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對外漢語教學中近義詞的教學原則,分別對如何在備課時發現近義詞和如何講解近義詞這兩個方面做了具體分析,提出應該先講授語法方面的差異,然后講授語用方面的差異,最后講授語義方面的差異。
關鍵詞:對外漢語近義詞教學順序
語言中的同義詞有兩種,一種是我們這里說的近義詞,例如“鼓勵”與“激勵”等。還有一種是等義詞,例如“自行車”與“腳踏車”、“維生素”和“維他命”這樣的詞。近義詞是語言豐富性的體現,而等義詞是語言的累贅,是語言規范化的對象。
外語教學,詞匯為本。任何外語教學都離不開詞匯的教學,對外漢語教學也不例外。初級漢語的詞匯學習是基礎,應學習那些最常用的詞匯。中高級漢語階段需要特別注意近義詞的區分。這是因為隨著留學生詞匯量的增加,自然就有了區分一些近義詞的需要。如何做好近義詞的區分是關系到中高級漢語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本文擬從兩個方面來論述這個問題。
一、如何在備課時發現近義詞
雖然書本中已經有一些近義詞的區分,但是這遠遠滿足不了學生的需求。所以要求對外漢語教師在備課時要準備充分。比如如果老師沒有準備而被學生突然問到“接收”和“接受”時,恐怕得花好幾分鐘才能做出回答。課堂上,老師是沒有那么多的時間來思考回答類似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備課時要“預見”到學生可能提到的關于近義詞的問題。
(一)憑語感能夠感知的詞匯意義相近的詞
例如“你這是在敷衍我”和“你這是在應付我”這樣的句子,憑語感,母語為漢語者馬上就能夠感受到表達的意思比較接近,留學生在課堂上也很可能會問“敷衍”和“應付”之間的差別,所以漢語教師在備課時要有所準備。
(二)含有相同語素的詞
漢語是一種孤立型語言,存在著明顯的雙音化趨勢。在英語、法語這樣的屈折語中,派生詞是主流。而在漢語中,復合詞在所有的詞語中占的比例是最高的,如動賓式、聯合式、偏正式、補充式、主謂式的合成詞等等。所以,看到包含同一語素的詞時我們就必須留意,例如“急忙、連忙、趕忙、匆忙”中都有“忙”這個語素,我們要注意區分它們之間的差異。特別是構詞方式一樣的詞,例如“急忙”和“匆忙”都是聯合式復合詞,更是要重點注意的對象。
(三)發音比較近似的詞
漢語的語素有很多發音是一樣的,在雙音化過程中便產生了一些發音類似的詞。這樣的詞分為兩類,一類是發音類似,意義也比較接近的詞。例如“接收”和“接受”,發音的區別在于聲調;意義類似,都有“收到某種東西”的意思。所以講解的時候要指出它們所涉及的對象不一樣。還有“以至于”和“以致于”,發音一樣,一個指“達到什么樣的程度”,另一個是指“導致什么樣的結果”。第二類是指發音類似,但是意義差別很大的詞,例如“權利”和“權力”這樣的詞。嚴格地說,這樣的詞不算近義詞。但是這樣的詞如果不單獨講解,留學生在使用時就會產生問題。第二類詞如果符合以下兩個方面的特征:1.語義場相同;2.詞性一樣,比如上面所說的“權利”和“權力”,它們都屬于法律方面的術語(屬于同一個語義場),它們的詞性也一樣(都屬名詞),所以應該是教學重點。
(四)外文注釋相同的詞
有的詞如果不是外文注釋的提醒,恐怕一般母語者不會意識到它們是近義詞。例如“參觀”和“訪問”,中國人一般都知道怎么用,也不會注意到它們是近義詞。但是它們的英文注釋都是“visit”,這提醒我們要注意它們之間的區別,“參觀”的對象是物,“訪問”的對象是人。類似的例子還有“登”和“爬”,英文注釋都是“climb”,也需要指出它們之間的區別。
二、如何講解近義詞
(一)區分近義詞時,先將外圍語義剔除
一個詞可能有很多義項,但其中某一個義項才是我們要區分的,這時要做的首先是把無關的義項剔除出去。例如在比較“登”和“爬”這兩個詞時,我們要注意“爬”有兩層意思,一是水平方向的移動,如“嬰兒在地上爬”;一是上下或垂直方向的移動,如“爬山、爬長城”等。再如都表示選擇義的“挑”和“選”,我們首先要把“挑”的“背負重量義”剔除(如“挑了很多行李在肩膀上”),然后再比較它們的選擇義的異同。
(二)從語法、語用、語義三個方面入手
