2.通過開發的方式加以保護
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化現象,一旦在社會上失去其功能,則其消亡就為期不遠。通過開發旅游,使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活力,激起人們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強烈保護意識。在這方面,一發達國家已為我們走出了一條可供借鑒的好路子。如英國的旅游業就十分發達,就因為這個國家高度重視遺產資源開發。倫敦兩日一次的白金漢宮皇家衛隊換崗儀式,幾乎每次都吸引數萬甚至數十萬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法國、德國等歐洲各國都是相當重視各自的傳統文化,并且通過各種方式的開發來加以保護。我們的鄰國日本,同樣受到外來文化的巨大沖擊,但其對傳統文化的強烈保護意識和在這方面取得的成果,令許多在日本的外國人驚嘆不已。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我們對一些傳統文化或自然遺產進行了開發性保護和搶救性保護,但開發的深度不夠,還要特別注意在開發的同時加強保護。避免過度開發或保護缺失等情況的出現并造成不良影響。
3.通過創新的方式加以保護
英國著名學者布爾克在其名著《法國革命的反思錄》中講到“一個國家若沒有改變的能力,也就不會有保守的能力。沒有這種能力它將不免冒著一種危險,即失去其體制中最想保存的部分”。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如果不予創新和變革,它就沒有強大的生命力,就很難與當代社會相適應。通過文化創新增強傳統文化的活力,在創新中不斷提升其品位、增加其魅力。只有這樣,傳統文化才能生生不息,世代綿延,
光鮮照人。弘揚傳統文化,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應注意避免復古思想左右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原封不動地繼承和保留,就是尊重傳統文化。文化創新的目的是使傳統文化恢復活力,適應時代前進和發展的要求。弘揚傳統文化首先要對傳統文化加以甄別,進行準確的理解和詮釋,去偽存真,并賦予其新的科學內涵。
三 結語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保護各民族的傳統文化,對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大有裨益。世界上任何民族,如果不注重本民族文化傳統的繼承和發揚,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會失去其位置,同時也會降低甚至喪失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的影響力。因此,只有通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開發保護我國各個民族、不同地域的傳統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才能更好地促進世界的和平發展和人類的文明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