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倩
摘要: 生命對于每個人都是至關重要的,因而須對中學生加強生命教育。當下新課標的推行更使得生命教育成為必然。袁衛星老師致力于喚醒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研究,他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注意一種生命意識的喚醒。作者以他的《一碗陽春面》、《就是那一支蟋蟀》、“親近詩歌”、“善待生命”的課堂實錄為例來分析其生命意識教育。
關鍵詞: 生命問題生命意識袁衛星閱讀教學
1.緣由
生命問題是一個關乎人類自身的重要問題,最早明確提出生命教育的學者是美國的杰·唐納·華特士。他出版了《生命教育》一書,探討必須關注人的生長發育與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諦。生命教育一經提出后,很快就波及許多國家和地區,并逐步地形成了一種新的教育思潮。生命意識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生命教育的根本。學生的這種生命意識就是正確的生命觀、聰慧的悟性、豐富的情感和敏銳的感覺。因此,在中學各學科中語文學科最有可能也最利于滲透生命意識,義不容辭地承擔著進行生命教育的責任。
2.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滲透生命意識
教育在線里袁衛星的《第二屆中華青少年生命教育論壇》中提出了從總體目標而言,生命教育應致力幫助學生處理好以下幾種人生重要關系:(1)個人與自我的和諧關系:即“知我”,認識自我、悅納自我、發揮潛能、實現自我、完善自我。(2)個人與他人的和諧關系:即“知人”,關心他人、關心弱勢群體、珍愛與尊重他人的生命。(3)個人與環境的和諧關系:即“知物”,尊重生命的多樣性、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環境。(4)個人與人類的和諧關系:即“知天”,關心人類的危機,創造人類美的未來。
這四種關系滲透于他的閱讀教學之中,作為一種標準去幫助學生學會敬畏生命、善待生命。袁衛星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領悟作品中的“人情”,啟發學生聯系生活認識到“情”的可貴,理解生命的意義,培養學生優良的品格、聰慧悟性、豐富的情感和敏銳的感覺,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生命觀。
2.1從文本進入生活,引導學生發現愛,學會感恩。
教學《一碗陽春面》時,袁衛星主要通過分析文學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聯系現實生活,讓學生認識自我,感悟人與他人,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的重要性,陶冶學生的心靈。第一步,了解課文的主要情節。第二步,通過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等人物的描寫來分析人物形象。第三步,指引學生將人物與社會環境聯系起來,去領悟文章的內在情感,即一種大和民族團結互助的優良傳統。第四步,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聯想到自己的父母,使語文學習過程成為人文精神的生產活動。
生活是生命的軌跡,語文是文化的載體,它記錄著一個民族生命發展的歷程。因此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語文就在生活中與每個人的生命相隨左右,關注生命的教育必然是富有生活性的教育,離開了生活談生命教育,只不過是隔靴搔癢。[1]語文課堂上讓學生想到下崗的父親,這就將課文與生活聯系起來了,直接進入到了學生的生命中,與他們的生活經驗、生命體驗融為一體。所以那堂課感動了在場的老師和學生,這樣的課堂是感受愛、感受生命的頑強與堅韌的磁場。
2.2發散思維,升華情感,宣泄情感。
培養智力、發展思維是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聯想是訓練思維的最好方式,有了聯想思維能力就會具備創造性思維。袁衛星在《就是那一只蟋蟀》的課堂上讓學生自己去想象和感悟。導入這一部分袁衛星以聽唱《鄉愁四韻》和誦讀李白的《靜夜思》、余光中的《鄉愁》來營造情感氛圍,啟發學生思考。導學生入境之后,以詩中的物象——蟋蟀入手,引導學生聯系比照,促進學生思維發展。蟋蟀這一物象與思鄉有什么內在聯系呢?袁老師不直說,而是讓學生描摹蟋蟀的模樣、習性,尤其是叫聲時斷時續,時隱時現的特性。他啟發學生根據叫聲去思考,將人的“思緒”與“蟋蟀叫聲”很融洽地聯系上。學生在這樣的啟發下想到天真爛漫的童年,想到養育自己的家園,想到博大的母愛,想到自己的母親。接著更換詩句中的詞語讓學生進行對比聯想,從而使學生體會到詩人凄涼孤獨的心境和哀境樂境的不同表達。引導學生領悟內涵這一部分,袁衛星讓學生在配樂中閉目感受,進入詩的人、事、物中。接著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表述詩歌的內容。這不僅是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聯想思維的訓練,更是對一種情感的深刻領悟。
這堂課不僅使學生思維得到了有效的訓練,而且使得他們的情感得到一種提煉、升華和宣泄。一首原創《就是那一只鷓鴣》表達出那位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在堂的其他同學都會受到感染,相信都會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去感恩世界,善待生命。以詩教詩,讓學生寫詩宣泄心中的情感,借詩表達豐富的情感世界,這就是在引導學生進行生命思考,體現出一種充滿人性關懷的教育。一個“只有把自己的命運同他人、社會、人類的命運聯系起來的人,才會真正找到生命價值的根本。一個人只有在關心他人、服務社會、為改善人類的命運而努力的過程中才能真正體驗生命的豐滿和心靈的充實。”這既是自我價值實現的保證,也是對社會、對人類的貢獻。[2]
