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軍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談到課程的基本理念時明確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課程目標要求學生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大閱讀面。為一至六年級學生配套的《小學語文課文同步拓展閱讀》(江蘇實驗版),正是一套配合江蘇省小學語文教學,適合不同水平學生探究性學習需要的理想讀物。《小學語文課文同步拓展閱讀》的選編正體現了語文教學改革的目的與內容,它是語文教材的延伸,體現了“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的教學理念,對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擴大視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無疑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在教學實踐中,現狀如何呢?
在新課程的實施中,學習語文首先是在課內學好語文教材,這是毋庸置疑的,正因如此,廣大語文教師對語文教材的研究引起了足夠的重視,而對與教材配套使用的《小學語文課文同步拓展閱讀》卻忽視了,相當多的語文老師在教學中或隨意處理《小學語文課文同步拓展閱讀》,任由學生聽之任之,隨便讀讀就行,或荒廢《小學語文課文同步拓展閱讀》,無指導,無落實,成了一種擺設。歸根結底,就以為《小學語文課文同步拓展閱讀》是一本“課外讀物”,讓學生隨便翻翻,提高語文素養也是好的。這種觀點還沒有從傳統的語文教學思維中解脫出來,結果可想而知,閱讀的收效甚微,這給語文教學帶來了不可低估的損失。
如何更好地使用《小學語文課文同步拓展閱讀》,使它與語文教材有機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發揮它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值得大家探討。
一、閱讀《小學語文課文同步拓展閱讀》的作用
1.利于學生新知識系統的建構
維果茨基在談論到教育與發展的關系時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概念:最近發展區,在實際發展水平與潛在的發展水平之間。《小學語文課文同步拓展閱讀》起著很好的過渡作用。學生可以在原有發展水平的基礎上,借助《小學語文課文同步拓展閱讀》更好地理解課文,達到潛在的發展水平,建構自己新的知識系統。
2.利于自學能力的培養
《小學語文課文同步拓展閱讀》收集了與教材密切相關的背景材料、作者軼事、名篇佳段、科學常識等內容,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學習需要有選擇地閱讀,從而激發對課文內容知識的學習興趣,開闊閱讀視野,培養自主探究學習能力。
二、閱讀《小學語文課文同步拓展閱讀》的原則
1.計劃性原則
這里所說的計劃,應包括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教師就閱讀內容要對學生作好時間安排、閱讀方法及交流反饋的指導和督促,可幫助學生制訂閱讀計劃,等等。如教師可以拿出時間講如何作批注、摘錄、列提綱等方法,講瀏覽、粗讀、精讀、賞讀的運用,使學生在閱讀中能根據不同的閱讀材料、目的靈活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如對長的記敘文,會用跳讀法;短的記敘文,會用精讀法,圈點批注法;散文、詩歌會用朗讀法;議論文會用復述法;知識性強的文章能用精讀法,等等。
學生計劃則包含閱讀《小學語文課文同步拓展閱讀》的時間安排及對內容的篩選歸類,重點閱讀等。
2.自主性原則
《小學語文課文同步拓展閱讀》設置的目的,是“擴大視野”、“豐富底蘊”,從而培養“獨立思考的精神”。因此,要允許學生有自己的愛好和興趣,允許學生有自己的閱讀方式和閱讀習慣,允許學生對讀物有自己獨立的見解與看法。讓學生做閱讀的主人。通過自主、獨立的學習和實踐,學生能提升語文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
3.反饋性原則
要使《小學語文課文同步拓展閱讀》的閱讀的開展真正收到實效,教師還要加以檢查落實。教師可組織形式多樣的交流活動,如舉行讀書報告會、演講、詩歌朗誦、習作欣賞、辯論、課本劇排演等。各種活動的開展,不但可以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是對閱讀效果的檢查。如填寫《讀書報告》主要填寫前段時間讀過的書目并要求選擇其中的一篇歸納主要內容,摘抄精彩片段,寫出讀后感,等等。
三、閱讀《小學語文課文同步拓展閱讀》的策略
1.對比閱讀
比是最容易啟發思考,幫助領悟的。只要比得恰當,則越比理解得越清楚,印象越深刻。《林沖棒打洪教頭》中有忠直淳樸的林沖,有自以為是的洪教頭。教師在完成教材作品內部的這種形象比較分析之后,可以及時將閱讀比較的觸角伸到《小學語文課文同步拓展閱讀》中。如要求讀《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尋找魯智深的性格特點,看出行俠仗義的魯智深;讀《武松打虎》,看出武藝高強的武松,這種跨教材的人物性格比較,可以擴大學生的文學視野,積累寫作材料。
