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亞玲 王天亮
摘要: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的理論研究與實踐工作,國外早已經提到日程上,尤以意大利和韓國最為突出。我國對非遺的研究及對其進行旅游開發的實踐工作,才剛剛起步,整體落后于這些國家。
關鍵詞: 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國內外研究
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非遺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一、國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研究述評
國外關于非遺保護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始于20世紀中葉,至今已經比較規范。l997年“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作為一個遺產概念,正式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獻,并被普遍采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01年宣布第一批共l9項“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2003年聯合國第32屆全體大會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從此,全球性的非遺保護成為許多國家政府推動的一項文化工程。
國際學術界長期爭論的話題圍繞著如何保持非遺的原生態內涵不變并充分發展利用。大部分學者認為對非遺進行田野日志式描述和影像記錄是客觀反應非遺的有效手段。日本首推田野報告記錄形式以后,韓國立刻進行了效仿。有學者提出將重要的傳承人進行“圈地式”保護,盡量使他們的生活與外界隔離。其他學者便提出質疑,認為摒棄干凈漂亮的新演出服裝和安全先進的舞臺,卻讓傳承者仍然穿著粗布爛衫在破舊的舞臺上表演,是一種無聊的保護。還有學者認為非遺往往被打上政治烙印,脫離了其正常發展的軌道。越南的阮志斌認為,在推廣非遺的過程中,最關鍵的原則是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其原本的狀態。在部分處于非遺保護工作起步階段的國家,學者們普遍關注的是對非遺調查、審定等專業知識的建構。國外學術界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品化的轉型模式的研究零星,未成系統。
二、國外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現狀
國外對非遺進行旅游開發已經頗為成熟。意大利政府自1997年5月的最后一個周舉行“文化與遺產周”,舉辦數百項豐富多樣的與文化、歷史相關的活動,其鄉村生態游、美食文化游也逐漸興旺。英國利用老宅從事觀光產業開發等項目,這些經營性收入在各協會的收入中也占有相當份額。
韓國最為重視“非遺”的旅游開發,“文化財”和“無形文化財”都被開發為商品,到處可見非遺的宣傳廣告和紀念品。表演類的“非遺”項目可在酒店表演,且有價目表。在首爾城南的一個古代民俗村,祭祀禮樂、假面戲等國家級重要“無形文化財”都被作為主要展演的內容和吸引游客的亮點,被指定為“無形文化財”的表演者每天都要忙于趕場演出。且韓國擁有高明的“非遺”旅游開發技巧,以2004年的江陵端午祭為例,附設韓國民俗館等20多個參觀場所。除了本國傳統節目外,還安排許多國外藝術團體的節目及各類體驗活動—端午民俗體驗(做艾子糕,畫端午扇等),附帶有武神道特別戰、漢詩白日場等。其核心活動祭祀儀式,仍按照傳統時間和程序進行,共有100萬人參加,可以說,韓國在“非遺”旅游開發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善于包裝和策劃,由單一的非遺衍生出豐富多彩的系列活動,極大地推動了韓國旅游業的發展。
三、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研究述評
我國在2001年起“非遺”才進入公眾和學界視野。2002年以后,非遺研究機構、基金會、網站在全國各地相繼出現。許多著名專家學者被邀請進行非遺保護工作,出現了新創辦的《文化遺產》等研究刊物。2001年至2003年,是非遺研究的學術起始階段。2004年至2006年是學術提升階段,學術論文由十位數上升到百位數,內容集中在對“非遺”概念的界定、從法律和知識產權角度解讀非遺保護等。2007年至2010年是學術發展階段,學術論文達到每年千位數,研究內容更為廣泛和豐富,走向深層次的專業性研究,整個學術研究正在走向多學科化和多元化。
在這其中,關于非遺旅游開發的研究集中在開發價值、開發原則、開發體例、案例實證、影響五個方面。在開發價值方面,王寧等認為非遺具有較高的審美、文化、科學價值,對其進行旅游開發將會帶來社會、經濟、景象的三重效益。在開發原則方面,陶思炎等提出可持續原則、呵護原則、吸引性原則、因地制宜原則。在開發影響方面,羅明義等認為旅游開發將會對非遺的完整性造成破損;馬曉京等認為得當處置開發與呵護的關系,合理進行旅游開發將有助于我國非遺的呵護,這種概念為大部門學者所擁護。在實證研究方面,案例日益增多。在開發體例方面,有賈鴻雁提出的原生地靜態開發模式、原生地活態開發模式、原生地綜合開發模式、異地集錦式開發模式等。
四、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現狀
我國共有非遺資源近87萬項,進入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的項目有7萬項,承載著中華民族文化淵源的諸多基因。2004年我國正式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公約》。2006年,國務院正式頒發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各地也相繼出臺了自己的“非遺”保護名錄。但是在市場經濟的風浪中,隨著各種新型文化藝術形式的廣泛傳播,有的非遺呈現加快消亡的趨勢,有的隨著老藝人的離世而面臨失傳,保護和挖掘非遺工作刻不容緩。非遺不是靜止和固態的,它需要在發展中生存。隨著社會對非遺的認可度和關注度逐漸提高,其價值也被延伸。非遺是重要的人文旅游資源,具有豐富的旅游開發價值,體現在文化價值、審美藝術價值、休閑娛樂價值等方面,能夠滿足旅游者的多種需求。許多非遺資源豐富的國家都在摸索體現非遺旅游開發價值的道路,積累了一些值得借鑒的寶貴經驗。
我國非遺旅游開發時間稍晚,開發對象集中在音樂類、舞蹈類、美術類等,如大型實景舞臺劇《印象·劉三姐》和之后的印象系列,為非遺專項旅游開發供給了經典案例,但是對于醫藥類、曲藝類、文學類等卻涉及不多,旅游產品化的轉型模式尚未成熟完善,對非遺的旅游開發整體水平落后于一些快速發展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