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敏芳
摘要: 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進行寫作的熱情,是教師關注思索的問題。作者通過小范圍的調查,了解初中學生寫作現狀,認為只有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倡導個性化寫作;加強生活體驗,進行碎片式作文訓練;身體力行,做學生作文引路人,等等,才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關鍵詞: 中學作文教學作文興趣寫作水平
中學作文教學目前處境尷尬:訓練內容成人化,指導作文模式化,評改作文公式化,學生作文千人一面,作文水平總體有下滑的趨勢。究其原因,一是沒有很好的寫作教材和供學生訓練的寫作材料;二是大多數教師不重視寫作教學,重練習而輕指導。調查表明,很多學生對作文失去興趣,很多小學時期作文比較優秀的學生進入初中后覺得老師的指導較少,自己的生活也一成不變,遇到細節很難下手。
其實,隨著新課改的深入,作文教學生活化的理念已被越來越多的語文老師所接受和運用。然而,并非具有了回歸生活的強烈意識,就能指導學生寫出優秀的習作來。在實際操作上,一些作文課仍舊無奈地停留在與生活背離的狀態之上。下面就來談談我對于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幾點思考。
一、精心設計教學,倡導個性化寫作
在某種程度上,學生是自己作品的小作者,如何讓這些純真的心靈被自己所寫的文章感動?如何讓這些寫手靈活運用生活中的“活水”,隨心所欲地作文?關鍵在于課堂的設計。
“精心”二字,看上去好像簡單,實際上要花的工夫遠比上課的那幾十分鐘多花上幾倍的工夫。借用一個比方,要設計某項工程,總得考慮所用的材料,考慮到這些材料的數量、質量、規格,不然圖紙再好,也只能是空中樓閣。作文教學同樣如此,雖然學生不是凝固的建筑,但我們在上課前總得想好:這節課我們可以教什么,他們可以學什么,會吸收什么知識。
每一節富有生命力的作文課都將告訴學生:作文不可怕,作文很容易。學生的寫作興趣自然就高漲,各種各樣的作文問題也迎刃而解。
我選擇了一些作文能力水平不一致的學生,分為中、高、低三個階段,把每一個水平層次的學生按性別、家庭等外界因素分類對他們做了一些小范圍的調查,在調查中很多問題顯示出來,并且是普遍的。很多學生認為老師的指導沒有針對性,或者沒有啟發性,還有的認為沒有系統性,甚至有部分學生認為老師對于作文根本不指導。雖然這是學生的看法,但是對于我們改進教學設計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中學男女學生無論在智能還是在感情、意志、性格等方面都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調查表明,這一特征在寫作上同樣也發揮了作用,女生在形象思維方面占有明顯的優勢,所以在文學藝術方面,女生借助言語表達情感的水平超過男生。
女生對作文的興趣也略高于男生,女生更喜歡閱讀小說、散文等文學作品,喜歡娛樂雜志、流行服飾等時尚類文章;男生閱讀的面稍廣,也更隨意。在文體方面,女生偏重于寫記敘文,而男生則擅長邏輯推理,喜歡寫議論文。男生更拙于表達,大部分男生只想完成老師的作業,自我意識、目標的確立本身就差于女生。再加上年級、家庭因素等差異,這些都要求教師要上好一堂作文課,必須考慮到這些個體的差異性,實施個性化教學,選擇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更強調寫作的“共性”,把學生看做在同一起跑線,以“寫作知識”為動力,以“一視同仁”的“灌輸”為教學方式,一廂情愿地以為他們都會同步走向終點。面對學生,我們必須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采用不同的課型、運用不同的策略、架設不同的梯度,“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進行“個性化作文教學”。
二、加強生活體驗,進行碎片式作文訓練
大多學生對作文的興趣不是太濃,他們只是為完成學習任務而寫作文,敷衍了事者不在少數,對閱讀有興趣的人也不多,對作文的愛好程度更是不容樂觀,很多學生明確表示不喜歡作文,不喜歡作文課,還有一些人則無所謂喜歡不喜歡。
學生怕寫作文是頑癥,這與學生的興趣、能力固然有關,但也有外界因素的影響,那就是學生的觀察和體悟能力較差,身邊發生的事沒有被納入作文的素材。而且目前很多教師只會盲目要求學生一定要寫出新意,卻缺乏觀察事物的基本指導,學生無從下手。
葉圣陶先生曾說:“所謂通過寫作關,目的在能順順當當地寫好一般文章,記事記得一清二楚,說理說得明白曉暢。”所以,作文課不是文學創作課,在教學中目標不能定得太高。
