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宏
【摘要】本文以目前國內規模和受眾群體都較大的門戶網站在近期的社會暴力和車禍事件中的圖像使用為例,探討新聞圖像使用與新聞倫理之間關系問題;并針對該現象,提出了問題解決的參考辦法。
【關鍵詞】門戶網站;圖像使用;媒介倫理
一、問題的提出
當今,網絡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來源。然而,一些網站在報道社會暴力事件和車禍事件時,所使用的圖像,充斥著暴力、血腥,缺乏最基本的人文關懷,不僅是對受眾的不負責任,更是對事件當事人家屬的二次傷害,同時也使媒介的形象大打折扣。
本文以2011年11月底至2012年4月中旬幾家網站對幾起車禍事件及社會暴力事件的報道,談談目前它們在報道中圖像的不當使用與新聞倫理之間的關系,及如何改變現狀的一些建議。
筆者選取的新聞及圖像是由門戶網站編發的,一般放在社會新聞欄目隨文字編發,或者放在圖片、視頻新聞欄目中,以圖片、視頻配合文字稿的形式編發,并非由一些網友自行上傳的,或者未經證實的圖片新聞。另外圖片和視頻,為了方便表述統稱為圖像。本文所討論的對象僅限于對上述門戶網站的圖像使用情況,對于其他網站則未涉及。
二、門戶網站新聞報道中使用暴力、血腥圖像的現狀
以2011年12月份的第一周時間為例,騰訊網在各地新聞、社會圖片新聞、國際新聞三個板塊中,分別以“西安老太買菜被撞身亡 拉土車今年已致50人死”、“上海奔馳與寶馬碰撞奔馳司機被打死”、“男子不同意離婚澆汽油燒女兒”、“大學男生因停車糾紛將清潔工打死”和“卡爾扎伊將要求巴基斯坦對自殺襲擊案做出解釋”為題,發了一系列圖片,其中每則新聞的配圖和每組新聞圖片中都有一至兩張反映事件現場血淋淋的尸體或者受到嚴重損害的受害者身體的圖片,而這些圖片并未作處理,以呈現客觀事實的面目出現。
同樣,在“清華男生打死清潔員”這一事件的報道中,新浪網和騰訊網一樣,直接將受害者被侵犯后躺在地上和圍觀群眾這一圖片配合新聞編發,同時還編發了一則現場的視頻,對于受害者的尸體也未做出任何處理和保護。2011年12月7日,搜狐網新聞版塊社會新聞編發的視頻新聞中,竟然將一海口跳樓輕生女生從樓上墜落、嘶喊瞬間視頻編發出來,令人毛骨悚然。對于“奔馳車司機被打死”這則新聞,搜狐網用了和其他幾家網站相同的圖片,都含有受害人被打死時的現場圖片,整個圖片集充滿暴力、血腥。網易在上述熱點事件中的用圖或者視頻也與上述三家網站的情況相類似。鳳凰網在類似車禍、墜樓、兇殺的新聞配圖報道,或者圖片新聞、影像新聞報道中,使用圖片的尺度較之其他幾家甚至更加嚴重,例如,在2012年4月12日一篇題為《安徽蕭縣撞車事故已造成24人死亡》的配圖中,將車禍中散落在地蜷曲的尸體照片堂而皇之的用在新聞中。
三、暴力、血腥圖像使用與新聞倫理
眾所周知,較之于文字而言,圖片反映事物更直接、更加具象化,一般來說也會更加有沖擊力;對于視頻來說,聲畫兼具,對現場和細節的傳達更勝于圖片,會使受眾不僅僅有親眼目睹,甚至有就在現場或與現場進行交流的感覺。
鑒于此,我們在傳播新聞圖像時,應該以人文關懷來約束媒介自身在圖像使用上的倫理規范。門戶網站使用的暴力、血腥圖像會給受眾帶來心理上的反感、情感上的傷害或者災禍事件的當事人及其家屬造成二次傷害。
美國著名的傳播學教授哈爾騰在其著作《信使的動機:新聞媒介的倫理問題》一書中曾舉這樣一個例子,圣海倫斯火山爆發時, 奪走了六條人命。《西雅圖時報》編輯所收到的一幅照片中, 有一張是直升機從上空攝到的,顯示火山附近有一部被火山灰掩蓋的小貨車, 車上有一具小男孩的尸體面部朝上,雙手彎曲。一個編輯形容這張照片“令人毛骨悚然, 難以忘懷和非常不‘愉快”。①關于這張圖片使用還是不使用,該報紙編輯部曾有過激烈的討論,最后決定刊出。結果遭到了讀者的強烈聲討。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時,很多記者在報道的過程中創新了拍攝手法,把鏡頭從被災難無情奪走生命的受害者身上移開,而采用拍攝受害者的遺物、受害者現場環境的受損程度來從側面反映這一情況,得到了受眾的普遍贊譽;而一些漠視生命尊嚴,直接將悲慘的現場,或者受害者痛苦的表情的圖像或者畫面暴露在網絡上的做法,則受到大家的譴責。
