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麗
摘要: 語文教學亟待“少教多學”,目前語文教師研究的重點應該是“少教”到底應該教什么,少教什么對于學生來說才是最有意義的,這就對教師提出了創造性地運用教材的要求,教師要成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者。改革教學方法,必須拋棄舊的程式化模式,建立新的靈活高效的教學體系。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三為主”原則,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每個語文教師都應堅持的一個重要原則。
關鍵詞: 少教多學有效課堂主導主體
現如今,課堂上“多教少學”、“滿堂灌”的現象普遍存在。教師教多少,學生就學多少;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教”控制“學”,教師教得苦,學生學得累,授教育成了授教材。而事實是絕大多數的行為都是重復勞動,都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1]
呂叔湘先生說:“語文課……應該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的活動應該壓縮到最低限度。”《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把學生的健康成長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學生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學是為了用,有效運用才能促進學習的深入,提高學習的效率。這就要求教師講規律、教方法、傳習慣,善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時間,變“講堂”為“學堂”。
早在1632年,捷克教育學家夸美紐斯說:“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尋求并找出一種教學的方法,使教員因此可以少教,學生可以多學。”從此“少教多學”的教學理念被明確提出。而現代教育家葉圣陶先生的“教是為了不需要教”則更好地詮釋了“少教多學”的理念。那么怎么來認識這一理念呢?
“少教多學”的實質與精神是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讓學生在行為上、情感上、思維上都能積極投入。這里所提倡的“少教多學”并非是讓教師投入得更少,而是要求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精選教學內容,利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教得更好,課堂教學重點必須從教學內容的數量轉向對教與學質量的高度重視上來。教師要精選教學內容、縮減冗余,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以便使學生更加全面與深刻地理解所學的知識,構建一個扎實穩定的知識基礎。
因此教師應在“導”字上下工夫,在“精講”上動腦筋,把主要精力和時間放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關注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情感態度上,使學生始終處于自覺、進取的狀態中,全身心投入學習。教師只在學生學習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對學生容易忽略或理解不透的地方,適時、適度地點撥和指導,幫助學生主動學習。
1.指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
認知心理學派代表人物布魯納認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的主動探求者。可見,教學過程中由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主動掌握知識,遠比教師提問,學生找答案,機械記憶知識好。
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如果我們只注重把每一篇課文當中出現的知識點灌輸給學生,那么即使學生能在某次考試中取得比較好的成績,也僅僅是一個只會把各個知識點歸納及運用的“技術操作能手”,學生的語文能力并沒有提高,語文新課程的目標也無法實現。所以教師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我嘗試著要求學生在新課預習時將思考的問題寫在書邊上,以供上課時小組討論,并通過競賽的方式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的興趣,逐漸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使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大大增強,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2.指導學生自己突破疑難
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上疑難,認識模糊,學生不能回答或回答很不全面時,教師應首先重申問題,做出進一步的解釋,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引導學生開拓思路;或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或循循善誘,耐心傾聽學生意見,幫助他們找出認識上的誤區,排除障礙,得出正確的結論。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始終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3.指導學生自己總結學法
學法指導是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學生具有終身學習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陶行知說:“教師的責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學生學。”[2]要變學生“要我學”為“我要學”,獨立地學,首先要使學生學會學習,也就是要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真正變講堂為學堂,以確保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
教會學生學習的主要途徑是課堂教學。教師應當使課堂教學過程成為既傳授知識又培養學生學習習慣、掌握學習方法的過程。學習方法的指導教師既要做示范,更要采取與學生一起學習的方法,給學生以引導。[3]學習方法的總結是學法指導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總結歸納每位同學的獨特的最佳的學法,并適時進行學法經驗介紹和交流、討論,不斷引導學生在原有方法上有所創新、突破,使每一名學生學會學習,最終達到愿學、樂學、苦學的目的。
4.引導學生自我評價
在教學過程中,將對學生學習的正誤、優劣的評價權交給學生,用“你認為他的看法對嗎?為什么?”“他這樣回答問題全面嗎?”等問題把學生推上評判席,促使他們在課堂教學中專心地聽、認真地想、大膽地說,以提高他們的語文素質。學生不僅可以對學生的朗讀、答題、練習等進行評價,對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學語言等,同樣也可以提出異議、發表看法。這樣才能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直抒胸臆的“自由天地”。
總之,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是最具創造力和發展潛力的群體,作為學習主陣地的課堂教學也是一個不斷建構和創造的過程。[4]在教學實踐中廣大教師只有秉持“少教多學”的理念,啟發性地教、針對性地教、創造性地教,發揮好指導的作用,才能讓學生積極地學習、獨立地學習、深度地學習,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張行濤等.新世紀教師素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第166頁
[2]地方教育行政為一種專門事業.陶行知全集(卷一),387頁.
[3]關于“引導自學”型課堂結構.何炳章教育文選2.
[4]江山野.論教學過程及教學方式.教育研究,19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