2.同類閱讀
葉圣陶先生指出:“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小學語文課文同步拓展閱讀》為我們選編了大量的在形式上、內容上和所學課文相近或相似的文章。教師要通過語文教材的精講,教給學生閱讀的技巧和方法,然后讓學生運用從精讀教材方面獲得的知識與經驗獨立閱讀《小學語文課文同步拓展閱讀》,讓教材成為課外閱讀的向導。如學了《艾滋病小斗士》之后,可讓學生閱讀《天堂里沒有艾滋病》、《生命的藥方》、《與病魔抗爭的小女孩》、《生命的色彩》,讓學生結合課文的理解,體會到更多的人如17號病童、德諾、利碧嘉也像恩科西那樣,在病魔纏身的情況下坦然地面對生活,敢于拼搏,同樣是頑強抗爭的小斗士。這樣,訓練了學生的“舉一反三”的閱讀能力,使剛學的知識得到了鞏固。
3.背景閱讀
教師可把《小學語文課文同步拓展閱讀》中的文章當作理解教材內容的背景資料來閱讀。根據課文內容可找到相關的時代背景、作者生平、人物故事等資料。再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做好評點、札記,為隨后進行的課文的研究和探討打好基礎。例如教學阿炳的《二泉映月》,《小學語文課文同步拓展閱讀》對阿炳所生活的時代和阿炳的個人遭遇進行了詳細介紹,讀后,學生充分了解了阿炳一生的遭遇,痛苦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深入理解《二泉映月》提供了相當的支撐材料,填充了認識和生活閱歷,文中所描述的人、物、情在他們的大腦中鮮活起來,深化了對課文的認識,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4.拓延主旨
作者的某一著作一般有個基本主旨。教材和《小學語文課文同步拓展閱讀》同時選了里面的幾篇文章,也就是與這主旨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系,教師指導閱讀時需要引起注意:立足教材,適當拓延主旨,可以提升課堂的文學品位,加大課堂容量,拓展課堂的深度。例如《海倫·凱勒》中,海倫·凱勒一生的事跡可以說不勝枚舉,要在一篇文章里全部介紹出來,顯然是不可能的,課文只截取了海倫·凱勒幼年生病,在沙利文幫助下學習盲文、在薩勒幫助下練習說話,最終獲得成功的幾個片段,集中體現了海倫·凱勒的頑強意志和甘作奉獻的可貴精神。這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閱讀海倫的名著《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拓延主旨,像海倫一樣,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在順境里珍惜大好時光,面對逆境勇往直前。
5.探究成因
學習《司馬遷發憤寫史記》一文后,不少學生不明白司馬遷為什么會遭受酷刑,又為什么會出獄發憤寫史記,可以讓學生從《司馬遷寫〈史記〉》、《發憤著書》中找到答案。通過閱讀,學生認識到司馬遷正是經過忍辱負重之后,決定不虛度殘年,要用生命、用熱血、用眼淚,來寫歷史。這就叫“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這樣,不但擴展了對人物的理解,而且提升了學生的人生觀。這就是在教材里樹立形象,再在《小學語文課文同步拓展閱讀》里探究這個形象的成因,從人物的“心路歷程”上增加對形象認識的厚度,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他們的思辨能力。
6.充實形象
愛因斯坦是一位世界著名的偉大的科學家。學生在《愛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里看的是他“虛心求教、改正缺點”的可貴品質。但是,這是否是愛因斯坦的全部呢?這樣一位杰出的科學家,一定還有他人格魅力的另一面。這就把話題自然延伸到《小學語文課文同步拓展閱讀》里去了。通過閱讀,我們看到這位科學巨匠時常用自己作為鏡子來審視和映照自己,更是一個勤于思考、執著事業的人,通過跨教材閱讀,豐富了人物形象。
7.建構體系
在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途中,發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教材中的《七律·長征》、《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小學語文課文同步拓展閱讀》中的《巧渡金沙江》《翻越大雪山》《周恩來過草地》《走出茫茫草地》等,與教材的篇目構成“互見”的關系,可充分利用這種“互見”的功能,擴大學生知識面,讀后,以長征為主題,制作表格,列出人物、事跡、觀點、寫作方面的主要特征等要素,建構知識體系。
《小學語文課文同步拓展閱讀》作為擺在教師和學生面前的教學資源,它要求教師有強烈的資源意識,意識到它的存在價值,充分發揮它的作用,與教材整合必然產生良好的效力。只要大力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獨立思考,通過比較、分析、歸納、借鑒,就定能吸取對自己有意義的東西,開闊視野,提高語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