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明
摘要: 留守孩子的教育問題,成為教育工作者,特別是班主任在新時期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任務。班主任一定要傾注無限的愛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的教育環境,才能促進留守孩子的和諧健康發展。
關鍵詞: “留守孩子”教育農村學校教育方法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建設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離開故土,外出打工,成為“打工一族”,而他們的子女大多被留在家里,由爺爺奶奶或親朋好友照料,接受“隔代教育”。這一現象在我市乃至全國普遍存在,這些孩子被冠以“留守孩子”稱謂。據調查,我校留守孩子占全校學生總數的比例達32.8%。其中,父母離異的占9%,父母外出打工的占23.8%。這類孩子因缺乏父母的直接關愛和照顧,沒有正常的約束和管教,一時無所適從,心境突變,不僅遏制智力、性格、情緒的良性發展,而且影響學習、思想的健康成長。由于外出務工人員的迅速上升和留守孩子的日益增多,留守孩子的教育問題,就成為教育工作者,特別是班主任在新時期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任務。新時期的班主任如何實施對留守孩子的教育,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變化了的客觀環境,使他們健康成長呢?在教育實踐中,我努力從四個方面入手,加強對留守孩子進行教育,促進他們健康發展。
一、心靈哺育,樹立信心
由于留守孩子或是在單親家庭生活,或是與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大多數承擔監護孫子(女)的祖輩文化水平低,無法對孩子進行有效的學習輔導、思想教育和人格培養,導致留守孩子心中充滿悲傷和孤獨,既得不到雙親的愛護,又難以享受到家庭的溫暖,因此,他們自然會產生抑郁、自卑、冷漠、孤獨的心理,渴望得到愛。班主任應了解留守孩子的特點,給學生以真誠的愛心,使他們得到溫暖和寄托,幫助他們樹立起學習、生活的信心。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愛,是一種強有力的教育者。”的確,愛是人的一種本能需要,同時,愛本身也是一種教育。對留守孩子來說,尤其需要愛的溫暖和愛的激勵。因此,班主任對留守孩子首先要傾注無限的愛心,用情感復蘇他們的心靈。班主任應像慈母疼愛“多病”的兒女,像醫生精心醫護病人一樣,給予他們特別的關愛。當留守孩子犯了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時,班主任在教育中要注入積極的情感因素,批評、期望、鼓勵、慰勉都應用真摯的情感。在對他們進行教育時,要盡可能地多剖析,少指責,多慰勉,少埋怨。在批評中寄予殷切的希望,幫助他們克服生活、學習上的困難,在慰勉中引導他們鼓起勇氣,樹立起信心;在剖析中讓他們看到自己行為的危害性,幫助他們矯正不良的性格和行為,使留守孩子從中感受到教師的愛和班級大家庭的溫暖,喚起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信心和決心。
其次,班主任應特別細心、留心留守孩子。因為留守孩子最容易產生自卑心理,怕與別人交往,尤其怕與他人談論父母和家庭情況。所以,班主任在對留守孩子進行教育時,要注意“口下留情”,不能用過激的語言刺激他們、傷害他們,如“你表現差,學習差,就是因為你無人管教……”
最后,教育工作本身是一項艱苦、復雜的系統工程。小學生由于年齡小,可塑性大,對留守孩子的教育需要班主任做到耐心、細致,抓反復、反復抓,持之以恒,切不可半途而廢。不能因為學生反復犯錯誤或是教育的難度大、成效小而放棄對學生的幫助和教育。
二、情感引導,揚生活風帆
留守孩子因父母的外出或離異,引起了一系列心理的變化,美好的希望破滅了,又因為減少或失去了來自父母的督促、幫助、輔導,對學習常常放任自流,對自己沒有要求和標準,作業馬虎。因此,班主任要幫助留守孩子對自己的處境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讓他們明白父母外出或離異是生活的需要。況且,父母外出或離異已經客觀存在,如果長期不能自拔而苦惱、自卑,就只能加重自身負擔。要讓學生明白:父母的外出或離異并沒有改變子女與父母的血緣、親情關系,只是原有的家庭生活秩序被打亂了;家庭生活只是人生的一個方面,父母外出或離異帶來的不幸是暫時的、相對的,生活本身是豐富多彩的。幫助學生從父母外出或離異的陰影中盡快解脫出來,鼓勵他們揚起生活的風帆,適應新的家庭生活,向著自己的人生目標不斷奮進。
