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英
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正在推行,就此我談談自己的幾點建議。
1.培養真摯的師生感情,創造輕松的語言環境。
一般說來,學生對某位老師產生了恐懼感,那么對他所教的課就不會產生興趣;反之,為學生所喜歡的教師一走進課堂,課堂氣氛就會活躍,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濃厚。因此,教師要重視“感情投資”,以自己真摯的情感喚起學生的共鳴,更要一視同仁地對待每一位學生。
通常,當老師的注意力輻射于后進生之外時,他們就會說閑話、玩紙團、大聲讀書、怪調回答……只要真誠地和他們交流,你就會發現,他們每個人都有著豐富的內心世界,有著不一樣的情感體驗。他們被尊重被包容時,他們的潛能就會蘇醒過來,有時其表現會令你大吃一驚。
建立親密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由喜愛教師到對其所教學科感興趣,這對提高教學質量將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我特別注重理解學生,在成功時給予表揚,在失敗時給予鼓勵,在困難時給予援助。路上遇到學生,我常常會主動、親切、隨和地迎上去,用禮貌用語問個好,或是拉拉他們的手,拍拍他們的肩。課后我會坐在學生的座位上或站在學生們中間,與他們談天說地話家常,捕捉他們身上的可愛之處和閃光點,消除差生的自卑心理,填補師生之間的心理鴻溝。批改作業時,我會在后進生的作業本上寫上“好”或是添上幾句勉勵的話語。節假日,我會為學生寄上一張張賀卡,精心寫上一句句祝語。總之,無論何時何地,作為教師的我,都會用心去愛自己的學生,呵護他們脆弱的心靈,長此以往,師生情感成了學生學習的無窮動力。
2.重視閱讀積累,拓寬學生學習的時空。
古人云“厚積而薄發”,說的就是積累的重要性。如何積累呢?第一,創造條件讓學生走進閱覽室。《語文課程標準》對各個年級段學生的閱讀量也有明確的要求,目的亦在于“豐富語言的積累”。蘇霍姆林斯基強調:“如果我們想減輕學生負擔,那么,就應當讓他們閱讀的東西比要求他們記住的東西多兩倍。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閱讀。”因此要讓學生在書海中遨游,享受知識與科技的饋贈。第二,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積累。課外閱讀是學生獲取語文知識、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徑。所以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博覽群書,同時還要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許多學生課外閱讀習慣于走馬觀花,談起收獲,卻是一臉茫然。教師可指導學生根據所學課文進行輻射閱讀、對比閱讀,在閱讀中還要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要求學生在閱讀時帶上筆,把精彩的句段劃下來,并用一兩句話概括閱讀感受。第三,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言。生活是五彩繽紛的,是一個大語文課堂。許多語言大師都非常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做有心人,因此鼓勵孩子們在生活中自覺地攝取語言營養,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3.重視讀寫表達,提供學生實踐的機會。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具體可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提供說話的場所。每天的晨會課可以設“3分鐘演講”,各人可以根據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即興演講;還可以定期舉辦“你說我說大家說”活動,結合近期自己在書刊、廣播、電視、網絡上看到的、聽到的新聞、趣事進行交流;組織故事會,評選故事大王;自己寫演講稿,舉行演講比賽,等等。另一方面,提供寫作的機會,留心生活。應不失時機地指導學生留心生活,捕捉寫作契機,如根據編寫手抄報的經歷、遲到尷尬的經歷、考試失敗的經歷,在日記本上盡情發揮,寫出真實、生動、感人的文章。
4.注重新課導入的新穎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譬如,在導入新課時,讓學生一上課就置身于一種輕松和諧的氛圍中,不自覺地學語文。我們要根據不同的課型,設計不同的導入方式。可以用多媒體展示課文的畫面讓學生進入情境;也可用講述故事的方式導入,采用激發興趣、設計懸念……引發設計,比起簡單的講述更能激發學生的靈性,開啟學習之門。
5.培養積極探究習慣,發展求異思維。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者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認識能力、理解水平有關。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在思考辯論中,教師穿針引線,巧妙點撥,以促進學生在激烈的爭辯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得到語言的升華和靈性的開發。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后,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通過辯論,學生進一步認識自然,懂得知識的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自我價值。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讓學生表述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學生理解和表達,輸入和輸出相輔相成,真正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6.構建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
在語文課上,教師真正把學生當做學習的主體,把教學視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語文教師應注重對學生的引導,開展課堂討論。語文課堂組織形式本身也是靈活多樣、不拘一格的。教師和學生圍坐在一起共同參與討論是很常見的,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也是無拘無束的。教師應為學生營造一個自主的心理氛圍,而不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居高臨下的權威者。因此,語文課堂氣氛往往輕松活躍,學生的參與意識很強。
7.注重學生“說”的訓練。
“說”是小學生語文能力中很重要的一種能力。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多為學生創設說話的情境,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例如,初讀課文時提問:你對課文有哪些了解?觀察插圖提問:圖上畫的是什么?學完課文后提問:學完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收獲?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對問題的理解更要激勵學生各抒己見,閱讀中還可以鼓勵學生對某一問題展開討論、辯論,這些都有利于發展學生“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