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鋒
如何開展有效學習已成為當前語文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教師普遍關心的問題。通過課堂實踐,我感覺較難把握和操作的就是“展示評價”這個環節。從課堂效果和學生發展來看,“展示評價”這一環節既可以檢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情況,又可以檢查各小組的合作互助情況,同時也給學生的素質發展提供了一個鍛煉展示的平臺,它應當是課堂中最精彩最關鍵的一環。但如果操作不好就會耗時、費力,不僅不能在課堂上完成學習任務,反而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因此,我就開展“展示評價”的有效策略談一些看法。
一
“展示評價”活動包含兩個內容:一是展示,二是評價。先說“展示”環節,我提出的一般要求是小組選派代表展示學習成果,這只是一個適應于各個學科不同課堂的總體要求,相對于某一學科或某一課堂來說,就存在著一些操作上很模糊的問題,例如:怎么展示?是讀、寫還是口答?展示什么?是直說答案還是簡述過程?誰來展示?“選派代表”是成績好的同學還是口語好的同學?與其他組有沒有可比性?而且如果在課堂上按照這一個要求來做,各小組為了較高的評價得分,就會把小組的發言人局限于一兩個學習好、語言表達流暢的同學,這樣也就失去了課程改革“合作學習,全面進步”的意義。再者,如果各組展示的是同一個學習成果,課堂時間也不允許,評價起來也很費時。所以,為了調動每一個學生在“展示”時參與的積極性,為了使每一個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老師就要從課型、問題的難易和題型、學生的知識水平等方面去考慮采用適宜的展示方法。拿語文課來說,展示時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聽寫展示。這個方法適用于檢查學生對生字詞、詩詞文言文中的重點句子或詞語解釋、現代文中的精彩段落或用的巧妙詞語的掌握情況。例如,在學生解決生字詞并進行讀記后,提出要求:合上課本和資料書,聽寫老師朗讀的10個詞語;在詩詞和文言文學習結束后,提出要求:認真聽老師提出的問題,根據問題默寫出相應的句子。聽寫時可讓學生將相應的內容展示在黑板、練習本或學案上,為下面的互評或自評做好準備。
(二)朗讀展示。語文課不能缺少朗讀,在檢查學生的語文能力時更應該把朗讀情況納入小組和個人的展示評價中。對于現代作品中的名篇或經典段落,詩歌、文言文等,應在指導朗讀、學生練讀后讓各小組的代表進行朗讀展示,并且要根據課型和練讀要求提出展示時的要求。如對詩歌提出有感情地朗讀,對文言文提出準確、熟練地朗讀,對重點篇目還可以提出背誦的要求。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認真準備,而且每一組都有展示的時間,老師就要設定具體的展示要求。對篇幅較短的古詩詞可以朗讀全文,如《古詩兩首》一課可以這樣設定:請各組的3號依次朗讀《古詩兩首》;對篇幅較長的課文就要有選擇地朗讀或分段朗讀,如《長江之歌》一課這樣要求:請第1、2組的5號朗讀第一節,3、4組的5號朗讀第二節……
(三)板演展示。如果展示內容文字量少,又想在評價時進行比較分析,如默寫詞語或詩句時,以小標題形式擬寫故事情節或梳理某一問題的過程時就可以采用這種方法。在《鳥的天堂》一課的學案中,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作者幾次路過鳥的天堂?什么時間,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在《回憶魯迅先生》一課的學案中有這樣一個問題:請你用小標題的形式概括出本課的三個情節。在學生對問題進行自學和交流之后就可以提出要求:請各組的X號的黑板上寫出答案。這一類問題的答案少,不僅節省課堂時間,而且在評價時更利于比較各組書寫的規范程度,答案的準確、簡潔情況,同時直觀的演示也提醒學生養成認真書寫的習慣。
