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霞敏
摘要: 身體素質訓練效果的暫進性和遲效性,決定了它的長期性和訓練的主體性。解決好小學生對體育教學的認識,使學生在課堂上掌握鍛煉的方法和訓練的技巧。這樣,即使學生離開了教師和課堂也能科學地進行鍛煉,從而穩步提高身體素質水平并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
關鍵詞: 小學生身體素質主體
身體素質是指通過身體活動表現出來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韌、靈敏等機能能力。小學體育教師在身體素質訓練中必須考慮學生的主體性,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培養學生的主動性,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
一、小學體育課堂在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方面存在的誤區
小學生進行身體素質訓練是小學體育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身體素質訓練不僅能促進他們的正常發育,而且能增進身心健康,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機能水平。多年來,小學體育教學的內容多以競技體育為主的運動項目訓練、教師以傳授各專項動作技術和運動能力的提高為主,以此作為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和體質體能的訓練手段。這種訓練方法,只是把各種運動項目更加深化和技術細微化,具有明顯的競技化特征,使其對學生身體素質發展的促進作用被分解和隔離在各自相對獨立的專項運動中,事實上這就造成了實際教學中難以達到使學生勻稱、均衡、協調、全面發展的教學效果,學生的身體素質提高成為片面的和暫時性的。這種教學過程過分苛求動作技術的準確和完美,使運動技術的學習與掌握成為教學的目的,而不是教學的手段,這種為技術而技術的教學過程造成了教學目的和教學手段的倒置和錯位,也使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得到發揮,活動的積極性受到壓抑,身體鍛煉的效果也將大打折扣。
二、身體素質訓練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的必要性
學生只有在身體鍛煉中才能發展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而學生對技術的掌握再好,如果不能通過自身合理的運動完成,身體素質的提高又從何談起?在訓練中,如果以教師為主體,全程安排訓練內容和組次,那么教師更多的是要照顧“全體學生”,即“平均水平”的大部分學生。但是,畢竟每一個學生的情況和身體素質條件都參差不齊、各不相同的,教師的照顧“全體學生”在理論上說就成了不適合任何一個學生了。因此,學生面對教師安排的統一訓練內容和運動量進行選擇和創造,從而變成自身合理的運動,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這就成為提升教學效果的關鍵所在。
身體素質訓練效果的暫進性和遲效性,決定了它的長期性和鍛煉的主體性。小學體育課的課時,決定了身體素質訓練不可能在課堂上解決所有的問題并取得良好的訓練效果。因此,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有效地調動不同層次的學生積極性,把課堂的影響延伸課外,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長遠效果,更將直接影響學生身體素質的長期增長。
三、在身體素質訓練中培養學生主體性的途徑和措施
1.身體素質訓練中應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
小學生在身體素質訓練中,要激發學生練習的參與熱情,因而培養學生的興趣與愛好十分重要。要能夠做到堅持身體素質訓練,就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與自覺性。因此體育教師應當善于發現學生的興趣愛好,注意采用各種措施,以多種方式培養、保護和調動廣大學生參加身體素質訓練的積極性。在體育教學中處理好完成教學任務與激發學生興趣愛好之間的矛盾,使學生在教學與鍛煉中得到充分的情感體驗,感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滿足,體會到身體素質的樂趣。
2.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小學體育教師,應在指導學生如何學上下工夫,以主體性教育理論為依據,構建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人格,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身體素質訓練的內容應有利于學生主動、活潑、生動、健康地發展,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把教師的主導作用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結合起來。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從學生的不同體育基礎上出發,選擇和確定符合學生實際的不同的技術細節,使每一個學生在學習和鍛煉中都具有可操作性,從而學有所得。
(1)給學生一些權利,讓學生自己選擇身體素質訓練內容。
主動選擇帶來主動學習,提供學生選擇的身體素質訓練內容,可保證學生的自主選擇、全面發展。學生的身體差異較大,興趣愛好廣泛,讓學生自己選擇練習內容、練習形式、獨立地進行練習,如加強腿部力量可安排:深跳跳臺階,連續跳越障礙物,三級、五級、七級等多級蛙跳,讓距跳,單足跳接力,跳遠,計數跳繩比賽,計時跳繩、跳繩接力,負輕物深蹲跳、半蹲跳,直膝跳、跳起摸高等來提高肌肉力量和爆發力。給學生提出具體的指標,要求學生自行選擇一個階段的練習而達到這一目標,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最終使學生學會選擇,形成個性,體驗成長的快樂。
(2)給學生一些機會,讓學生自己體驗成功的快樂。
體驗,是一種基于學生通過自身的活動經驗,從中獲取感性認識的過程,因此身體素質訓練內容要適合學生的身心特點,照顧學生的體育興趣,滿足他們的體育需要。強調非同步化教學,區別對待,力求使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目標和自我實現的機會。
(3)給學生制造一點困難,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培養其創新能力。
新的課程十分重視對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強調在經歷挫折和克服困難的過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緒調節能力,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增強自尊和信心。在素質訓練中,有些練習內容本身就蘊藏著一些問題,讓學生在練習中找出問題,幫助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課堂教學中要采用探究式學習、研究式學習、體驗式學習等方式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讓學生能夠在多種多樣的學習方式中掌握知識,培養創新能力。學生也就會自覺地在課內課外強化練習,自覺提高自我鍛煉能力。
3.重視信息反饋,激發學生繼續鍛煉的熱情,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
教學中,教師應及時了解學生的鍛煉情況,對學生的鍛煉態度、鍛煉成績做出正確的評價。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進一步堅持目標的欲望和繼續鍛煉的熱情。比如,在耐力素質訓練中,給學生提出具體的指標,要求學生通過一個階段的練習達到這一目標。階段練習結束后,教師及時對學生的自我鍛煉成績進行檢測,激發學生進行鍛煉的欲望,以配合技術、技能的教學,使學生養成終身鍛煉的意識、習慣和能力,從而達到終身受益的目的。
因此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我們要充分發揮學生在身體素質訓練中的主體作用,有效地激發不同訓練層次的鍛煉興趣,使學生的被動訓練成為興趣鍛煉,使興趣鍛煉轉為志趣體育,穩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水平。學生走向社會后,志趣體育成了健身體育,必將促進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使其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