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愛紅 戴衛平
摘 要:認知語言學與生成語言學都以發展語言學的普遍理論為根本指向。兩種理論所賴以發展起來的哲學理論基礎雖然不同,但是都重視語言研究中觀察、描寫和解釋的充分性,強調語言理論不僅能適用于對某一種語言的描寫,更要適用于描寫所有的語言。兩種理論和方法應該說對解釋語言、探索語言的本質都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生成語言學方法長于現象描寫,認知語言學方法長于理論解釋。
關鍵詞:認知科學認知語言學生成語言學互補性一致性
認知語言學是認知科學的一部分。而認知科學是一門由心理學、語言學、計算機科學、哲學和生理學等多學科組成的交叉學科。這些學科有一個共同的興趣:對人的大腦的本質的研究。認知語言學是在繼承以往諸多語言理論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它盡管聲稱與喬姆斯基理論背道而馳,但也吸收了喬姆斯基語言學派的一些觀點。正如Taylor(王寅,2007:28)所說,生成語法學派不是一無是處,也不是要拋棄其所有觀點。兩派也存在一些共同之處:
1.都用認知的方法,從心智內部來分析語言(喬姆斯基首先提倡語言研究中的認知轉向);都認為語言是思維的窗口,心智的鏡子。
2.都認為思維是無意識的。
3.都側重對語言作出解釋。
4.都認為意義具有內在性、不確定性。
一、第一代認知科學與第二代認知科學
認知科學是連接哲學、心理學、人類學、語言學、腦神經學與計算機科學的新學科。它試圖建立人腦是如何工作的理論。大部分認知科學的指導原則是把人腦視為像計算機一樣處理符號,也就是作信息處理的系統。認知科學是一門高度推論性的學科,它從觀察人們執行智能任務的行為開始,到作為行為基礎的抽象心理機制理論化或模型化結束。
認知科學的興起與認知心理學有著密切的聯系,認知心理學對人的認知機制,特別是對人的言語機制的探索是實驗性質的。從假設到實驗設計,從收集數據到數據分析,用數據分析的結果來否定原有的假設,以此驗證某種認知過程的某種特征。認知科學的方法則不同。人們用計算機對人的認知機制進行模擬,使模擬的結果符合認知心理學研究的結果。
認知科學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建立在英美哲學基礎上的認知科學,另一種是獨立于任何事先就決定研究結果的哲學假設的認知科學。
第一代認知科學旨在適應主張形式主義的英美哲學;受此影響的人工智能理論、心理學上的信息加工論等都把大腦看作是對無意義的形式符號進行運算的工具。這一傳統的特點是精確;但缺點是它以先驗哲學為基礎,任何與該哲學假設不一致的結果都被認為是沒有意義的。
第二代認知科學指的是不受任何哲學假設限制的研究大腦的經驗科學。第二代認知科學家們有三個主要結論:1.大腦是被體現的;2.大部分思維是無意識的;3.大部分抽象概念是隱喻性的。(束定芳,2004:8~9)
如果說喬姆斯基革命是“第一次認知革命”,那么認知語言學就是“第二次認知革命”,并且是“革命的革命”,即用此認知來革彼認知的命。
認知語言學發端于喬姆斯基旗下的生成語義學,但卻走向了它的反面,可以說實現了從生成到認知的范式轉變。如果說生成語義學是對語言機制的縱深挖掘,那么認知語言學則基本上是在語言使用這一平面向度上的擴展,從詞素到語篇,從心理到語境,從功能到起源,幾乎無所不包。
二、認知語言學和生成語言學:一致性
對認知語言學和生成語言學這兩種理論和方法進行仔細觀察,會發現其間存在著相當多的一致性。
認知語言學與生成語言學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它們都是在反對物理主義——行為主義的語言觀中發展起來的,主張研究人的思維過程和認知策略,并通過語言研究達到該目的。它們都認為,如果沒有一個有組織、并能調節主體與客體之間認知關系作用的心理表征,就沒有知識。認知語言學和生成語言學都對那些由知識組成的心理結構感興趣。生成語言學對語言知識感興趣,而認知語言學是通過語言對知識感興趣。
這兩種理論具有目標的一致性。兩種理論所賴以發展起來的哲學理論基礎雖然不同,但是都重視語言研究中觀察、描寫和解釋的充分性,強調語言理論不僅能適用于對某一種語言的描寫,更要適用于描寫所有的語言,例如生成語言學在建立普遍語法中的努力和認知語言學對人類認知過程的概念化過程的探索,尤其是語法化理論在建立自己的假設時常涉及多種語言類型等等,這些事實表明,兩種理論都旨在探索人類語言的本質。
