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潔玲 羅思明

摘 要:本文運用轉喻和隱喻理論,基于CCL語料庫,聚焦考察空間維度形容詞“深”的基本義、轉喻義和隱喻義。研究發現:第一,“深”有兩個基本義,[+內向]空間,表示從外到里的距離大;[+下向]空間,表示從上到下的距離大。第二,“深”有三種轉喻義,轉喻[+下向]的容物,語義表示下向的距離大;刻畫[+內向]的語義特征的容物,表示內向的密度大;表示[+下向]的容器化。第三,“深”有四種隱喻義,隱喻容器、方向、行為和容物。“深”的語義發展路徑是從基本義到轉喻義,再形成隱喻義。
關鍵詞:空間維度形容詞深基本義轉喻義隱喻義
一、引言
空間維度形容詞,空間形容詞是表達空間的量度形容詞,在語義上具有[+量]和[+空間]語義共性特征,有一維、二維、三維,如“高”“低”“矮”“深”“淺”“長”“短”“遠”“厚”“薄”“粗”“細”等。對空間維度形容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英漢對比方面,而缺乏對單個維度形容詞的系統性研究。本文主要研究“深”,因為“深”和其它空間形容詞相比,有兩個基本義。人們對外部世界的認知是以空間概念為基礎的,而漢語中很多非空間概念都是由空間概念隱喻而來的。而空間形容詞的內部不同語義之間都存在著由空間概念到非空間概念的隱喻現象。因此,空間形容詞研究不僅有助于我們了解和認識“深”的語義問題,而且對漢語整體隱喻現象的研究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二、相關研究
文獻顯示,目前關于“深”的研究成果大抵可以分為兩類:一是語言系統內的研究,如任永軍、藤向農(2001);二是語言系統外的研究,如藍純(2005)、張琦(2005)。任永軍與藤向農(2001)根據認知詞義分析理論和隱喻理論,對空間維度形容詞“深”“淺”的實指義和隱喻義進行分析。任永軍、藤向農(2001:25~26)還指出“深”和“淺”的三種隱喻義:一是表示時間,如“深夜”“夜深人靜”;二是表示顏色,如“深色”“淺色”;三是表示其它抽象觀念,如與[+非易視」語義特征有關的“內容”、與[+非實體]語義特征有關的“印象、感受、感觸”、與“從上到下的距離”有關的“學問、感情、積淀”等。這些研究大多著眼語際對比或語內對比,或者是相反空間形容詞的對比,但對單個空間形容詞的深入研究較少。
三、“深”的基本義
空間形容詞的本義主要表示“事物本身的空間量”。空間形容詞有一維、二維、三維,“深”屬于三維空間形容詞,以下是不同漢語詞典對“深”語義的解釋。
“深”用來表示“深度”,如“花亭湖很深”“洞穴很深”。可見“深”的語義是“從上到下或從外到里的距離大”(《現代漢語詞典》,2002)。“花亭湖很深”中的“深”表示“從上到下的距離大”。“洞穴很深”中的“深”表示“從外到里的距離大”。基于《說文解字》和漢字形態學的研究成果,我們認為,“深”原用來測量水的深度,如“這口井水有多深?”“這湖水有多深?”但后來“深”形容的物像在發生變化。如上表中用“深”來描述洞穴、庭、院子等。我們知道,“洞穴、院子”屬于三維空間的物像,但同時也屬于容器的物像,和水有共同的屬性。由此可知,“深”可以用來刻畫三維空間的物像。在字詞典中,“深”的基本義有兩個,第一個是表示從上到下的距離大,即“下向”,屬于縱軸概念。第二個是表示從外到里的距離大,即“內向”,屬于橫軸概念。可知“深”是具有[+方向性]語義特征的形容詞。指“下向”,如“鏡泊湖很深”;指“內向”,如“洞穴很深”。以下分別對“深”的“下向”和“內向”義加以探究。
(一)下向空間
本文主要從意象圖示概念的三個要素來分析“下向”的語義。意象圖式概念是由三個要素及其相互關系組成的,這三個要素分別是:參照點、路徑、事物(藍純,1999)。“深”是具有[+方向性]語義特征的空間形容詞,“深”表示地面以下的距離大,其方向是地面的下方,具有[+下向]的語義特征。如“湖水很深”。根據意象圖式概念可知,“深”的參照點是水面,其路徑是水面以下,所指的事物是水。“深”的參照點原本是水面,但是從縱軸的基本屬性來看,還可以投射到其他參照點。
(1)a.北京永定門外頭,挖了這么一個大坑,深,那可深了去了,多少死人都拉到那兒去了。
b.什么的,他們烙的那個,拿大鍋,深鍋,廟里寺里頭烙那個跟咋烙那個。