在區分近義詞或者比較不同的句法結構時,我們通常從三個角度或者說從三個平面來區分,這三個角度或平面分別是語義、語法、語用。在研究句法結構時,通常語用這個角度是最后分析的,但在進行近義詞教學時卻不一定按照這樣的順序。近義詞的講解通常先講語法方面的區別,其次講語用方面的差異,最后講語義區分。
1.語法差異
例如“品味、口味、滋味、風味”這四個詞都帶有“味”這個語素,意義都和味道相關。區分時首先要從語法角度把“品味”排除出去,因為“品味”是一個動詞,而其它三個詞是名詞。其次要指出“風味”這個詞經常作定語,如“風味小吃”。然后再從語義上區分“口味、滋味、風味”這三個詞。
再如我們講到“見面”和“遇到”的區別時,首先要從語法上講清楚它們的區別。這兩個詞雖然都有“看到某人”的意思,但是“見面”這個詞后面不能帶賓語,我們不能說“我見面他”這樣的句子,而應該將其放入“X和Y見面”這樣的格式中。然后再在這個基礎上說明它們在語義上的差別,即“見面”有事先約好的涵義,“遇到”沒有這樣的涵義。
語法方面的差別有多方面的體現,上面所說的帶不帶賓語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還有其他很多方面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2.語用區分
例如“要是、如果、假如”,它們的語法特征比較接近,區分的時候就要指出它們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語體上,“要是”的口語色彩很強,“假如”的書面語色彩很重,“如果”介于二者之間。“母親”和“媽媽”之間的區別也是這樣的。
除了口語和書面語的區分外,語用方面的區別還包括感情色彩的區別。例如“鼓動”和“煽動”都是要求別人去做某事,但“鼓動”是褒義詞,而“煽動”是貶義詞。
3.語義區分
語法和語用方面的區分對留學生來說比較容易理解,而語義上的區分則相對難一些。
語義的區分點有很多,比如語義輕重的不同,如“優良”和“優異”、“愛好”和“嗜好”。也有的是語義范圍不同,如“開夜車”和“熬夜”都是“睡覺很晚”的意思,但是“開夜車”一般是指由于學習、工作等積極的事情而睡得很晚。而“熬夜”就不一定包含這樣的意思,打麻將打得很晚也可以說是“熬夜”。有的是所適應的對象不同,例如“房東”和“房主”都是指房屋的所有人,但如果提到“房東”的時候,表明房子是出租用的,如果說“房主”的時候,就既可能是自住,也可能是出租用。還有的是詞義的概括度不一樣,例如“書籍”是一個集體名詞,是概括所有的書,而“書”是一個個體名詞,可以說“一本書”,而不可以說“一本書籍”。
詞匯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近義詞教學在中高級漢語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只有處理好近義詞的區分這一問題,中高級漢語教學才能取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本文系2011年度東華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科研計劃項目[11D21803]。)
參考文獻:
[1]胡裕樹.現代漢語[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2]劉月華.實用現代漢語語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3]梅立崇.漢語和漢語教學探索[M].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1995.
[4]劉縉.對外漢語近義詞教學漫談[J].語言文字應用,1997,(1).
[5]趙金色.關于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理念的思考[J].內蒙古師范大學
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7).
(張雪上海 東華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20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