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
藝術與技術之間是持續發展著的,有了攝影機和膠片才會產生電影這種藝術形式。攝影機與膠片是電影的物理承載形式,這是先覺條件,是基礎,之后才產生電影。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電影在很多的方面進行了革新、改良,以現在非常完美的形式及其多樣的形式呈現于我們眼前。這可以講是科技的力量,是人文的進步,這樣的進步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是一種探索,一種革新。它們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密切到讓人們察覺不到到底是因為哪一方的關系而造就了現在的電影表現方式,它們之間是以一種怎樣的方式在這么多年的合作關系上一起探索,這種共生的關系是怎樣的一種維持關系,下面我就來探討這種藝術與技術之間的關系問題。
技術與藝術的區別到現在也沒有人能給出一個非常準確的范疇,可以先大概地認為:技術是人類改造自然的方式,這種方式隨著時間慢慢地進步,藝術最開始是人們娛樂的一種產物,這樣的產物因人而異,有一定的集團性。它們之間是互相作用的,這樣的作用反映就是誰大誰小、誰多誰少。這樣看來這兩個概念是模糊的、互相的,所以現在沒有一個確切的定位。但是我們從電影的發展,就能夠大致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
在很多年前,一個特殊的年代中,愛因漢姆說:“有聲電影及彩色電影的出現使電影失去了藝術性。”在這之前一直是一種大家認為非常傳統的、熟悉的技術方式,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工業的進步,出現了一些新的技術手段,這種特殊年代,就是技術大變革時代,當時藝術與技術的關系是非常微妙的,每一次科技的革命或多或少都會給藝術帶來一些變化,這樣的變化有好的,也有壞的,情況不一,也會給創作者帶來一些新的感受,給藝術界帶來無休止的爭論,到底是迎合,是反抗,還是堅持,這是當時藝術家們心里最普遍的想法。但爭論是會過去的,其實藝術與技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它們以一種共生的關系在共同的環境下出現與成長。先是技術,然后是藝術,技術可以改變藝術,藝術也可以反映技術,它們其實是不可分割的。我們來看看電影史,在每次技術變革之后出現的都會在視聽語言、影像上等帶來巨大的變革,早期的黑白默片,一種舞臺式的表演,主要是運用夸張的動作來進行表演,體現出節奏,表現故事,這是因為當時的電影技術而出現的效果,當時的聲音是樂隊的演奏,看電影的時候旁邊配了一名專業的解說師,現在這樣的方式是不可想象的,如果現在有誰這樣來放電影,我們都會把他歸于一種藝術范疇來說道,但是在以前,在電影剛剛出現的年代,這樣的事情是真實的,這只是電影的開始。在當時也出現了一批默片時代的大師,比如:卓別林就是這樣的一位表演藝術家。他的表演風格我們記憶猶新,他是以一種符合當時技術和藝術的手段,特殊的肢體語言來進行電影表演的。默片造就了他的輝煌,可以講卓別林做到了藝術與技術上的一種均衡,符合當時的電影形式。《淘金夢》、《摩登時代》是當時的經典,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平,當然可以講是技術上與藝術上的共同的水平。但是默片也在發展,慢慢有了聲音、音效,在卓別林的《大獨裁者》中就有這方面的效果出現,比如在一幕中,卓別林扮演的希特勒在發表全國的講話,畫外音就是利用一些瘋狂的、語速很快的、節奏激烈的聲音效果來強化希特勒的講話,而卓別林是用一些夸張的肢體語言來結合,這樣的方式是非常新穎的,巧妙利用當時的聲畫技術來刻畫要描寫的人物特點,這樣的結合很好地把關注帶入了電影之中,也讓大家一目了然地知道了演員所要表達的意思,把劇情的一些表現手法用一些聲音來強化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這就是當時技術與藝術的結合,一種互助而產生的電影效果。