通常情況下,“深”的參照點為水面,但從例句可知“深”修飾的還有“溝、坑、鍋、土地”等,“深”表達容器的空間量,而參照面“容器的表面”投射到容器的口沿位置。從例句可知,“深”的參照面,其投射過程是:水面>地面>表面>容器的口沿位置。從例(1)可知,雖然“深”的參照面發生改變,根據參照面的的改變得出其路徑的順序如下:水面以下-地面以下-表面以下-容器的口沿位置以下。因此,可以得出“深”的路徑可說是縱概念中的“下向”。從例(1)中我們已經得出“深”可以刻畫三維空間物像。三維空間概念,即表示容器的空間量,如例(1)中的“坑、鍋、溝”都屬于容器,本來“深”所刻畫的物像是水,盛水也需要容器,因此“深”就可以用來刻畫“鍋、溝”等物像。
因此,可以得出現代漢語“深”的“從上到下的距離大”這個語義是從原始義“水深”發展來的基本義。“深”的參照面是:水面-地面-表面-容器的口沿位置;路徑是下向的縱概念;所刻畫的物像是三維空間的容器。
(二)內向空間
以下結合例句探討橫軸概念“深”的參照點、路徑及物像。
(2)a.我國也找到過兩三百米深處的銅鐵礦。
b.不必先加熱空氣和鍋底,而是直接深入食物內部。
c.在石穴中,在密林深處,元謀猿人點燃了人類文明的火光。
下向的“深”,其參照點有四個:水面、地面、表面、容器的口沿位置。但由例(2)可知,內向的“深”,其參照面只有“事物的口沿位置”。縱向軸轉到橫向軸,因此路徑也隨著有所變化。“深”的路徑根據內向的語義特征,從縱向軸延伸到橫向軸,導致下向的路徑投射到橫向。因而“深”的路徑可說是橫概念中的“內向”。含有[+內向]語義特征的“深”和含有[+下向」語義特征的“深”相同,所刻畫的物像依然是三維空間概念,即表示容器的空間量,如山洞、洞穴、樹洞。
“深”有兩種語義,即[+下向]和[+內向]。根據這兩種語義特征,產生兩種基本義。“深”通過基本義的語義映射,形成了轉喻義和隱喻義。“深”可以刻畫三維物像容器,通過轉喻,能刻畫容物,表示容物的下向距離和內向的密度。“深”通過隱喻,擴展為16種隱喻義。
四、“深”的轉喻義
轉喻是指“發生在同一認知域中的映射,是用一個范疇去替代另一個有關范疇的認知過程”(Lakoff & Johnson,1980:36)。下文分別從縱軸概念和橫軸概念來分析“深”的轉喻義形成的路徑和類型。
從縱軸概念來看,下向的轉喻義是由下向的基本義轉喻而來的,參照面呈現為橫線,路徑也呈現為下向的箭頭,但“深”所刻畫的物象已經從容器的空間量轉向容物的空間量。Dirven&Verspoor(1998)提出一些轉喻概念,容器代替內容,如“This is an excellent dish”,此處的“dish”指菜肴。
(一)[+下向]的容物,語義是下向的距離大,表示下向轉喻的“深”。
(3)a.根深才能葉茂。
b.就是根深蒂固,牢不可拔。
例(3)中“根”,用“深”來形容,“根”不是容器,而是容物,“深”發生了轉喻,刻畫的物像從容器轉向容物,表示從地面到根底往下延伸的距離大。
(二)刻畫[+內向]語義特征的容物,表示內向的密度大。
(4)a.別亂走,這樹林太深。
b.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例(4)中,“深”刻畫“樹林”“草”等,轉指容物的三維空間量,即密度,表“茂盛”之義。
(三)表示[+下向]的容器化,下向的距離大。“深”原指容器的空間量,而經過轉喻,也指容物的空間量,但經過容器圖式化,也能指其他事物。
(5)a.林密仰面不見天,草深俯首不見地。
b.草地似乎和天空連成了一片,草深沒膝。
五、“深”的隱喻義
隱喻是施喻者對源域與目標域兩者之間關系的一種認知確認,其真正的認知內容就是兩者的相似性(王文斌,2006)。源域與目標域所代表的兩個事物無疑會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一個事物之所以能作為一個事物存在,就是因為具有其存在的理由,必然具有其有別于他者的特征或特性,具有其外在或內在的個性。若兩個事物之間不存在任何差異,彼此之間可以完全替代,那么其中一個事物必然會失去其存在的根據。(王文斌、熊學亮,2008)。空間隱喻,是從空間概念投射到非空間概念的隱喻。通過“深”的基本語義的映射,“深”的隱喻義有四種路徑,分別是容器隱喻、方向隱喻、行為隱喻、容物隱喻。這部分首先從CCL語料庫中選取一些例句,然后對“深”的隱喻義進行歸納。
(一)容器隱喻
主要有從空間投射到事物、認知產物、心理產物的隱喻。表示內蘊難度類事物,語義表示深奧,如例(6)a;表示知識類認知產物,語義表示深湛,如例(6)b;表示本領類認知產物,語義表示深湛,如例(6)c;表示印跡類認知產物,語義表示深刻,如例(6)d;表示積極情緒的心理產物,語義表示深厚,如例(6)e;表示消極情緒的心理產物,語義表示深重,如(6)f;表示負面見解的心理產物,語義表示多,如(6)g;表示感覺的心理產物,語義表示強烈,如(6)h。
