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英
【摘要】在“三網融合”政策的推進過程中,2010年7月1日國務院確定第一批包括北京、上海、南京等在內的12個試點城市。去年12月底又新增第二批45個試點城市。這一技術資源的重新整合策略不亞于一個新技術誕生所帶來的影響,無疑將要為與其有直接關聯的新聞傳媒業帶來有利的作用。
【關鍵詞】三網融合;輿論引導;內容把關;產業化
一、什么是“三網融合”
三網融合主要是指高層業務應用的融合。其表現為技術上趨向一致,網絡層互聯互通,形成無縫覆蓋,業務層互相滲透和交叉,應用層趨向使用統一IP協議;經營上互相競爭、互相合作,朝著提供多樣化、多媒體化、個性化服務的同一目標逐漸交匯,行業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漸趨向統一。三大網絡通過技術改造,能夠提供包括語音、數據、圖像等綜合多媒體的通信業務。
發達國家的三網融合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期,通過立法、政府監管等來為此做好了必要的鋪墊,目前美英法日等已基本完成三網融合。依國外經驗,全球四五十個國家皆允許廣電與電信的雙向進入,由此可見,三網融合是國際化的趨勢。
三網融合將形成三種融合格局:電信與廣電融合、電信與互聯網融合、互聯網與廣電融合。電信網與互聯網已經在十年左右的時間里進行了融合,“電信網融入互聯網取得了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突破,造就了‘各獻所知的信息環境”①。廣電網融入互聯網以后則會創造一種“各取所需”的信息環境,“取得信息化推動文化的突破”②。電信與廣電的融合方面,試點方案規定雙向進入,廣電管播控,電信管傳輸。
單雙向數字電視、IPTV、高清電視、手機電視、網絡電視等將是三網融合后將要著力發展的融合型業務。
二、三網融合有利于傳媒進行輿論引導
1、網絡資源的整合將對輿論引導產生必然影響
三網融合之后,網絡資源的整合將對輿論引導產生必然影響,具體表現有:首先,三網融合增強了輿論引導在渠道上的暢通性,有望實現輿論引導在時空上的同步。其次,三網融合極大豐富了信息內容,有望取得以信息化推動文化的突破,公民素養提高,自主意識增強,公共意識增強,公民行為趨向理性,有利于輿論引導主體作用的發揮。第三,三網融合之后催生出的新型媒體形式有利于信息的多元化表達,表現為輿情真實度提高,自由度提高,可以避免因信息的阻塞導致輿論自發地走向事實的反面。只要每人擁有一個移動的接收終端,便可以自由地通過網絡、電視、電話來詳細了解發生的事情,形成最真實的意見反應,從而正確指導人們的行為,在輿論形成初期便奠定了輿論引導的基礎要素。
2、技術設備得到完善、推廣,輿論引導發揮的作用將更全面
通過三網融合形成覆蓋全國城鄉的功能強大的、業務全面的大網絡。寬帶進農村無疑將增加數量龐大的新型網民,“農民上網”為輿論引導打開了新局面。
首先,網絡給農民帶來的信息化環境為農民了解國家政策與現實狀況提供了信息來源,農民的一部分問題可以在網上得到解答,為輿論引導減輕了壓力;其次,網絡為在農村進行輿論引導提供了便捷的途徑,中國疆域遼闊,農民基數大,要想通過傳統媒體實現及時引導,擺脫不了宣傳教育的味道,而網絡給輿論引導提供了更寬闊的信息承載空間,信息的龐大數量為信息的真實度提供了保障。第三,網絡能讓農民直接參與輿論的議程設置過程。三網融合在成功運行之后,電視、網絡、電話等融為一體化服務,輿論引導針對廣大范圍內的農民朋友可以同時實現到點、到面的引導。農民的媒介素養、文化素養也將隨之提高,這也為輿論引導的順暢增大了可能性,并對基層干部組織能起到一定的監督作用。
三、三網融合有利于網絡傳播內容質量提高
本文將三網融合之后的廣電網傳播內容、電信網傳播內容以及互聯網傳播內容皆泛稱為網絡傳播內容,而并非單指傳統意義上的互聯網傳播內容。
1、內容為王
三網融合后無論是廣電網與互聯網的組合還是廣電網與電信網的組合,將實現“各取所需”的內容大餐。“各取所需”即滿足受眾需求,則內容提供商將要從質量上保證自己的利益能夠得到實現。
隨著三網融合的不斷推進,人們對于內容制作的需求也將迅猛增長。“三網融合不只有望打破壟斷和促進新硬件技術的應用,更為內容供應商提供了很大的機遇。”業內人士指出,用戶對于優質的、創新的內容有著強烈的需求,三網融合要達到預期目標,就不能只專注于硬件建設,必須重視后續的內容建設。
“三網融合必須關注網民的利益和要求。”美通無線董事長王維嘉認為,網民的要求其實很簡單,要看到更豐富的內容,而不是更貧乏的內容。“客觀上講,我們的三網已經具備承載大規模數據運行的能力,而不足的是開發的問題、業務的問題、整合的問題。”③隨著三網融合的全面提速,這些問題將日漸凸顯,成為制約未來數字化娛樂時代到來的關鍵性因素。
由于有線網絡對視頻傳輸渠道的壟斷,電視臺需要為有線網絡支付頻道傳輸費用,隨著IPTV和衛星電視的放開,電視臺的傳輸渠道將更為多樣化,對有線網絡的依賴性減弱。相反,有線網絡為了吸引用戶,需要更多更優質的內容資源,因此內容資源的價值將會不斷提升,這也有助于鼓勵內容產業的發展。
