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現代漢語語料庫中“一直”“一向”的實際使用情況,提出這一對近義時間副詞在語義上的最大區別在于時間轄域不同的觀點。
關鍵詞:一直一向對比時間轄域
“一直”與“一向”是一對近義詞,語義有交叉現象。以往的辭書并沒有對兩者進行詳盡的分析。鄧小寧在《“一直”與“一向”的多角度分析》(2002)一文中,從語義特征、句法結構兩個大的方面詳盡地分析了兩者的異同。筆者通過分析實際語料中兩者的使用情況,又得到了一些新的認識,現提出以求證于大方之家,希望有益于現代漢語基礎語法和對外漢語教學語法的深化和細化。
根據鄧小寧的研究,“一向”所在的句子只具有靜態義,“一直”所在的句子兼具動態義和靜態義。“一向”所修飾詞語表示的性質狀態只能是長時的,往往延續到說話時或說話前某一點;“一直”所修飾的動詞、形容詞表示的行為或狀態可以是長時的,也可以是短時的。同時,“一向”具有的習性義和規律性是“一直”所沒有的。如:星期天我家一向很晚才吃晚飯。“一向”只用于過去時;“一直”說明動作狀態持續的時間,適用于所有時態。對于“一直”與“一向”作為時間副詞的分析,鄧小寧沒有很好地抓住兩者的主要區別。
“一直”與“一向”這兩個時間副詞都表示行為或狀態在較長時間里的持續。通過分析,我們認為,這兩個詞語在語義上的區別在于兩者的時間轄域不同。“一直”的時間轄域可以有一個明確的起點,而“一向”的時間轄域則不能有明確起點;“一直”對時間的管轄可以延續到說話后的時間,可以沒有終點。而“一向”只管轄到說話時,可以說有終點。它們在時間軸上可以這樣看待:“一向”所管轄的時間起點是開放式的、不定的,其時間終點是到說話時或說話前的某一時刻。“一直”所修飾的行為或狀態時間起點可以是開放的,也可以是確定的,終點可以是說話時或說話前的某一時刻,也可以是延續下去到說話后的時間里。如圖:
圖中A表示過去的時間,A1是確定的時間,A2、A3是開放的時間,B表示說話前的某一時刻,這個時刻是在C之前的任意時間,C是說話時,D是指說話后的時間。橫的實線表示詞語的轄域,虛線表示不是它的轄域。符號“→”表示該方向是開放的。從圖例中我們可以看出,“一直”與“一向”有互換的基礎,那就是圖2與圖3中從A到C的范圍。
如果句子中行為狀態所說的時間沒有一個確定的起點,而管轄范圍又是到說話時(C)或說話前的某一時刻(B),那么這兩個詞就能互換。如:
(1)香港的實業人士,一向關心中國的經濟建設。(一直√)①
(2)中國一向主張,國家不分大小,應該一視同仁,平等相待。(一直√)
(3)典雅與高貴的珍珠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歐美,一直被皇家王室所珍愛。(一向√)
(4)《大學》一直被視作儒家的重要典籍。(一向√)
例(1)~(4)中,“關心”“主張”“珍愛”“視作”等行為都沒有一個確切的時間起點,我們找不到它的源頭,它們所談及的時間只到說話時,對說話后的情況就沒有提及了。在這里,“一直”和“一向”能夠互換并且不會發生意義變化。
分析圖1和圖3可以看出,“一直”可以用來修飾有一個明確時間起點的行為或狀態,而“一向”不能與這種有起點的時間概念組合。所以,不管這個行為或狀態在多長的時間里始終不變,只要它有一個起點,就不能用“一向”來修飾。如:
(5)白凈、堅硬、清純、半透明、亮麗的瓷器數百年來一直被視為稀世珍寶。(一向×)
(6)在過去的15年,中國的經濟一直穩步發展。(一向×)
(7)新中國成立以后,他一直從事馬列主義著作的編譯和理論研究工作。(一向×)
(8)這期間,他一直憑借自己的實力擔任領舞。(一向×)
例(5)~(8)中,“一直”都不能替換成“一向”,就是因為句中的“一直”管轄范圍是從一個確切的過去時間點到說話時間,如圖1中從A1到C1。例(3)和例(5)中“一直”表達的意思差不多,但例(3)的“一直”可以用“一向”替換,而例(5)不能,盡管它也是“長時”(數百年)的。究其原因,“一向”的時間轄域不能有起點。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鄧文中說時段詞不能與“一向”共現,因為它們都限定了時間范圍,而這只有“一直”才能修飾。以上句子去掉“數百年來”等時間成分,就都能用“一向”來替換。
分析圖2和圖3,我們可以發現“一直”還能在時間上管轄到說話后的時刻,而“一向”則不再涉及。所以下面例句中的“一直”不能替換成“一向”:
(9)貝克漢姆希望一直擔任英格蘭隊長。(一向×)
(10)布什表示美軍將一直部署在伊拉克直到完成使命。(一向×)
(11)我只愿一直跟你生活在一起,曾家的兒子我誰也不嫁。(一向×)
例(9)中“一直擔任英格蘭隊長”包括說話后的時間,所以不能用“一向”,例(10)、(11)同理。鄧文提到“一向”不能用于將來時,實際上就是這個原因。也許有人會問,例(2)“中國一向主張,國家不分大小,應該一視同仁,平等相待”,你能說中國以后就不這樣主張了嗎?實際上,我們的說法與之并不相沖突,中國以后可能這樣主張,也可能不這樣主張,但這已不是“一向”的管轄范圍了。如果句子換成“中國會一直主張,國家不分大小,應該一視同仁,平等相待”,意思就很明了,這個行為將延續下去。
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在“一向+描寫性謂詞+的+名詞”結構的使用中找到例證。“一向”修飾的成分,往往與后面的情況相對,即情況或狀態發生轉折,這種表達十分常見。如:
(12)對此,一向樂觀灑脫的法國人似乎在焦慮中顯現出了某種悲觀的情緒。
(13)一向和藹可親的長庚,今天不知怎的發起了脾氣。
(14)我看你一向蠻刻板的,想不到你竟這么能幽默。
(15)一向自尊心極強的她,居然忍受了王喜的好幾個白眼。
(16)一向落后的磚寨營一躍成為先進村。
(17)一向以做股票為主的深圳證券交易所也推出了國債現貨交易。
(18)一向很少登載體育消息的歐洲版《華爾街日報》,從今年開始在每周一增辟體育新聞版。
例(12)~(18)中,“一向”修飾的部分正好與后面的成分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在語境中形成反差。這些例句中的“一向”都不能用“一直”來替換。
此外,在楊煜舒、任海波《“一貫”與“一向”的對比分析》(2007)一文中,也提出“在詞義上,‘一向只指時間,表示時間從過去到現在的持續。”
綜合上述分析,我們從時間轄域概念的角度能較清楚地區分“一直”和“一向”之間的不同,比較合理地解釋了這一對時間副詞在表時間長短/時態方面的種種問題。
注釋:
①“√”表示兩者可以互換,“×”表示兩者不可以互換。下同。
參考文獻:
[1]北京大學中文系1955、1957級語言班.現代漢語虛詞例釋[M].北
京:商務印書館,1982.
[2]鄧小寧.“一直”與“一向”的多角度分析[J].漢語學習,2002,
(6).
[3]盧福波.“不”與“沒”的差異[A].似同實異——漢語近義表達
方式的認知語用分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4]呂淑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5]楊煜舒,任海波.“一貫”與“一向”的對比分析[J].凱里學院
學報,2007,(2).
(全君君廣州 廣東省財政職業技術學校教育發展研究部510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