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萍
【摘要】本文就微博問政興起的原因和2012年“兩會”期間微博的使用情況作一梳理,并在此基礎上對微博問政的未來發展提出展望。
【關鍵詞】微博問政;“兩會”;傳播機制
2009年8月,新浪門戶網站在國內推出新浪微博內測版,開啟了社會各界使用微博的潮流。微博,以其即時性、草根性、互動性等特點彌補了傳統媒體在時效性和互動性方面的不足。在2012年“兩會”中,億萬網友通過微博平臺為社會發展而建言獻策。在新技術的推動下,微博正成為官民議政的重要輿論場所和信息傳播平臺。
一、微博問政的興起及原因
1、微博的特性
(1)即時性和互動性。網絡媒體的出現,彌補了之前媒體在空間、時間和互動性上的不足,使人們足不出戶就能即時知曉天下事。微博,將圖片、文字、視頻等一體化,開放和互動的活力得以彰顯。在新媒體誕生以前,人類的傳播活動大都是“一對多”的大眾傳播,缺乏有效的信息反饋。而微博的誕生則開創了自媒體時代,人人可以通過網絡或者手機登陸微博,成為信息的發布者。
(2)低門檻。微博的使用非常簡單,人們只要注冊微博賬號,登陸客戶端就能隨時隨地就代表們提出的議案發表觀點,開展討論,“公共領域”的特征也開始顯現。在網絡環境下,一方面,公共空間能獨立于市場之外,擺脫了政治和經濟力量的控制,提供了一個自由辯論的場所;另一方面,參與主體為高學歷、高素質的網民,他們的溝通及辯論也確實多是理性和具有批判性的。①在“兩會”期間,民眾就與自己相關的提案進行討論,能夠輕松參與到參政議政中來。
2、官方的肯定
2011年10月13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召開“積極運用微博客服務社會經驗交流會”。此次會議肯定了境內50余家微博網站的積極作用,希望黨政機關和黨政領導干部“以更加開放自信的態度”開設微博、用好微博。微博能夠真實地反映民意,形成網絡輿論,在重大事件上影響政府決策。據《2011年中國政務微博客評估》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底,在新浪網認證的黨政機構微博有12103個,黨政干部微博10652個,政務微博總數22755個。新浪微博成為全國最大的政府與民眾的互動平臺。顯然,微博問政已蔚然成風。
二、微博在2012年“兩會”中的應用
1、微博的多樣化傳播形態,拉近了代表和民眾的距離,對于“官民共同議政”具有里程碑意義
微博直播。2012年“兩會”期間,代表們用微博直播“兩會”,進行“親歷式”獨家播報。3月4日上午9時4分,全國人大代表@遲夙生律師:我們黑龍江代表團的車隊已經出發行進在赴大會堂途中,上午將召開本次會議的預備會議。我知道我并不代表我個人,而是代表對代表們寄予了無限期望的人民……”②除此之外,其他代表委員也都通過微博及時發布自身動態,告知廣大網友自身的最新情況。截至3月14日中午,新浪微博共認證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408名,與2011年相比增長100名。而騰訊微博則有205位經認證的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使用微博發布兩會相關內容。
微訪談、微辯論和“微心愿”?!拔⒃L談”是由網友對訪談嘉賓直接提問,各種問題都能真實呈現,網民實時圍觀,訪談嘉賓、參與網友和圍觀網友都有一種強烈的“現場參與感”。不論是“兩會”預熱的微訪談,還是各代表團開放日的微訪談,邀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直接與網民進行對話,搜集廣大網民的意見和想法,微博儼然成為兩會代表提議案的大型“民意庫”。
除此之外,“微辯論”和“微心愿”等也為“兩會”議政服務。3月8日,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開始審議刑事訴訟法草案。草案規定,涉嫌危害國家安全和恐怖活動犯罪被拘留后,如果有礙審查,可以不通知家屬。在騰訊微博上,網友就此話題進行了激烈的辯論。除此之外,就大家都關心的“是否支持征收房產稅”和“是否支持設立中國雷鋒獎”等話題,網友也廣泛的討論。“微心愿”則是眾多網友在微博上曬自己的期待和愿望的一種方式。在“兩會”期間,據相關數據顯示,騰訊微博“微心愿”在不到兩周時間之內超過18萬條,表達自己對于民主議政和社會發展的各種期待,將自己最真實的愿望通過微博平臺進行表達。
“微訪談”、“微辯論”和“微心愿”等多樣化的傳播方式搭建了代表、網民和政府之間的橋梁,各方面通過良性互動,共同為“兩會”建言獻策。