2、監管保障
三網融合之前,網絡傳播內容各有監管部門,融合之后,一方面內容大量增加,一方面傳輸交叉變得復雜起來,內容監管是否會因此降低質量呢?回答是否定的。
融合之后廣電掌握播控權,傳輸內容在增加數量的同時也提升了質量。相對來說,廣電系統管制下生產出的內容是更具專業化水平的節目內容。互聯網傳播內容因為傳輸端個性化、分散化,內容監管存在一些問題等原因,以致互聯網上一些內容思想低下,不良信息泛濫。廣電網絡接入之后,高質量的圖像、語音內容進駐服務公眾的范圍,如此在數量上首先沖刷了一部分低質量內容,高質量的內容越來越多的進入則使整個網絡傳播內容質量提高。另外,三網融合之后,社會各界皆呼吁適應技術發展的內容監管制度出臺,內容監管體系的建立將為網絡傳播內容質量把關。
四、三網融合有利于傳媒產業化深入發展
“傳媒單位轉企改制的真正目的在于:在傳媒公共服務體系之外的市場空間內,建立起‘產權清晰,權責分明,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通過市場方式,實現效率最大化。”④
1、促進廣電媒體轉企改制
三網融合試點方案對試點地區的要求:首先,試點地區要具備較好的網絡基礎和技術基礎,包括有線電視基本完成數字化、雙向化改造,電信網絡基本完成寬帶改造。其次,要具備較好的市場基礎,要求有線電視網絡整合和轉企改制已經完成,且有線電視用戶和電信寬帶接入用戶達到一定規模等。
三網融合給三方提供了一個新的業務拓展空間,是機遇也是挑戰。非試點地區要想進入下一批的融合名列,則首先要加快自己的基礎技術方面的建設,發展自己的用戶,擴大市場;有線電視網絡要加快整合、轉企步伐,拓展市場,增大用戶數量。三網融合給傳媒帶來的產業化影響是連鎖反映,是產業鏈條形式的,改進技術——豐富內容——提高服務水平——擴大用戶規模,并進行整合與轉企改制,從而再提高服務公眾水平、實現盈利,如此良性循環。
2、為廣電媒體以及互聯網媒體運營商提供更大的市場空間
跨媒體中合作形式最廣泛的還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融合,報紙網絡版、電子閱讀器、手機報等。本次三網融合的試點將為傳媒跨行業合作提供政策上的有力支持,尤以廣電與電信的合作最為顯著。
媒體一直熱議的話題是融合政策下廣電與電信“誰吃掉誰”,實際上廣電與電信的合作可以實現雙方更大空間的業務開拓,共同將蛋糕做大。此次中央政府定調三網融合,允許廣電網絡不僅可以試水增值電信業務,還可以試水部分基礎電信業務和互聯網業務。此外,廣電行業此前發展一直不大順利的手機電視、數字電視寬帶上網也受到支持。另一方面,電信機構可以從事部分廣播電視節目生產制作和傳輸。中國電信行業具有良好的運營素質和競爭力,用戶數超過十億。這個網絡能夠和中國最優質的圖像資源融合,不但會極大地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也給自身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大的市場拓展空間。
3、延長產業鏈條
“從商業學或者市場營銷學的角度考慮市場交易的經濟效率,就會發現企業如果把一些內部生產過程或者營銷行為適當地外包給其他企業,能夠降低自己的成本,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率。”⑤廣電與電信的合作以手機視頻為例,電信沒有內容播控權,播什么由廣電來決定,傳什么由電信決定。電信以視頻作為一項產品內容有利于推廣自己的新產品,或者實現自身的增值業務,二者同時可以實現廣告盈利。在試點方案運行成熟以后,廣電可以下達一部分內容制作權給電信。三網融合之后不僅僅可以提供舊業務的分離,還可以形成新的業務環節,這些都無疑延長了傳媒的產業鏈條,既實現了資本的多樣化投資,又實現了合作之后雙方成本的降低。
結語
目前三網融合還處于試點階段,政治、社會和經濟各方面的因素都會對政策的落實產生正負兩面的影響。隨著試點范圍的逐步擴大乃至推廣至全國范圍,三網融合的影響將更加深入并滲透至微觀的生活。本文論述的三網融合給新聞傳媒帶來的有利方面如果說現階段還是潛藏的,那么不久的將來勢必會云開霧散,光彩立現。
參考文獻
①②李幼平,《評三網融合》[J].《廣播電視信息》,2009(9)
③彭勇、葉前、詹奕嘉,《業內精英在2010中國(深圳)IT領袖峰會上指出:三網融合前景取決于內容建設》[N].中國新聞質量網,2010年4月12日
④朱春陽、曾培倫,《大事件與大智慧:考驗中國傳媒改革30年——2007—2008中國傳媒產業發展述評》[J].《新聞大學》,2009(2)
⑤張宏、武雯、李利軍,《我國廣播電視傳媒產業建設的經濟效率分析》[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9(8)
(作者: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