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摘要】本文通過闡述深度報道在公民新聞日益興起的新聞傳播環境下的重要性,討論了深度報道需要精心策劃和如何策劃問題,以及深度報道在面對媒介融合過程中產生的融合新聞時應該做出的變化。
【關鍵詞】媒介組織;策劃;深度報道
一、深度報道在新媒體時代的重要性
一直以來新聞的采集、撰寫、編輯和發布都由專業的機構和受訓過的新聞工作者完成,傳統媒體長期扮演著“把關人”角色。在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各類新媒體出現之后,普通公民獲得了技術上的支持,加之公共參與意識的增強,“受眾”這一帶有被動接受而缺少主觀能動作用含義的名稱似乎不再適用于新媒體時代下的新聞信息接收者,他們已經完成了從消極被動到積極主動的角色轉換,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角色:公民記者。而“公民新聞”(citizen journalism)也成為熱議的話題。
“公民新聞”是未經專業訓練的人運用大眾傳播工具和個人通信工具傳播出的新近發生的、重要的信息。從博客、播客、公民新聞網,以及微博等網絡平臺提供的新聞信息來看,“受眾”能夠成為新聞的原創者,并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這種角色的改變使傳播由單向轉變為雙向甚至多向,媒介受眾資源可以轉換成信息資源,傳統媒體提供的新聞真實性得以查驗,或給出新聞的補充報道,以還原事件的面貌或真相。此外,還能彌補重大突發事件現場傳統媒體滯后的缺陷,傳統媒體面臨著挑戰和創新的壓力以適應生存。
二、媒介組織應對之法:深度報道
1、深度報道的概念
甘惜分主編的《新聞學:大辭典》將深度報道解釋為:“運用解釋、分析、預測等方法,從歷史淵源、因果關系、矛盾演變、影響作用、發展趨勢等方面報道新聞的形式。”上世紀40年代美國“哈欽斯報告”中關于深度報道的定義為:“所謂深度報道就是圍繞社會發展的現實問題,把新聞事件呈現在一種可以表現真正意義的脈絡中”。中西兩種具有代表性的深度報道的定義,都突出了深度報道的不同于其他新聞形式,而具有的歷史性和前瞻性。因此“以今天的事態核對昨天的背景,從而說出明日的意義”最能體現出深度報道的特點。深度報道需要對報道對象進行背景調查、現狀分析、解釋和預測,而這一過程使得專業媒體的優勢能夠凸顯,因此深度報道是專業媒體組織應該練就的“獨門絕技”。
2、媒體的優勢所在
當下的新聞傳播生態環境中,大眾傳統媒體如廣播、電視、報紙以及新聞網站等專業組織與普通公民共同參與的分享式、互動式,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緊密結合的新聞傳播方式共存。這種格局造成了新聞信息供給的過剩、新聞信息的真假難分、公眾面對過多信息產生的焦慮等現象,隨之產生對于專業的媒體組織整合、詮釋信息的依賴。在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在公信力、專業人才和傳播渠道手段方面更具有整體優勢,更具備了解、詮釋新聞的資格和能力。如何在新媒體時代與來勢洶洶的“公民新聞”競爭受眾有限的注意力,有學者認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不是兩個載體的結合,真正的重點應該是運用自身獨特性去戰勝對手的不具備。這里的傳統媒體不僅僅指報紙、廣播、電視等以媒介載體為劃分標準的媒體,而是指提供新聞信息的專業媒體組織,包括組織下屬的新聞網站以及延生平臺,如博客、微博等。
專業媒體組織擁有的人力資源、技術資源、以及整合資源的能力遠遠超越一般公眾,除了報道新聞事實之外,更具有全面捕捉新聞事實、詮釋新聞內涵、挖掘新聞深度的能力,是高水平的內容提供者。綜合專業媒介組織的優勢可以看出,在新聞報道的形式選擇上,深度報道是媒體組織最應該重點強調的新聞報道形式。
三、精心策劃是深度報道競爭的利器
1、優秀深度報道出自精心策劃
在與新媒體背景下公民新聞的競爭中,專業媒體組織應該意識到一般性的報道已經不能引起公眾的注意,具有高質量信息“附加值”的深度報道才能夠脫穎而出。將新聞事實置于一個歷史的位置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思考,以“點”到“線”再擴展到“面”,從而跨越時空,由表及里,由內到外。如果以這樣的標準來界定深度報道,就很容易辨識出在網絡信息發達的今天,深度報道的質量良莠不齊,信息的唾手可得使不少深度報道的內容只是簡單拼湊組合的長篇報道,屬于不合格的深度報道;或者是大篇幅地報道新聞事件的過程、細節和各方面,這樣的報道在新聞業務上也只能算是“基礎性報道”,是新聞報道的第一個層次。因此,好的深度報道不僅需要從浩如煙海的信息中分辨出需要的新聞價值,聚焦一個觀念,并且要獲得詳實豐盈的新聞素材進行重組和再造,運用統攝性思維,和嚴密的邏輯結構來寫作,此外深度報道還要區別于理論文章,需要知識性、可讀性,引人入勝且發人深省。不難得出結論,優秀的深度報道必須要精心策劃才能出爐。
2、深度報道的各個環節都需要策劃