(四)口答展示。在語文課中,理解課文是學習中的重點和難點。為了引導學生去深入分析、理解課文,學案中常常設計的題型是問答題,這些問題不僅設計有二到四題或更多,答案的文字量也偏多,而且難易程度也不同,有的可以借助原文作答,而大多數問題則需要學生來整理概括答案。所以這一類閱讀理解題用口答就可以了。在展示中,讓每個小組都來展示一遍答案是不現實的,不僅時間不允許,學生也會聽得厭煩,因此在口答展示時,應視問題而定具體的操作方法。例如有三個問題時,可以進行以下分工:請1、2組的x號回答第1題,3、4組的X號回答第2題,5、6組的X號回答第3題。如果三個問題有難易差別,為體現公平合理的原則,可以讓組長抽簽決定回答的題號,或采用搶答的方式來讓各小組積極競爭回答的機會。需要注意的是無論哪種方式,都必須在“合作釋疑”環節完成之后再進行。
二
學生在展示了學習成果之后,無論是小組還是個人都迫切需要一個公平的評價來促進下一步的學習,因此,要及時、準確地對展示結果進行評價并反饋給學生。課堂時間的限制要求老師要靈活把握、統籌處理評價并反饋給學生。在課堂上我嘗試采用的評價方式有以下幾種。
(一)老師評價。在學生朗讀展示或口答展示時,由老師來進行評價比較合適。展示之前老師要給學生提出朗讀或口答的要求,講明評價的方法,展示之后要進行點評,特別要指明優點,分析不足,然后用分數評價。這樣既能讓學生增強信心,又能讓學生明確以后在朗讀或口答時的努力方向。在評價口答展示時,語文老師不僅要從問題的準確程度方面評價,而且要結合口語表達的完整、流利、簡潔程度和課堂表現的積極性來評價,以促進學生口語能力的提高,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問題的探討。
(二)小組互評。在課堂上進行聽寫詞語或默寫詩句、解釋詞語、翻譯句子后,要想全面了解學生對這些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可以讓鄰近的兩個小組的同號同學之間進行互評,然后把組長計算的平均分作為小組得分。評價之前,老師要將每個詞語或句子的分數分配好。
(三)小組代表評價。如果評價的內容相同,而且各小組都有展示的答案,如各小組的板演或學案作業,可以讓各組選派一個評價代表來檢查指定小組的答案或其中一個學生的問題答案。評價代表按照教師的要求或直接評價或聽老師分析之后再評價,但評價得分都作為小組得分。這樣做既可以節省課堂時間,又可以檢查了解到小組內對問題的合作交流情況。
(四)個人自評。為檢查學生課堂學習的效果,在第四環節“鞏固深化”中一般安排測試題,而且要求學生獨立完成。評價測試題時,除可以根據問題采用前三種評價方法外,我覺得用個人自評的方法比較合適,即使選取一個小組代表來評價,其他學生也需要對測試題進行自評,為了檢查學生在某一個小組代表來評價,其他學生也需要對測試題進行自評。為了檢查學生在某一能力上的運用或提高程度,也可以讓學生獨立完成后自我評價,如在學習《看戲》一課時,有一個問題:借鑒前一課編寫提綱的方法,整理本課思路,為本課編寫一個提綱。這個問題完成起來不僅文字量較多,還要有清晰簡明的圖示,采取其他方法評價就不太適用了。為了減少在自評時的主觀影響,在學生獨立完成后,我還把評價標準和分數分配一一進行具體說明,讓自評變得操作簡單、客觀合理。
在評價的方式上除了把發言機會均等分配給各小組外,有時為刺激各小組之間能夠競爭學習,也設置加分評價,如在有的小組解答不出問題的情況下,讓其他組幫助解決,對爭取到幫助機會而且問題解決得較好的小組給予加分獎勵。在評價的內容上,除了對朗讀水平、板演和口答的答案進行評價外,我還把學案、課后習題、作業的完成和書寫、態度作為評價內容,這樣對學生的了解和考查就可以做到全面而又細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