以下幾種“碎片式作文訓練”的做法可供參考。
1.從生活中入手。首先,鼓勵學生平時多看書看報,了解身邊發生的大事,摘錄一些重要信息,做一些簡報,留一個空白欄,寫下自己的看法,從幾個字開始,直至行文。其次,留意身邊的小事,適當寫些日記周記,鍛煉文筆,久而久之,就會越寫越順。最后,利用平時的興趣愛好,喜歡聽歌的同學記下喜歡的歌詞,在寫作時用一用,也是一種好辦法,最起碼在語言上就占了不少優勢。有一些學生比較有靈氣,喜歡寫些小詩,可鼓勵他們在適合的時候用在自己作文當中。
2.從名家處汲取。“腹有詩書氣自華”。靜下心來,指導學生細細地體會那流淌在字里行間的微妙的感覺,心靈被文字的美攫住了,閱讀的興趣提高了;慢慢的,指導學生去發現一段很普通的經歷到了作家筆下,卻完全可以產生詩一般的美感,讓學生有創作的欲望;指導學生反復地讀那些自己特別有感觸的文字,直到把它們背下來,先是刻意地錘煉語句,把自己聽過的看過的用在作文中,逐步提高能力,能自然地修改摘抄到的文字,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文筆就能提高;養成揣摩作者感受的習慣,養成愛思考的習慣,到作文時,下手會更快,思考角度也會更準確。
3.在平臺上錘煉。教師可以開通一個專門給學生和教師進行寫作交流的平臺,利用網絡,從“微博”開始,慢慢轉入“博客”“空間”等。漸漸的,學生也就不會對寫作陌生,更不會有懼怕感,敢寫,敢評,敢于展示自己的好作文。
其實大多數學生是愿意甚至期望在作文中自由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的,可是寫作與閱讀相比,要從“無”到“有”,要從思想的虛轉化為文學的“實”,因此更有艱巨性。在教學中,教師要理性地看待學生“無話可說”的情況,反思造成這種情況的教學方面的原因,加強對學生情感體驗的調動,不再強調寫作的共性知識的灌輸,不再把寫作搞得“千篇一律”“面目可憎”,轉變方向,把力氣花在激發寫作動機、培育情感這樣的根本點。
總之一句話,試著讓生活自然而然地走進寫作,讓學生筆下順暢,有話可說。就像古人對著美景吟詩作畫一樣,我們要培養學生“移情”的能力,培養學生聯想的習慣,對生活中的事物產生自己獨特的看法、聯想,并且用隨筆、小感想的形式記錄下來。久而久之,生活就不再像以往那么枯燥、乏味,到寫作文的時候,就有更多的儲備可供選擇。
三、身體力行,做好學生作文引路人
學生生活在不一樣的家庭,有不一樣的環境因素在影響他們成長,一般來說,家庭中父母文化程度都比較高的孩子在語文學習的興趣、能力、態度等方面都要優于家庭文化程度低的孩子。首先課外閱讀的量就會不一樣。但是在學校這個大家庭里,課堂就是學生的環境,而教師,尤其語文教師,就是對學生的閱讀興趣產生影響的人。
1.水無源則竭,一個人若停止了讀書,停止了學習,就如一潭死水,不再擁有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一個不讀書的老師有什么能力在課堂上處處點染文學的水墨畫,一個不會寫作文的老師又怎么能要求學生寫出擁有獨立見解的文章,一個沒有個人寫作特色的老師怎能教出在作文中揮灑個性文采的學生?
2.一堂語言流暢、文字生動的閱讀課也是給學生一種美的享受,潛移默化中學生會感嘆語言的藝術,無意識或有意地模仿、借鑒。所以,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強化自己的教學藝術。
3.只依賴幾堂語文課要提高語文能力是不現實的,教師要立足課堂,再把課堂延伸到課外甚至到家庭、到社會。在平時,以身作則,從“我”做起,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知識閱歷,不斷地提升境界,成為一個知識淵博、能給人以指導的老師,這是教師要做到的事情,要力求在學生中帶好一個愛讀書的好頭,做一個學生心目中能寫一兩篇“豆腐干”文章的“偶像”。
4.一些同學認為自己的寫作處在“有話不敢說”的狀態,作文不是想寫就寫,或者迫于傳統道德的壓力,或者對老師不夠信任,或者不夠自信等方面的原因,學生害怕在作文中流露真情。這就要求教師以“高視角”“平身份”“低姿態”與學生建立平等關系,以自身的不斷進取帶領學生的不斷提高,培養更有潛力的教師個體、學生個體。
改善作文教學課堂、提高學生作文興趣的道路“任重而道遠”,在不斷地調查研究、實踐中,“吾將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1]王壽山.中學主體性作文教學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龐君芳.因果思維與中學作文教學.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