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公民參與程度的提高,以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化媒體和原有的論壇成為為公眾提供新聞、分享信息的主要途徑,我國公民新聞的發展已初見端倪。普通公民逐漸改變“接受信息”的被動地位,轉而主動制作與傳播信息,成為備受關注的“新聞報道者”。本文通過對當前網絡公民新聞的發展現狀進行觀察,分析當前制約其發展的瓶頸,提出未來我國網絡公民新聞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公民新聞;公共領域;社會效用;發展策略
公民新聞(Citizen Journalism),又被稱作“草根新聞”、“市民新聞”和“參與式新聞”,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指普通公民個體或組織通過搜集、發現、分析新聞與信息,并通過大眾傳播媒體或其他工具進行散布和傳播的新聞。
在中國,隨著互聯網普及程度的提高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公民新聞有了越來越大的發展空間。網絡公民新聞代表著普通大眾話語權的進一步擴展,普通公民逐漸拋棄“接受信息”的被動地位,轉而主動制作與傳播信息,成為備受關注的“新聞報道者”。根據《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突破億,互聯網普及率攀升至38.3%。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3.56億,較2010年底增長5285萬人。2012年互聯網的顯著趨勢之一在于微博的快速興起,當前已有近半數網民在使用,普及率高達48.7%。以上數據表明,隨著我國互聯網用戶數量持續增多,以及網民對于社交化媒體的熱衷,影響網絡公民新聞進一步發展的契機已經來臨,網民參與新聞活動將具備更加便捷的條件。
一、我國網絡公民新聞發展現狀
網絡公民新聞的發展,使普通公民也有機會參與到社會事務的討論中,有機會成為信息發布的第一人和新聞事件的追蹤報道者。無論是“小悅悅事件”、三亞“宰客門”等公共輿論性事件,還是韓寒方舟子論戰等公共名人事件,網絡公民新聞都在其中發揮了巨大的輿論作用,以其強大的信息傳播和輿論組織能力,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當前,我國網絡公民新聞的發展狀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公民意識的覺醒與草根聲音的擴散
當前,隨著公民對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的責任意識、自我意見表達的權利意識以及對政府共事務監督意識的進一步覺醒,普通公民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數”,開始主動、自發的參與到新聞事件之中,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言論,而微博等社交化媒體的發展,使得官方信息、專業媒體信息不再是唯一的聲音。
2、發布形式和內容豐富多樣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進步,新媒體環境下誕生的社交化媒體為公民新聞的發布和傳播提供了技術保證。網民除了可以在論壇上發帖,在網絡新聞中跟帖外,還可以借助近年來涌現的新媒體——微博,發布文本、圖像、音樂、視頻等多種形式的信息,同時還可以通過轉發、評論別人發布的信息。多種信息發布形式的存在除了能夠滿足網民多元化的需求,也使公民新聞呈現了多樣化的形態。
3、輿論監督的重要手段
輿論是在特定的時間空間里,公眾對于特定的社會公共事務公開表達的基本一致的意見或態度。輿論監督則是公眾通過媒體對公權力的一種監督。公民新聞是普通公眾表達言論與情感的一種表達機制,本身就帶有草根意識,客觀上講具有民間輿論監督政府及其他組織的作用。特別在某些傳統媒體失語、部分地方政府隱瞞實情的特殊情況下,公眾輿論監督就更難能可貴。
二、網絡公民新聞的社會作用
當前,無論是在公共輿論事件的討論,還是在公民權益維護與社會救援中,網絡公民新聞成為許多新聞信息、言論的重要來源,成為當前網絡輿論格局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具體來說,我國網絡公民新聞發展產生的積極社會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輿論監督政府行為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給網民提供了通過傳媒對政府和公共社會事務進行監督、評議的平臺,通過微博、論壇發布的新聞,對政府作為的態度以及對社會管理的建議,推動了眾多公共事件的解決,在監督政府的各項行為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網絡公民新聞在監督政府行為的同時,也為國家政策和各項法規的制定提供眾多有價值的建議,開始影響政府的公共決策。以三亞“宰客門”事件為例,微博上公民新聞引發公眾輿論與公眾情緒的迅速蔓延,在媒體的持續報道下,當地政府最終出面道歉,并責令整頓涉嫌宰客的海鮮店,并采取措施進一步規范三亞旅游市場。
2、彰顯公眾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的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2012年4月16日,天津的哥馬志剛不收盲人乘客車費的新聞在網絡上掀起一陣感動,的哥對盲人所說“我不偉大,至少掙錢比您容易點”的話,溫暖了無數的心靈。
