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俊巧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與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新課程理念堅決摒棄繁瑣分析,摒棄抽象說教,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和讀書。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語文老師應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個性化閱讀?在教學中,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的。
一、創設情境,激發閱讀興趣
沒有情感的教學是蒼白無力的,激發不了學生的興趣,而興趣是學習最好的動力和源泉,更是學好語文的前提和關鍵。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注意閱讀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個性閱讀的興趣、情趣,或營造富有閱讀個性的氛圍。注意多鼓勵、多啟發、多引導,調動一切可發揮的情智因素,營造“未成曲調先有情”、“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學習氛圍。這樣,學生的自尊、好奇、成功探索的欲望、情趣都能成功建構。
例如:我在《社戲》的教學中,先引導學生聯系民間“跳幡神”的年規戲導入,讓學生觀賞錄像及欣賞相關美文,暢談自己的感受,再引導學生閱讀并比照“迅哥兒”看戲的經歷及感受,暢談認識。這樣,學生閱讀興趣濃厚,探知文本、尋找話題也極具閱讀個性的情趣。這樣,閱讀情境的創設,充分調動了學生主動探究課文的興趣,調動了學生自我發現、感受課文的積極性,也激發了學生想要成功學習及實現自我認知價值的良好動機。
二、確定目標,關注個體差異
學生因個人的知識水平不同,能力的差異,家庭文化背景的不一,常常表現為不同的個性。教育的本質功能是提高每一個學生的綜合素質,開發每一個學生的潛能,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個性。教育如果以最大限度的個別化方式來進行,就會使每一個學生都有學會教學內容的機會,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標準過高,會給學習者造成精神壓力;標準過低,將會壓抑其對知識探索的激情。跳一跳摘到桃子是最恰當的標準。學生也可以根據個性特點確定學習方向。
比如上《斑羚飛渡》課時,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我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為自己擬定了不同的學習目標。感悟型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故事的來龍去脈;理清斑羚飛渡自救的過程。體驗型目標:分角色朗讀課文,了解文中人物和斑羚的性格特點和心理活動。探究型目標:研究斑羚為何飛渡,怎樣飛渡?人在這個過程中充當什么角色?不同層次的學習目標,體現出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同一篇課文的需求是不一樣的。當然,學生制定目標的能力并不是朝夕便能形成的,需要教師進行恰當的訓練和引導。
三、突出主體,尊重獨特感受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閱讀不是一個被動、機械地吸收文章的過程,而是積極主動地獲取各類信息的過程。在獲取信息這一過程中,由于每個人的生活經驗和個性氣質各不相同,他們都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去理解事物,因而,他們在閱讀中的體驗和感受是不一樣的,“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是這個道理。因而教師應該珍視學生閱讀過程中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重視引導學生創造性地解讀文本,重視學生作為閱讀主體的主動創造地位,重視還學生自我感悟的機會,探究發現的過程。鼓勵學生在讀懂全文的前提下敢于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使個性得到彰顯。
例如:在學習《夸父逐日》一文時,對于夸父的做法,同學們有不同的意見。有的同學認為夸父敢于跟太陽賽跑,反映了人類征服自然的愿望,這種執著勇敢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有的同學認為,夸父跟太陽賽跑,是自不量力,是不尊重客觀事實的表現,這種做法不值得效仿。對于這兩種不同看法,我沒有急于下結論,而是先讓同學們展開辯論,然后加以引導,讓同學們明白,雖然夸父的做法有些不切實際,但是我們要學習的是他的勇敢和執著,還有為人類造福的精神。只有具有這樣的精神,我們才可以戰勝各種挫折,實現自己的理想。
四、讀寫鏈接,實現創造性閱讀
學生在閱讀中,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與文本交流,與同學、老師乃至生活的對話,會有很多心得和體會。這時,若能創造平臺,鼓勵學生用手中的筆去書寫出來,通過學生寫的讀書筆記、觀后感、隨筆等文章,以讀促寫,以寫促思,就能實現創造性閱讀目的,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其中,感受一次心靈的震撼。
五、拓展練習,自主選擇作業
作業作為閱讀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要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必須一改以往的統一式,而應改為“按需分配原則”。如果圍繞群體來設計作業,則對于一部分學生來說是高不可攀的,也就是所謂的“吃不成”;而對于另一部分學生來說則是不費吹灰之力的,也就是所謂的“吃不飽”。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個性特點設計相應的幾題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消化”能力,自由選擇力所能及的一題來做。
閱讀教學要從傳統的分析型模式中徹底解脫出來,讓閱讀真正成為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仍有一段相當艱辛的“路”要走。然而尊重個性、弘揚個性是時代的呼喚,發展個性化教育也是時代的必然選擇。語文教師必須去掉影響學生的“清規戒律”,使他們不再“帶著鐐銬跳舞”,才能讓學生真正走近文本,走近作者,走近自我,進行充分的閱讀。只有這樣,閱讀教學才能個性飛揚,語文才會更加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