2012年2月14日,“情人節”話題成為當天新聞的重要資源,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上均能瀏覽到以“情人節”為由頭的各個方面的新聞信息報道。商業信息如商家的促銷打折活動、新電影的上映等;社會新聞包括對情人節期間的倫理問題探討;還有圍繞“情人節”的交通、體育、娛樂等新聞。在節日余熱漸退之后,雅虎網在第二天所做的一期關于名為《情人節:文化沙漠上的商業狂歡》的新聞專題令人眼前一亮。專題回避了節日本身,而從情人節的歷史引出“中國人過洋節”這一現象進而深入討論了在轉型時期中國國民心態與年輕人精神成長的問題,文章將新聞點的價值深入挖掘,完成了由基礎性報道上升到拓展性報道的階段跨越,成為具有可讀性又引人思考的深度報道。這樣的結果是由策劃所帶來的,并且貫穿于整個深度報道的業務流程中。
(1)選題策劃階段
深度報道圍繞一個新聞事件展開,而優秀的深度報道需要植根于具有時代性、可深入拓展的新聞事件的土壤之上,因此在各種新聞線索和來源中需要敏銳地發現新聞事件可持續性價值和是否符合當下社會普遍關心問題的標準。這樣的選題需要編輯策劃人員不僅要具備對于新聞價值的分析能力,同時也需要對當前社會的發展、公眾的注意力方向以及輿情走向等各方面認真剖析、認識研究。情人節在中國的火爆引發了各方的連鎖效應為專題報導的拓寬提供了可能性,也契合了轉型期普遍浮躁的社會風氣下對于中國人的精神狀態討論的趨勢,而“情人節”這一話題所具有的強烈的普遍意義也使得這一專題在基礎性層面上也能吸引讀者眼球,因此也同時具備可讀性。
(2)組織策劃階段
在組織方面的策劃主要體現在人力、物力的策劃和編輯的策劃。人力、物力方面包括人力資源的分配和保障系統的完善,記者的采訪、交通、通訊等問題都涵蓋其中。在編輯力量方面,需要編輯面對紛繁復雜的新聞素材選擇合理的報道角度、報道結構和報道方式,將素材進行梳理,并得出一個合乎邏輯的認識。
在雅虎關于“情人節”這一話題的專題中,專題內容設計了五個板塊進行報道,分別是情人節在西方的由來、中國情人節的特有現象、情人節的商業效應、中國傳統文化的流逝、消費主義的泛濫和現代中國人的歸屬感之追問。五個主題呈遞進的邏輯關系,在不同的深度運用了不同的材料,話題的討論逐漸凸顯深度和力度。在導語和結語安排上,文章采用了“問”的形式,起到了首尾呼應的效果。在起始階段以一個個“情人節”亂象的描述中追問原因:“為何洋節總是一登陸中國就變味呢?……在一個底線缺失、信仰缺失的時代,難道欲望、金錢真的成為我們這個社會不變的底色,裹挾著真愛、友情與親情一起泥沙俱下嗎?”結尾處用了“反問”的形式:“我們的先輩們都是怎么過來的?他們就不懂得感謝造物主、不懂得珍惜愛、不懂得感恩了嗎?”,并提出希望:“我們所愿,唯群體能在喧囂中找到根源與歸屬,個體能在虛無中找到本我與意義。”文章在結尾處并沒有直接給出具體的答案,而答案其實已經蘊含在文章的內容中。編者的意圖是留給讀者反思的空間,得出自己的答案。除此以外,每一個專題對應一個小專欄,介紹一些拓展性的知識,如在中國的外國人的感受和部分洋節的起源等。可見,編輯在進行結構安排,材料的運用和文章的可讀性方面都進行了精心的策劃。
四、深度報道策劃的新變化
傳統媒體在新聞傳播活動中使用新媒介傳播的新聞信息已經成為常用手段,例如傳統媒體建立自己的網站、微博,將網友的博客、播客內容轉載到新聞報道中,利用手機和網頁為觀眾搭建即時互動平臺等。另一方面,商業門戶網站、搜索引擎等借用傳統媒體的新聞生產力,匯聚新聞信息,參與到新聞傳播的競爭和合作中。融合新聞產生于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并將成為新聞傳播的大勢所趨。在融合新聞的出現和帶動下深度報道需要以創新來適應和迎合這種變化:
首先,在策劃深度報道時,需要考慮所要發布的媒介平臺的特點和受眾需求特點,設計不同的報道角度和使用的的語言符號類型,進行不同的信息整合。以使得媒介和受眾形成較高的匹配度,達到良好傳播效果。
其次,相比其他新聞報道,在進行策劃深度報道時需要更多的新聞素材,而網絡的發達已經解決了這一問題,不僅可以從專業媒體記者自身獲取也能從社會公眾的自媒體平臺得到。巨大的信息量更需要編輯在多種載體的基礎上整合利用,將新聞素材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實現新聞資源的深入開發與優化配置。
參考文獻
①張壘、周新宇,《“我們正在迎接鐘擺的回歸”——傳統媒體怎樣找回競爭力》,《中國記者》,2010(12)
②[美]馬克斯韋爾·麥庫姆斯著,郭鎮之譯:《議程設置:大眾媒介與輿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③金偉、靳元鳳,《新聞策劃在深度報道中的作用》,《理論觀察》,2001(1)
④賈剛為,《怎樣策劃深度報道》,《新聞實踐》,2001(12)
⑤蔡雯,《重視深度新聞報道的策劃》,《新聞愛好者》,2011(9)
⑥雅虎資訊,《情人節:文化沙漠上的商業狂歡》,http://news.cn.yahoo.com
/valentine/
(作者單位:重慶工商大學研究生院)
責編:葉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