在《論新媒體背景下的全球新聞倫理》一文中,作者提出了“非暴力”的概念,指出非暴力有兩層含義:一是不殺生,二是不做傷害他人感情的事情。作者引用這個概念來反對話語霸權、網絡語言暴力和排斥異己的語言暴力。②
結合上文的案例,筆者認為,這里可以借鑒“非暴力”的概念,以示對生命的尊重、對人的尊嚴、對遭遇不幸的人們的同情,以及出于人性的對受害者家屬和受眾的保護,媒介在圖像使用中對暴力和血腥場面的規避,是必須要堅持的倫理底線。
四、不能免責的“免責聲明”
目前在鳳凰網和騰訊網中,在使用編輯認為可能引起受眾生理或者心理不適的圖片時,會在圖集的前面加上一張說明:以下的圖片可能引起不適,請慎重選擇。編輯的初衷是考慮到對受眾的保護,以及可能引起的受眾對圖片使用的不滿,所以試圖以此作為提醒受眾及申請免責的手段。但是筆者認為,這種“免責聲明”既不能夠起到保護受眾的作用,也無法作為門戶網站為自己免責的擋箭牌。
作為門戶網站的新聞圖片編輯應該意識到,新聞圖片一旦編發就一定會被或多或少的受眾有意無意的看到,尤其是在網絡上受眾在使用新聞圖片時,并非是從前往后一張張瀏覽,他們是可以從中任意點開觀看的。這樣一來,所謂的“可能會引起不適,請慎重選擇”,也就失去了其意義,無法起到提醒受眾的作用。
退一步來講,即使每一個受眾都在瀏覽帶有令人不愉悅的新聞圖片之前看到了這樣的提示,根據心理學上的“禁果效應”和傳播禁果效應,仍然無法阻止受眾接觸那些圖片,何況編輯在編發圖片是本來就是要受眾可以看到那些圖像的。因此,那些躺在車輪下血肉模糊的圖片、跳樓瞬間的凄厲的叫喊,人像皮球一樣摔落的場景、持刀殺人的場景和受害者被凌辱的場景等等的圖片,被公開的曝光于數以億計的受眾面前,其本質是沒有改變的,它們侵犯了受害者的隱私權、對受害者親屬和受眾可能造成的傷害也是無法被避免的。
五、如何避免圖像使用中的違背新聞倫理問題
門戶新聞網站使用圖像有違新聞倫理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為了吸引受眾點擊,故意使用帶有暴力、血腥和刺激性的圖片;二是編輯對于新聞倫理意識缺乏;三是編輯在使用新聞及圖片時,照搬照抄一些不負責任的媒體及其網站所發的圖像,缺乏應有的把關意識。
筆者認為解決這一問題,以下幾種途徑可以作為參考:
首先,作為門戶網站本身,在非用相關圖片不可,或者認為不用就難以向受眾傳達相關信息時,可以不出現能夠使受眾認出或者使受害者的家屬直接看到現場慘象的圖像。
其次,對于相關設計監控拍攝的暴力、災禍、兇殺場面,要有限度的使用,不要全景展示在受眾面前,可以采用視頻加解說或者字幕的方式,在畫面中僅交代相關人物關系,而具體的場面采用解說或者字幕的方式。
第三,加強門戶網站新聞圖像編輯的媒介專業主義素養,加強他們的新聞倫理自律;受眾在接觸到相關的圖像時,可以及時在網上反映,加強對于門戶網站新聞圖像使用的他律。同時,受眾自身也要加強自己的媒介素養,莫以窺私為樂趣,助長相關新聞網站使用相關圖像的風氣。
最后,媒介也應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在業界發起倡導凈化圖像的使用的相關活動,使相關的暴力、車禍或其他災難事件中的圖像使用標準在業界形成一定的共識。
參考文獻
①張巨巖,《新聞圖片倫理觀評述》,《南京社會科學》,1998(12):54
②曾明英,《論新媒體環境的全球新聞倫理》,《西南大學學報》,2005(5):232
(作者: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1級新聞碩士)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