甚至在兩者的理論宣言中,連他們宣稱的學科理論基礎都表現出諸多一致性:生成語言學認為,他們的語言學研究和心理學、哲學、計算機科學都是認知科學的分支學科。而認知語言學與心理學、哲學、計算機科學和認知科學的關系則是人所共知。不同的僅僅是生成語言學在這些科學理論和方法的影響下通過研究語言探索人類心智的生物屬性,認知語言學則是在同樣的科學理論的影響下通過語言探索人類心智的經驗屬性。
兩種理論在方法論方面有高度的一致性。生成語言學的研究方法是演繹法,即事先建立一個假設,再通過事實來驗證其正確性。喬姆斯基認為,作為一門科學,語言學不應該僅僅以描寫和分類作為自己的最終目的,而應該提出種種假設,對人類知識結構中特有的語言能力做出解釋。認知語言學也常常采用假說法,只是認知語言學所依據的邏輯推理方式是溯因推理。
兩者的不同之處在于,演繹法把法則用于觀察案例,以推定結果,前提中沒有給定的情況不去推論,因此如果前提是真結論就是真。而溯因法則重于用假設推定事實發生的原因,推定是否合情合理。
但無論是生成語言學使用的演繹法還是認知語言學的溯因法,表現在具體研究中,都是用假說法觀察語言,只是由于理論基礎不同,生成語言學基于唯理主義哲學,認為語言能力是先天的,因此其假設就是規則;認知語言學基于體驗哲學,認為語言能力與經驗密不可分,因此其假設就是原則。
如果生成語言學的價值在于抽象的邏輯體系,代表人類知識的縱深掘進,那么認知語言學則著眼于動態的交互與整合,屬于學科的縱向輔開。
如果說生成語義學超越了現象的羈絆,搭起了經驗與先驗之間的橋梁,那么認知語言學則縱深于活生生的現實與感覺。(趙彥春,2007:28)
如果說喬姆斯基的學說是“線性”語言學,那么認知語言學則是“非線性”語言學。即兩個學派關注的問題常常是互補的。形式語言學注重語言符號的線性特性。例如,他們經常用[±N]或者[±V]作為一對區別特征來描寫一些句法現象。而在認知語言學看來,動詞和名詞的典型數量特征都是“離散性”的,它們都可以用數量詞稱數。它們的稱數系統是平行的,從構詞上可以看出兩個稱數系統之間的內在聯系:
名詞:one,tow,three
動詞:once,twice,thrice
這種分析無疑深化了人們對語言的認識。
三、認知語法、生成語法:內在語法
理論語言學的科學屬性同喬姆斯基的心智主義語言觀密切相關,即認為語言是一種心智現象,語言學的首要任務是描寫發話人關于語言的心理知識。對主流生成語法有尖銳批評的Jackendoff曾多次強調心智主義是喬姆斯基對語言學最重要的貢獻,是現代語言學一大支柱之一。關于這一點,與生成語法在很多方面相對立的其他理論模式,包括認知語言學中的認知語法和構式語法,并沒有提出質疑。如構式語法的代表人物Goldberg在2003年的一篇頗有影響的理論綜述中明確指出構式語法與主流生成語法均贊同把語言看作是一個認知/心智系統,認知語法亦將描寫對象定位語言系統的心理表征,即“內在語法”。這一共識意味著認知語法與主流生成語法具有基本相同的研究范式:很難設想心智語法系統能有什么別的研究模式(張韌,2010:4)。心智主義立場幾乎成了當代理論語言學的入門常識。
四、認知語言學、生成語言學:語義內在論
索緒爾以語言內部結構為出發點論述其意義觀。他的結構主義原理認為:語言是一個由語言成分相互依賴的關系所組成的結構體系。這個原理對語義的描寫就表現為語義的關系論,強調符號的內指性,認為意義可以依靠語言系統內部的相互關系得到實現,而無須像指稱論那樣,語言的意義要到系統外部去找所指對象。詞義是由詞在潛在的橫組合關系和縱聚合關系中的值共同確定的。
喬姆斯基認為在意義問題上存在內在論與外在論之爭:指稱論和真值論的語義觀屬于外在論,無法解釋語義;語言被視為人腦的一種屬性,意義存在于心智中,因而喬姆斯基持內在論語義觀,這是在語言天賦觀和內在觀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他認為語言是先天的、普遍的,一種心智自治能力,獨立于任何與外界相連的東西,與身體經驗無關,并認為語言一定具有一個使其成為語言這種東西的本質,內存于語言之中,這個本質就是“普遍語法”。語言在本質上是純形式的,可通過內省法進行準確研究。
認知語言學家對意義的研究也是沿著內在論方向進行的,與喬姆斯基一樣都認為語言和認知存在于人的頭腦里,語義必須按照心理現象來描寫。認知語義學家的一個重要口號是“Meanings are in the head.”,這一觀點就明確表明他們對語義的基本態度也是基于內在論的,與喬姆斯基的內在論有某些共識。
在詞語意義具有不確定性這一點上,認知語言學與喬姆斯基理論也有共同看法。喬姆斯基將詞語的意義視為一個變量,具有不確定性,詞所能表達出的意義取決于人們對其特別的興趣和關注點。