又如在《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中,畫面的處理也是當時的一個革新,片中所體現出的對比非常強烈,色調非常大膽的畫面很好地與故事的主人公結合,給觀眾帶來充滿幻想的色彩,這是需要一些新穎的技術手法才能達到的。這樣的在效果上的追求其實是為了讓觀看者更好地進入電影,更多地帶給觀眾直接的感受,是一種好的表現,這樣的表現效果肯定會隨著科技技術的進步而進步,變得更加完美。隨著有聲電影技術及彩色電影技術的完善,技術把藝術帶進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天空之中,這樣的進步給電影的語言和視聽感受帶來了豐富的效果。在我們了解原來電影出現的時候,這樣技術與藝術的結合就已經在相互影響了,這樣的影響以一種良性的方式發展著。
再來看看當今的電影,隨著時間的推移、技術的進步、高科技時代的來臨,電影在表現方式上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飛躍,這樣的變化讓我們感到不可思議,現在的電影以一種前所未有的不可思議的技術表現著,這樣的表現讓電影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我們可以比較一下,默片時代的大作《尼伯龍跟之歌》和《阿凡達》。前者是史詩性大作,講的是一個傳奇的故事,片中出現很多的妖魔鬼怪,是當時人們幻想的世界,是一種沒有實物依靠的嘗試,當時很多的古怪事物,古怪的生物都是采用真人化妝和模型制作的方式來完成,由于局限于技術上的粗糙感覺,在我們現在看來是多么的不成熟,但在當時這是一部劃時代的電影。人類是進步的,人的認知感也是進步的,所以這樣的進步隨著科技的進步就產生了《阿凡達》這樣的一部可以講是全部虛擬化的電影。今天,我們已經能夠運用各種的手法與各種的特技效果,特別是電腦3D的運用來進行電影的制作,甚至全部使用虛擬場景與虛擬人物,只要有個構思,就能讓計算機來實現你的想法,這樣天馬行空的方式在尼伯龍跟的時代是不可想象的,這樣技術的進步、技術運用的成熟,我們就要多多思考下在技術的作用下怎樣來最大化地取得藝術效果,這是當今導演與演員們都在思考的一個問題。當然《阿凡達》的成功,代表了一個時代,一種方式的興起,是一個技術上的完全總結,帶給了觀眾一種新的愉悅方式。其實早在20世紀80年代數字技術就已經介入電影之中,但是當時還是一種不成熟的體現,不過僅僅幾十年的時間,全數字技術的電影已經是很容易達到的一個高度了。數字的運用,可以講是當今電影中不可或缺的一項技術指標,也正慢慢成為主導。回想起多年前電影還是探索階段時期盧米埃爾兄弟當年拍攝的《火車進站》到現在的《阿凡達》,從膠片攝影機到高清攝影機的變革,大型的電影攝影機到小型,甚至是家用高清攝像機的普及,現在連尼康、佳能原一線的照相機廠商也在走高清之路,這樣設備上的更新與電影的聯系是前所未有的。藝術與技術之間的關系可以講是更加密切了,互相更加合理地互相服務,在所有的層面密切地結合著。
其實藝術與技術的關系可以理解為一種相互性的關系。技術與藝術是相輔相成的,藝術需要技術的支持,而技術也需要藝術完善,互相合作,以完美地表現。技術為藝術提供了形式多樣的表現感覺,以為最終的藝術產品而努力。但是藝術的發展也為技術的提高開辟了很多的革新路徑,是一種高層次、新理念的追求。他們互相發展,互相促進,一起成長。在當今技術層面上最好的電影,其實在藝術手法上也是最新、最強的表現。所以我們不能因為藝術層面的關系而與技術層面對立,把技術只是一味地當做藝術的派生物,一個小的復合物。要正確地處理藝術與技術的關系,在藝術思維發展進步的電影業上共同關注技術的發展,使它們以一種協作的、共生的關系維持下去,讓技術為藝術服務,而藝術又要合理地依附技術,二者缺一不可。讓我們以藝術資源身后的強大的技術團隊為支撐,一起為做出更好的電影而努力。
參考文獻:
[1]許南明.電影藝術詞典.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
[2][法]馬賽爾·馬爾丹.電影語言.中國電影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