(6)a.教材內容很深b.學問很深c.醫道很深
d.印象很深e.友情很深f.仇恨很深
g.成見很深h.感觸很深
(二)方向隱喻
根據下向和內向的語義特征,通過空間認知域到另一個認知域的投射,形成了方向隱喻義,主要有從空間到視覺的隱喻、空間范疇到時間范疇的隱喻。
表示[+下向]潛意識類,語義表示睡眠熟,如例(7)a;表示時段類[+內向],語義表示時段久,如例(7)b;表示顏色類[+內向],語義表示顏色濃,如例(7)c。
(7)a.深睡眠b.夜深了c.顏色很深
(三)行為隱喻
先從容器到身體器官“頭腦”的映射過程,深”所刻畫的物像先根據容器的可容性特征,從容器投射到腦中的認知產物,再從認知產物投射到認知行為。
表示身體行為類,語義表示深入,如例(8)a;表示認知行為類,語義表示透徹,如例(8)b;表示心理行為類,語義表示大,如例(8)c。
(8)a.介入很深b.理解很深c.傷害很深
(四)容物隱喻
“深”根據語義特征,先通過同一認知域中的映射,形成了轉喻義,再從一個概念域向另一個概念域的映射,形成了隱喻義。“深”從具體的事物投射到抽象的事物,其映射過程是,先有從容器到容物的轉喻過程,再有到思想類的隱喻過程。
表示思想類,語義表示鞏固,如例(9)a;表示關系類,語義表示密切,如例(9)b。
(9)a.他的馬克思主義功底很深b.關系很深
六、結語
本文通過字/詞典及CCL語料庫中收集的與“深”有關的語句,對漢語“深”的基本義、轉喻義和隱喻義進行分析。得出“深”有兩個基本義,即[+下向],[+內向]。接著分析了三種類型的轉喻義,即表示[+下向]的容物,語義是下向的距離大;刻畫[+內向]的語義特征的容物,表示內向的密度大;表示[+下向]的容器化。“深”的隱喻義,主要從“深”的容器隱喻、方向隱喻、行為隱喻、容物隱喻等四個方面來分析,其路徑是從基本義到轉喻義,再形成隱喻義。本文在選取語料時,根據隨機抽樣的原則,對“深”的不同語義進行分析。本文對“深”的研究,有利于語言學習者更進一步了解空間維度形容詞。
參考文獻:
[1]Dirven,R.& M.Verspoor.Cognitive Exploration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M].Amsterdam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8.
[2]Lakoff,G &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Lakoff,G.& M.Tumer.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of Poetic Metaphor[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4]藍純.從認知角度看漢語的空間隱喻[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
(4).
[5]任永軍.空間維度詞“大、小”的認知語義分析[J].聊城大學學
報(社會科學版),2004,(5).
[6]任永軍.直線型空間維度詞隱喻義認知分析[J].聊城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6,(3).
[7]王文斌.再論隱喻中的相似性[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6,(2).
[8]王文斌,熊學亮.認知突顯與隱喻相似性[J].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8,(3).
[9]王力.古漢語字典[Z].北京:中華書局,2000.
[10]趙玉玲,安汝盤.新編漢語形容詞詞典[Z].北京:經濟科學出
版社,2003.
[11]鄭懷德,孟慶海.漢語形容詞用法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4.
[1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Z].北
京:商務印書館,2005.
(何潔玲浙江寧波 寧波大學外語學院315211;羅思明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315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