喬姆斯基排除一切外界干擾因素,研究心智如何作用于語言,認知語言學接受了后半句而否定了前半句,強調以外界現實、體驗感知為基礎來研究心智如何作用于語言,充分肯定現實對意義產生、語言形成所具有的基礎作用,兩者間具有雙向互動關系。語義不僅是一種心理現象,存在于人的頭腦中,而且更主要地是一種基于身體經驗的心理現象,源于人與客觀世界互動的認知。對于經驗的實踐作用,是體驗內在論與結構內在論和心智內在論的根本區別之所在。
認知語言學派既吸收了內在論的觀點,也兼有外在論中考慮外部世界因素的觀點,從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基于體驗的內在論意義觀,這也與認知語言學的體驗哲學基礎和體驗性心智觀的心理學基礎相一致。
五、形式與語義——相互依賴,相互作用
認知語言學與生成語言學都以發展語言學的普遍理論為根本指向,但它們一個強調語義,一個堅持形式,兩者相持不下,似乎不可協調。其實,形式和語義的關系并非水火不容,它們既對立又統一,是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只是研究者要明確各自理論的作用范圍和互動程度。
認知語言學否認先驗,惟經驗獨尊,惟語義獨尊。
喬姆斯基則堅守本質論,作出了先驗的設定,特別強調體現人類語言內在性和生成性的句法機制。
喬姆斯基突出先驗性以及根源于此的句法自主性,但并不否認經驗的作用。他關于語言設計的三大要素中,其一便是經驗。而且,他也并不排除語言使用中的主觀因素和環境因素,只是他盡量剔除在他看來不相關的或不構成必要條件的東西。(趙彥春,2009:36)
六、結語
總的說來,兩種理論和方法應該說對解釋語言、探索語言的本質都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生成語言學方法長于現象描寫,認知語言學方法長于理論解釋。”(劉辰誕,2008:33)
正是由于喬姆斯基理論與認知語言學理論之間存在種種聯系,在語義上又都持內在論的觀點,因此學術界對喬姆斯基語言理論的歸屬上存在很大分歧。認知語言學和喬姆斯基學派在哲學基礎、心理學基礎、自足性、客觀性、生成/概括的優先性、普遍性、形式/功能等很多基本假設上是根本對立的。
喬姆斯基的生成語言學是一種注重形式的認知主義,它深受數學和邏輯原理的形式化研究的影響。認知語言學是一種注重概念的認知主義,它強調作為語言核心的意義是一種心理現象(因此必須按心理現象來描寫)。
認知語言學與生成語言學都主張研究人的心智,研究人的思維過程和認知策略,都認為可通過研究語言來了解人類的心智,但對于心智的來源、表征的方法、研究的內容、得出的結論等方面存在一系列根本的分歧,其原因就在于兩者的哲學基礎、心理學基礎存在著根本的差異。
喬姆斯基和認知語言學的代表人物Langacker都聲稱自己的學說是關于人類認知的,但是兩者的基本語言哲學觀又是處處針鋒相對的。兩種學說雖然都與認知有關,但是重點很不相同:喬姆斯基是通過語言來探討人類的認知,而Langacker則是通過認知來探討人類的語言。Langacker從來不需要對他的理論框架作主要修改或改變。喬姆斯基對生成語法有過多次重新定義。
Taylor(藍純,2001:17)對認知語言學與生成語言學的分歧做了簡明的概括:“生成語法學家視語言知識為大腦的一個自足的組成部分,獨立于其它知識和其它認知能力以外;認知語言學家則在語言的結構和功能及非語言的機能和知識之間建立起密切的、融合的關系”。
參考文獻:
[1]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1: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2]藍純.認知語言學:背景與現狀[J].外語研究,2001,(3).
[3]劉辰誕.殊途同歸,相得益彰[J].中國外語,2008,(5).
[4]束定芳.語言的認知研究——認知語言學論文精選[C].上海:上
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5]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6]張韌.科學論證:中國認知語言學研究走向國際的首要前提[J].
外國語,2010,(3).
[7]趙彥春.先驗與本質的缺失[J].外語學刊,2007,(6).
[8]趙彥春.認知語言學的理論取向與實質[J].外國語文,2009,
(5)
(呂愛紅 戴衛平北京昌平 中國石油大學外語學院1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