3、促進新聞品質優化
網絡公民新聞促進新聞品質的優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依托新媒體平臺,強大的信息交互能力可以彌補傳統媒體中新聞報道的某些不足,讓新聞更加快捷、豐富。第二,網絡公民新聞打破了傳統媒體“點對面”的傳播方式,網民按照自身的興趣和需要對信息進行進一步追蹤、挖掘,有利于進一步擴展新聞的深度,提升新聞的品質。第三,網絡公民新聞平民化的視角,更能反映普通民眾的心聲,維護他們的權益,因此網絡公民新聞能夠提升新聞中的“人情味”。
4、構建社會公共領域
新媒體環境下,微博等社交化媒體給公民提供了一個“意見討論”的虛擬空間,將海量信息相互傳播,同時進行言論與觀點的交換、討論,完成公共事務參與的過程。網絡公民新聞的發展,有利于促進了我國社會公共領域的構建。
三、當前制約網絡公民新聞發展的瓶頸
1、網絡新聞監管缺失
公民新聞的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網絡傳播環境,也離不開相關部門對網絡的監管。在甄子丹趙文卓罵戰中,網民挖掘涉及事件的女星艷照,制造新聞話題,網絡監管缺失是一個重要原因。“艷照門”在網絡上引起的混亂似乎折射了我國互聯網監管的軟肋,這不僅加深公眾對網絡的不信任,還影響網絡公民新聞的發展。
2、缺乏新聞專業精神
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下,廣大公眾成了傳播主體,贏得了話語權,但他們自身的局限性也成為制約網絡公民新聞發展的一大瓶頸。這些公民記者大多從自己關心的、感興趣的、與自己利益相關的事件出發,代表個人意愿,缺乏深度,而且大多是個人情緒的發泄、謾罵,缺乏客觀性。由于缺乏必備的新聞知識和新聞專業主義精神,這些公民記者欠缺“把關”能力,對信息的辨別比較困難,很容易被煽動,成為網絡炒作的擁護者。同時很容易越過道德底線,成為不良信息潛滋暗長的源頭。
傳播主體的良莠不齊,自媒體的虛擬性弱化了道德規范,使網絡公民新聞在內容上也出現了“失范”的現象。網絡公民新聞雖然在突發事件等一些公共事件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從整體上看,新聞的內容隨意、淺層次、缺乏思想性和深度,甚至出現低俗化、泛娛樂化的傾向。
四、完善網絡公民新聞的發展策略
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名譽教授John C. Merrill曾經說過,任何使我們的新聞業更負責、更民主、更以民為本、更關心公眾利益的東西都應該受到歡迎,公共新聞提供了這樣的希望。基于我國網絡新聞及自媒體發展的趨勢,結合網絡公民新聞當前發展中存在的瓶頸因素,本文提出未來我國公民新聞的發展策略:
1、公眾層面:提高網民媒介素養
提高網民媒介素養是未來網絡公民新聞能否健康完善,并發揮更積極作用的關鍵。一方面要加強網民網絡道德培養,并針對當前網絡存在的色情、暴力現象進行監控,從技術層面盡可能的消除誤導網民道德建設的信息。另一方面,加強網民對媒介使用能力的培養,擴充參與者和實踐者隊伍。
2、媒體層面:開拓多元互動平臺
當前,網絡公民新聞的發展主要依靠網絡平臺的支持,發展新媒體技術、開拓更加多元化的信息發布、交流平臺顯得十分重要。此外,媒體除了從技術角度開拓交流平臺外,還應該考慮從加強媒體和公眾交流、互動的內部層面入手,更好地促進公民新聞的傳播。當前我國大部分網絡媒體,還不具備采訪權,也導致了主要依托網絡的公民新聞無法完全展開新聞操作。隨著信息爆炸式的增長,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無法絕對把握所有信息,可以模仿傳統媒體的特約記者和評論員制度,建立媒體“特約公民記者”制度,媒體通過對熱衷制作公民新聞的網民進行考核,根據提供公民新聞的質量和數量給予酬勞,打造更有針對性的交互平臺。
3、管理層面:加強新聞質量把關
從媒體把關層面來看,加強對公民新聞質量的把關尤其重要。媒體(尤其是網絡媒體)在選擇接受網絡公民信息時,要嚴格把關,從各個層面對公民新聞中的信息進行審查、核實,在審核無誤的基礎上進行篩選、加工,否則媒體的權威性、專業性就無從談起。
4、法律層面:加強法律法規監管
在網絡公民新聞未來的發展中,應完善法律法規,進一步規范網絡公民新聞,對于新聞中弄虛作假的行為予以警告,而對于可能涉及到對他人侮辱、傳播色情暴力內容的新聞進行嚴格審查,并依法處理。
5、政治層面:鼓勵公民參政議政
當前,我國適合網絡公民新聞蓬勃發展政治與社會基礎尚未形成,在公共領域層面還缺乏成熟的“意見自由市場”。在未來網絡公民新聞發展中,還需要政府進一步加強對公民知情權、媒體接近權和表達自由的切實保障,政府要采取積極手段鼓勵公民參政議政,及時反映社會存在的問題,而對公民新聞中存在揭露社會黑暗面、批評政府弊病等事實時,政府要予以寬容和配合,做出及時的回應和理性的處理。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公民參與參政議政與社會公共領域建設,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①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50-50
②邵培仁、李一峰,《論美國“公共新聞運動”》[J].《嘉興學院學報》,2007(4)
(作者單位:中國政法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