2、傳統媒體與微博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1)微博為傳統媒體宣傳造勢,并配合其進行實時報道,挖掘了新媒體受眾,擴大了傳播覆蓋面。據CNNIC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12月31日,中國網民已達到5.13億。傳統媒體競相推出自己的官方微博,配合自身報道,以獲得更多新媒體受眾的“注意力”。中央電視臺在兩會期間推出了“小丫跑兩會”和“兩會芮觀察”等節目,這些節目以王小丫、芮成鋼等名記者的視角來分析兩會,關注民生。與此同時,這些節目還在新浪設立了官方微博,實時發布節目最新動態,與大家即時互動。在兩會期間,“小丫跑兩會”節目設立的新浪官方微博粉絲達到了27萬之多。傳統媒體開設微博的舉動使受眾結構得以優化,規模也得到擴大,這對于節目傳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2)微博發布議題,再由傳統媒體進行深度報道,媒介融合的優勢得以顯現。在“兩會”期間,很多傳統媒體都開設了微博版塊,例如《羊城晚報》開設了廣東兩會微博專版,把網民一些真實的、具有代表性的想法和討論公之于眾。多家傳統媒體的記者也都紛紛開博,收集新聞線索,對受眾感興趣的話題進行報道,契合了受眾心理。在這樣的報道機制中,微博發布議題,傳統媒體就網友們感興趣的話題進行深度挖掘,二者取長補短,相輔相成。
三、對于微博問政的展望
1、微博“意見領袖”影響力凸顯,我們期待草根階層能真正擴大自身話語權
在傳統的大眾傳播中,存在一群 “意見領袖”,他們具有較強能力和較高的社會地位,能夠即時獲取大眾傳媒的信息,并經過自己的加工和過濾之后,再將信息傳播給其他受眾。而在微博等新媒體中,“意見領袖”依然存在,網友們對自己喜歡的名記者、演藝界明星和商界名流加“關注”,追蹤這些社會精英的思想和生活,并在潛移默化中被他們的看法所影響。雖然草根的話語得到一定程度的放大,但基于現實社會的人際關系與社會地位,既有意見領袖一如既往地在微博上成為意見領袖。同時,微博傳播對于既有媒體的依附更鞏固了既有意見領袖的權威地位;在此基礎上,微博上的意見領袖使得策博對于傳統媒體進行信息上的反哺,但整個媒體系統中的話語權仍歸屬于既有意見領袖。③草根階層在發表自己意見時,很多都是對意見領袖的微博進行轉發或者評論,這本身就強化了“既有意見領袖”的現有地位,而一個普通網民想要成為意見領袖,就必須發表更多更有沖擊力和影響力的微博,發布夸張、宣泄性微博的不理性舉動和騙粉行為就可能會出現。但即便如此,他們的影響力與“既有意見領袖”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對此現狀,我們期待微博能夠為社會弱勢群體提供表達自身意見的平臺。微博中的意見領袖如著名記者或演藝界明星等應該運用自身的力量幫助草根階層實現自身話語權,使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溫暖。
2、微博精悍短小的特性決定了微博議政不可能深入徹底,而微博龐大的信息量也造成了虛假信息泛濫。據此,我們期待有關部門及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并且期待網民能夠辨別虛假信息,提高自身媒介素養
微博具有140字的字數限制,網友們將自己所見所聞以幾句簡潔的話或一張圖片的方式進行發布,這樣的使用方式就決定了微博內容本身的局限。根據中國微博行業研究報告中的2011年國內微博使用目的分析圖顯示,有74.3%的用戶是為了表達自我情感,有55.7%的用戶是為了分享信息和觀點,而搜集資訊的用戶則為47%。很多名人開通微博也有很強的功利性和娛樂性,這對于微博議政并未起到作用。微博是一種實時媒體,更新速度很快,“注意力”的稀缺進一步造成人們對于話題的關注轉瞬即逝,無法更深入的進行探討。
另外,微博信息容量龐大,難免有虛假信息或者欺騙信息。2010年12月6日金庸“被死亡”事件就是“微謠言”的典型案例。雖然新浪微博等微博媒體已經出臺了“微博辟謠”功能,但是僅靠媒介自身的力量是不夠的。期待網民面對謠言能夠進行考證和辨別,杜絕“微謠言”的進一步泛濫。相關部門也應該及時出臺法律法規,對微博造謠者進行處罰,從法律層面遏制微謠言的擴散。
3、政務微博大幅增長,輿情熱點持續升溫,對此現狀,我們期待政府處理突發事件和化解矛盾的能力能夠進一步提升
微博提供了一個開放的言論環境,我國政府已意識到通過微博掌握輿情、了解民意的重要性。在2011年的“7·23甬溫特大交通事故”發生之后,廣大網民利用微博對鐵道部紛紛提出質疑,一時間,各大媒體都是關于事件真相和事故救援的最新消息。其中有理性的聲音,也有言語暴力,這無疑給了政府部門很大壓力,促進了事故的處理和真相的查明。在微博盛行的新媒體時代,任何信息都能在第一時間在微博上進行可持續的放大傳播,政府部門必須建立更加完善的網絡輿情引導機制,正確處理突發事件,及時化解民眾矛盾。因此,微博的裂變式傳播機制將在一定程度上重塑政府的公共關系策略。
如今,民眾微博問政的熱情有增無減,在信息技術發展迅速的今天,微博為我們帶來的便捷不言而喻,我們應該準確把握微博在“官民議政”中的優勢和劣勢,更好地利用微博來推進我國的政治民主化進程。
參考文獻
①宋正偉,《網絡媒介的公共領域—由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談起》[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30-33
②張意軒,《微博縮短兩會與公眾距離感》[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2-03-15
③桑亮、徐正林,《微博意見領袖的形成機制及其影響》[J].《當代傳播》,2011(3):12-14
(作者: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傳播學2011級碩士)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