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摘要: 長期以來,我國的數學教育過于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訓練,學生的數學能力發展不全面。學生在數學學習中與社會生活相脫節,教學中忽視數學與日常生活特別是學生的生活背景的關聯。 所以,教師要使數學和生活聯系起來,讓數學生活化走進初中數學課堂,并學會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
關鍵詞: 農村初中數學教學生活化學習興趣例題教材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學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學。”
那么,在農村初中數學教學中,應該采取怎樣的教學策略,讓數學更好地貼近學生生活呢?農村的學生與城里的學生相比,學習和生活的條件大有不同,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有著較大的差異。這就要求農村教師要創新地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努力探索適合農村初中數學教學的路子,使農村的學生也能得到全面發展。我認為,改進農村數學課堂教學,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是我們農村教師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我認為,使數學教學教學生活化,應當做好以下幾點。
一、讓新授前的導入與生活緊密聯系,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
一節課有良好的導入,是成功的一半。教師要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在課堂教學中,要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如講故事、做游戲、表演等,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在教學“分式基本性質”時,我先講了一個孫悟空的故事進行導入:話說孫悟空大鬧天宮回到花果山,把仙桃分給眾猴吃。“這些桃應該怎么分呢?”孫悟空問。一只年長的猴說:“每只猴1個。”“這樣太少了,每20只猴分20個!”不知哪只猴嚷道。這時,一只年輕的猴子跳出來說:“我們花果山有1000只猴,分1000個我們就滿足了。”同學們,你們想一想,它們誰說的方法分得多呢?通過類似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從而體會到學好數學對于我們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無形中產生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讓例題與生活緊密聯系,使學生易于接受和理解。
農村初中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農村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如在教學“解直角三角形”時,我通過學生熟悉的旗桿測量問題讓同學們預習,他們有的甚至親自動手測量學校旗桿的高度。在課堂上,我讓他們分小組討論:如何測量旗桿的高度?同學們通過實踐加深了對這一問題的理解。學生得出了多種多樣的測量方案。我便讓他們對各種方法加以討論和總結。他們總結出三種方法:第一種,運用了同一時刻影長與物高成正比。即在同某一時刻測出一位同學的影長和身高,此時旗的影長,通過列方程計算出旗桿的高度。此時我充分肯定了這種方法的合理性,并提出問題:為什么同一時刻下影長與物高成正比呢?這里運用了什么知識?這一提問加深了同學們對相似圖形的理解,并對太陽光是平行光這一生活常識也有了一定的體會。第二種方案:拉直旗桿頂端的繩子,量出繩子比旗桿長的部分,發現長了的距離,此時再把繩子的下端拉開到剛好接觸地面,測出下端離旗桿多少的距離,利用勾股定理列式。第三種方案:利用相似三角形進行計算。通過有兩組對應角相等的兩個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進行作圖,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對應邊成比例進行計算。
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對探索解直角三角形方法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教學效果極好。
三、讓練習與生活緊密聯系,做到學以致用。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學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并被廣泛應用于現實世界,才能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更好地去服務生活,應用于生活,學以致用。因此,每一次學完新課后,我就編一些實際應用的題目,讓學生練習,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一元一次方程應用問題練習:媽媽給小明25元錢,要他買每個2元和每個3元的面包共11個,小明該買這兩種面包各幾個?又如,一元一次方程練習:李華家要圍一塊周長是20米,長是8米的長方形菜地,且另一長邊靠墻,那么需要用多少米長的籬笆?這些都是農村學生熟悉的事物,讓學生用已有的知識解決這些實際問題,學生非常感興趣,不會感到作業是負擔,使學生愉快學習,增強了學習效果,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知道課本例題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做到學以致用。
四、讓教材的材料與生活緊密聯系,使學生不斷發展。
雖然教材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基本線索,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但是,教材也有它的局限性。有的教材提供的材料,能貼近城里的孩子的生活,而對農村的孩子卻很陌生。這就要求老師靈活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如“線的認識”一課提供的材料:“斑馬線”、“光束”及“火車軌”,大部分農村學生都沒有見過,僅僅用這些材料來幫助學生抽象出“線段、射線、直線”的概念,學生較難理解。我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引入了“窗框上的鋼筋”、“手電的光束”、“想象孫悟空的如意金箍棒最長時的狀態”等,用這些學生生活中曾經接觸過的事物來幫助學生理解,學習這部分知識就容易多了。
當然,上述的“斑馬線”、“光束”及“火車軌”也要作簡單介紹。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增加學生生活積累,也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任務,教師應當通過其他手段,如講解法、計算機動畫等方式讓學生接觸了解這些事物,使學生不斷發展。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聯系生活中的問題,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對教材適當做些變形處理,讓數學更多地聯系實際,貼近生活;教師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問題情境來幫助學生學習,鼓勵學生善于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發現和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做到數學從生活中來,再應用到生活中去。
參考文獻:
[1]傅海倫.數學教育發展概論.科學出版社,2001.7.
[2]張向葵.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當代青少年心理問題反思與回應對策.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6.
[3]魏書生.學生實用學習法.沈陽出版社,1998.10.
[4]王晉堂,李曉.實踐中的做人教育.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