例如:我校原三(一)班學生張印川,從小失去父親,母親又外出打工,跟隨奶奶長大。由于缺乏管教,課堂上無精打采,放學后經常進游戲廳,還常欺負同學,老師一談到他就搖頭,認為“沒救了”,因此,三年級了還沒能加入少先隊組織。我接任該班班主任后,下決心“幫幫他”。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他身上也有閃光點:他熱愛勞動,常幫助同學做班級清潔工作,體育好,他上課一旦發言,聲音就非常宏亮……經過分析,我認為他本質不壞,之所以貪玩、搗蛋,是因為他心中一直渴望被人關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肯定。于是,在一次隊日活動課上,我肯定了他的優點,之后又找他談心,幫助他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困難,促使他正確認識自己的缺點,并逐步加以改正。漸漸地,他變了,同學們也不再討厭他了。在六一兒童節時,同學們一致同意他加入少先隊組織。
三、行為矯正,感化心靈
父母外出或離異給孩子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特別容易使留守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在學校主要表現為:大手大腳亂花錢的多;學習習慣差的多;違反紀律的多。由于特殊心理的影響和缺乏父母的關愛,他們容易撒謊、打架、偷竊等,課余時間沉溺于游戲室、網吧等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場所。這類學生如果不加以及時、正確的引導,就容易受社會不良少年的影響,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對這類學生的教育,班主任要做到以理曉之、以情動之、以情育之,這比任何說教都重要。澆樹澆根,育人育心。人都是有感情的,動之以情,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感動了學生的心靈,工作就好做多了。
小學生行為克制力差,究其原因,除了心理不成熟、自控能力較差外,還由于他們是非觀念不強,對自己的行為“錯在哪里”缺乏認識。對這類留守孩子進行教育時,切忌一味訓斥,要以理服人。班主任要摸清學生的特點,隨時注意觀察他們的點滴變化,對他們出現的問題加以及時的引導和教育,善于發掘他們的細微進步和積極因素,對他們多一些幫助、微笑和勉勵。班主任只有重視和積極發現留守孩子的優良品質和行為習慣,并努力加以扶植、鼓勵,才能使學生在緊張、和諧、歡愉的氣氛中茁壯成長。
四、協調教育,營造和諧教育環境
外出人員和留守孩子的日益增多,帶來的是一系列嚴重而復雜的社會問題。為此,班主任可通過學校,讓學校與社會、民政部門取得聯系,爭取留守孩子有基本的物質生活條件,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利,以及不受歧視的人格保障和尊嚴,得到全社會對留守孩子的關心和幫助。目前,我們涪陵區開展的“留守孩子節日禮物”、“貧困孩子愛心午餐”、“雞蛋牛奶供給計劃”民生工程就充分體現了社會和政府對留守孩子的幫助和關愛。學校可以開辦校園網站,豐富學生課余生活;開展“結對子”幫扶,安排學生“結對子”,在學習、生活上給予留守孩子必要的幫助;還可以建立留守孩子檔案,定期對留守孩子的心理、情感、學習、日常行為作出評價,并通報家長,加強正面引導。班主任還要認真做好學生的家訪工作,在班上建立教師—家長的電話通訊網,爭取家長配合做好學生的教育工作,加強對學生的教育管理,保證學生有正常的生活和學習條件,營造和諧的家庭教育環境。
例如,我班一個名叫姜周的同學,父母都在外打工,他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有一天上午他沒來上課,也沒有請假,下午來了,我就問他,他什么也沒有說。我就主觀地認為:他故意不來學校上課,罰他與值日生一起打掃衛生。結果他極不情愿地參加了勞動,但是,第二天他又不來上學了。我感到問題嚴重了,于是,一放學,我就匆匆地去他家家訪。一到他家,他的爺爺就說開了,他說:“姜周這個孩子,性格有點內向,不愛說話,那天上午他沒有去上學,是因為他感冒了,是我叫他不要去的。”再細問姜周同學,他說:“老師不問清情況就罰我打掃衛生,我覺得很冤枉。”了解情況后,我覺得我是做錯了。于是我向姜周的爺爺道歉,也向姜周同學道歉,同時,與他爺爺拉起了家常,他第二天終于又上學了。由此可見,只要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加強學校與社會、家庭的聯系,營造和諧的教育環境,對促進留守孩子健康成長就會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總之,要做好留守孩子的教育工作不容易,班主任一定要傾注無限的愛心,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的教育環境,才能促進留守孩子的和諧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彭智勇,鐘型泰.現代中小學班主任工作指南.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