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立賢
摘要: 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求向教學要效益、要效率,切實注重學生的發展,然而當前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現象依然存在。因此,要改變語文課堂教學高耗低效現象,必須深刻理解新課程背景下有效教學的理念,掌握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關鍵詞: 語文有效教學問題分析應對策略
在實施新課改的情況下,如何使語文課堂教學徹底脫胎換骨?“新”是否意味著要對傳統教學的方法策略全盤否定?新的形式是否要與課堂教學的目的和歸宿漸行漸遠?新課改背景下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目的性是否要淡化?我認為在實施新課改的同時,一定不可忽視教學的最終歸宿:學生知識的接受和能力的培養。把握住這個本質性的問題,才能真正地走上高效教學之路,新課改才能別開生面。
一、問題呈現及分析
1.設計隨意,教學目的性不夠強。
大量聽課和調查發現新課程改革中語文課堂教學目的性不夠強,無效備課導致課堂無序。文本體現了教材編寫者對課程標準的理解,是課程標準要求的具體體現。充分用好文本,合理使用、優化組合、創造性使用文本,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前提。而有效的教學目標的設計又是課前預設的抓手。有些老師在教學實踐中教學目標不明確,訓練的要求模糊。無論是教材還是練習卷,老師只是以此作為范例,而不能一講到底,照本宣科。
2.課堂教學形式多,實質少,有活動沒體驗。
要有效實現三維目標,假如沒有了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課堂就變成了一個僵化的舞臺,老師演獨角戲,會使課堂毫無生命力,更會扼殺學生的個性和探究精神。課堂上,教師一會兒探究式學習,一會兒自主學習,一會兒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忙了這,又忙那,教室里亂糟糟、鬧哄哄的。有的教師課堂上大量運用多媒體,卻沒能達到教學目的,反而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這種教學是外在多于內在,為活動而活動,活動的價值也就喪失殆盡。
3.僵化套用或機械模仿一種課堂教學模式,使語文教學失去了動感和活力。
“教學有法而無定法”這是教學的辯證法,老師們不應以一兩種固定的模式去講每一課。新課程的語文新教材呈現多元化、開放性的特點,教學過程的要求由原來的完成教學內容的單一目標,變成指向教學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念等多個領域。人們熱衷于模式化的課堂教學,無非是為了操作上方便快捷,更深層次來分析,這是對各個學科性質的漠視,不同學科的不同性質決定了不同的教學要求。語文學科非常注重課堂上的師生互動與動態生成,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也離不開課堂上對文本的深入學習,如果語文課堂教學被規定只能講多長時間,必須訓練多長時間,那么,語文的個性就沒有了,師生的個性也將受到壓制和束縛。
二、應對策略
1.課前教者的精心備課是有效教學的前提。
首先,按新課程標準備好教材。新一輪教材的實踐者要從整體上了解新教材的編寫體系結構及特點,對每一個專題和模塊的能力點了然于胸,充分地熟悉文章,形成自己的獨特感悟。其次,要按新課程三維目標備好學習目標。備課時注重目標的明確性、全面性與層次性,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最后,按新課程標準備好學生,高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逆反心理比較強,同時他們又充滿生機,表現欲強,教者不僅要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還要了解他們的心理特點甚至興趣愛好,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每個學生的學習需求,讓每一堂課都體現新課程理念。
2.下好探究學習這盤棋,為有效學習鋪路。
探究學習是新課程的一大特色,探究學習一般分為知識探究、問題探究和活動探究。其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值得探究,探究要體現問題的價值,這樣的問題應具有一定深度,并能通過探究明理尋根,最終形成能力。探究其實質是一種師生互動,旨在引發學生思考,將原有填鴨知識轉變為通過思考自我構建知識體系的過程。它可以通過在民主氛圍中的有效對話來實現,即教師先設置一系列問題,對話時再依照學生思維的走勢,按照學生回答的情況進行發問、追問、反問……使探究不斷深入,學生的思維不斷深化。在這樣的對話中,學生是探究人,老師也是“探究人”,從而不知不覺地師生共同達成課程教學目標。
3.堅持學生主體地位,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建立良好的課堂秩序。
語文課堂必須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文本都應該為學生服務,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發展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眼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具體來說,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如何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把主動權還給學生,堅持以學生為本的課堂教學,認清學生生理和心理的發展階段特征,把學什么、怎么學的話語權交給學生,以此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完成教學任務。(2)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主動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學生在課堂上不應該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應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啟迪學生智慧,發展學生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魏書生說得好:“教師不替學生說學生自己能說的話,不替學生做學生自己能做的事,學生能講明白的知識盡可能讓學生講。”(3)教師通過引導要讓學生自己成為課堂學習的主動參與者,知識體系的開發建構者。教師合理有效地控制課堂教學,拋出合適的問題參與學生的討論,平等發表自己的見解,恰當巧妙地把新舊知識、課內外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呈現給學生,給學生提供思考的線索。教師還要善于根據課堂的生成實際,不斷調整教學方法展開教學。當課前設計的問題不適合學生,要敢于調整學習的“坡度”,適當引導,敢于追問,敢于講解,從而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提高教學實效。
在新的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展開之際,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務必要樹立有效教學的理念,杜絕課堂上的高耗低效現象,讓語文的課堂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