2.3生命之間的交流,以情感喚醒情感。
生命的教育,關注的不是空洞的﹑抽象的生命,而是具體的﹑真實的生命。[3]在袁衛星老師的課堂上詩歌的多姿多彩被充分展示出來并很好地實現了生命間的交流。他讓學生以圖畫的形式來解釋詩歌,來回答什么是詩。然后同學生一起來欣賞他們的畫以及對詩歌真善美的理解。學生的畫有導航燈:穿透迷霧、照亮希望;利劍:刺向封建統治者;一個信封:友誼的紐帶;一座房屋:人的歸宿;調料瓶:結合了人生況味,等等。袁衛星老師充分滿足學生個性的需要,尊重他們的思想,給他們創造了一個生命自由舒展﹑活動的環境。每一幅畫都代表一種情感,每一位學生都有他生命的個性。“詩歌不僅是生活的全部,而且是生活的提煉。”袁衛星老師說。這堂課上袁衛星老師展示了自己的詩:《我不知道》、《靜夜思》、《小木橋的心事》,帶領學生進入他的生命,以他的情感喚醒學生的情感。其目的就是讓學生在理解詩歌的基礎上愛上詩。這些詩歌折射出的是袁老師生命的痕跡。這種以生命教育生命的課堂,怎不讓人感動、敬佩?所以許多學生上完這堂課后從不喜歡詩到喜歡,并產生了創作的沖動。
2.4通過作者生平事跡及寫作背景引導學生反思濃厚親情,感恩生命關懷。
當一名學生即將走向自殺的邊緣時,語文老師該如何挽救他呢?袁老師在得知有這樣一名學生后,用短短幾十分鐘重新組織材料備課,上了一堂“善待生命”的即興課。
這堂課里他給學生上的是周大觀的《我還有一只腳》。他選這樣一篇課文其目的就是要通過周大觀的生平事跡,寫作背景,去感染課堂上的每一位學生,幫助學生反思濃厚親情,感恩生命關懷。一個不完整的身體,一個即將消失的生命,卻蘊涵著一個堅韌自信的生命。周大觀讓學生體會到了一種堅毅勇敢的生命觀,那么學生又該如何提高自己的生命質量呢?袁老師以假如“我只有六天的生命”為話題,要求學生去思考生命存在的價值。學生們紛紛對六天的生命作出了計劃。這些計劃中都寫著他們幸福快樂的生命,都閃爍著生命的活力。
學生從這個殘疾人身上學會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尊重別人的生命。在聽了學生們的計劃書后袁衛星老師把生命教育分成了三層:生命的本義——成長不僅是人的外形,更重要的是人的內心的成長;生命的巔峰——成熟即思想與生命的成熟;生命的永恒——成就。[4]
袁老師的這生命的三個層次,讓學生清晰地認識到了生命的內涵,怎樣達到生命的永恒。在這堂課的最后以“我是個××”的形式再次點燃學生的生命意識,就如紅旗下的宣誓,在自己的生命中許下諾言。這種形式是振奮人心的,感染人心的。
從學生們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他們認識了自我,并在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一種頑強的生命意識在這堂課上滲透到了每個學生的心里。
2.5教師自身生命意識的覺醒。
語文教師應有強烈的生命意識,因為教師的情感對學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希望青少年熱愛生命,就要讓他們和熱愛生命的人在一起。袁衛星的語文教學是用自己的生命在教學。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字。講《就是那一只蟋蟀》時袁衛星想起了他下午要到機場去接自臺灣來的叔叔,這與此詩的情感很貼切,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了詩歌的情思;講“感悟生命”時想到了自己已故的父親,父子之間的遺憾反襯出了生命的可貴;在講“親近詩歌”的時候,作者直接展示的是自己的詩歌,那些詩都是他生命的沉淀。這樣的課堂,親切、動人。
3.尊重生命是教育的核心
世間最寶貴的是什么?生命。因為生命對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然而有越來越多的人在漠視生命、殺戮生命。所以,一切教育應該從尊重生命開始。知識的授受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要從人的生命深處,喚起他沉睡的自我意識,喚醒他的創造力,生命感,價值感使他具有一種覺悟。[5]不少“恨鐵不成鋼”的教師和“望子成龍”的父母心目中“好學生”、“好孩子”的衡量標準就是學習成績,只注重了智育,而忽視了思想品德、道德素質的教育,這是教育失敗的悲劇之源。一個自私,沒有責任感,沒有愛心,沒有創新能力的人會愛人民,愛祖國以至報效祖國嗎?只有熱愛生命,懂得珍惜﹑享受生命的人,才會在生活中善待自己的生命,尊重別人的生命,才不會在消極時傷害自己和他人。教育工作者要以學生的身心是否和諧發展,個性潛能是否充分發揮,是否適應社會時代的需要,是否具有創造性能力來作為教學的指揮棒。
青少年是一個國家的希望,決定著我們民族的命運,他們的健康成長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1]李斌輝.生命教育:語文課程的現實責任[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5,26(2).
[2]袁衛星,馮建軍.生命教育的根本在于喚醒人的生命意識[EB/OL].教育在線論壇.
[3]馮建軍.讓教育回歸生命,尊重生命[J].中國教師,2005(02).
[4]袁衛星.聽袁衛星老師講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
[5]馮建軍.生命發展的非連續性及其教育——兼論博爾諾夫的非連續性教育思想[J].比較教育研究,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