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洪芹
摘要: 說課是一種重要的教學研究方式。本文結合具體課例從教材、學情、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程序五個方面論述了物理學科的說課方法。
關鍵詞: 物理學科說課方法教學目標教學程序
物理是一門實驗性、應用性極強的學科,教學中應著力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物理學科的說課一方面應按照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目標、說教法學法、說教學程序的基本步驟,另一方面要注意緊扣物理學科特點,利用其獨特的教學條件突出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才能符合《物理課程標準》對教學的要求。我們以高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一節為例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主要是說明本節課內容在本冊教材或本章中所處的地位及前后知識點間的聯系,一般應包括編者的意圖、所教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的特點等;說明教材結構及教材對本節知識的處理方法;說明所教內容的重點、難點。如《牛頓第一定律》的教材分析可以這樣說:牛頓第一定律是人教板必修一中第四章的第1節,它對于初中和高中物理知識處于銜接地位,本節課的作用是使學生在初中階段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對力和慣性概念的認識,并且強化科學方法教育與思維能力的培養;這部分內容是運動學和力學的銜接地位,它對運動和力之間的關系做了準確闡釋,指出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本節的重點是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本節的難點是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
二、說學情
主要是說明所教學生的總體情況,包括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基礎、認知特點及思維規律,另外還要論述自己的學生觀,這是設計這節課的依據。如,《牛頓第一定律》一節的學習對象是高一的學生,他們已經具備一定的推理能力,并初步了解了物理學中的理想化方法,為通過理想實驗認識力和運動的關系奠定了基礎,另外對牛頓第一定律和慣性的概念也有初步了解,對更深入地學習牛頓第一定律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同時,也有不少學生仍認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認為慣性的大小與速度大小有關,與是否受力有關,還認為靜止和勻速運動時物體有慣性,其他運動情況下沒有慣性。這是學習本節內容中學生存在的一個模糊認識。
三、說教學目標
主要說明本節課教學要達到的目標要求,制定教學目標的依據是什么。教學目標是教學的中心,是通過一節課的教學要達到的目的和應完成的任務。教學目標一般要有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三個方面,以便明確本節課中應向學生傳授哪些知識、重點進行哪些能力的培養、滲透哪些科學方法教育等。如,《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目標分為三個方面設計。知識與技能目標是:掌握慣性概念,會正確解釋有關的慣性的現象;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和意義;了解理想實驗這種科學研究的方法。過程與方法目標是:引導學生體會認識“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認識規律的一般過程,培養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方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是:培養學生具有積極探索、敢于質疑、勇于創新的意識;培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激發學習興趣,提高科學素養。
四、說教法學法
主要說明本節課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和準備教給學生的學習方法。選擇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應以教學內容和學情為依據,以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前提,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究精神為目標,以開發學生的潛能為宗旨。如,《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這樣設計。根據學生的實際及該節課的教學目標,本節課采用的教學法是問題法、實驗法、講解法、推理法。在學法設計中,主要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為目的,指導學生用個人獨立思考和小組討論結合的方法,引導學生積極猜想與假設,大膽設計與論證,發揮主體作用,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五、說教學程序
主要說明本節課各環節的教學安排和教學措施。這是說課的重點。首先,說明如何引入新課及為何這樣引入。如《牛頓第一定律》的導語可這樣設計:同學們,對于原來靜止的物體,現在要讓它運動,我們應當怎么辦?(學生回答對其用力之后,繼續設問)我們停止了用力,物體會如何呢?設計這個導語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對本節內容的學習興趣,并拉近物理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距離。其次,說明怎樣進行新課教學,包括怎樣設計實驗,怎樣幫助學生形成概念,怎樣引導學生探索規律,思考討論,教師怎樣講解,學生怎樣練習,等等。前面設計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都要在這里得到解決;前面設計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都要在這里得以體現。最后,一般還應簡要說明一下課堂小結、課后作業的布置,以及板書如何設計。如《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一)由導語中的問題誤導學生得出下面結論:(1)物體受力就會運動;(2)物體不受力就停止。從而引出亞里士多德的錯誤觀點: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二)演示實驗,提出問題:讓小車從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雖然最后都停下,但在毛巾表面滑行的距離短,在玻璃表面滑行的距離長。以此來引導學生思考物體停下的原因是受到摩擦力的影響,這兩種情況下的摩擦力大小不同。然后提出問題:如果小車從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進入一個光滑的水平面,那么運動情況應該是怎樣的呢?
(三)師生共同研討。一是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如果表面光滑,物體受到阻力為零,它的速度大小和方向不會改變。二是笛卡兒的補充:除非物體受到外力的作用,物體將永遠保持靜止和運動狀態。三是理想實驗結論:設想沒有摩擦,一旦物體具有某一速度,且合外力為零,物體將保持這個速度繼續運動下去。該問題讓學生發揮想象,小組討論后,選出代表總結歸納。
(四)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1)在光滑平面上給小球一個初速度,小球將如何運動?(2)在粗糙水平面上給小球一個初速度,小球將如何運動?
(五)學生回答、辯論,教師總結。得出“牛頓第一定律”這一規律,解決“力不是維持物體速度的原因”和“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需要外力”這兩個重點、難點問題。
(六)師生問答,理解慣性。(1)疊放幾個象棋子,用力使中間一個棋子離開,上面的棋子為什么會下落?理解:靜止的物體具有慣性。(2)汽車剎車后為什么會進行前進?理解:運動的物體具有慣性。(3)質量大小不同的汽車為什么啟動快慢不同?理解:慣性的大小與質量有關。最后得出結論: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慣性的大小只有質量有關。
(七)鞏固延伸。學生列舉生活中慣性的例子,互相補充質疑。
(八)布置作業。(1)水平拋出的物體,不考慮空氣阻力,其受力的情況如何?(2)質量相同的物體,受到不同的水平拉力,運動情況有何不同?質量不同的物體,受到相同的水平拉力,運動情況有何不同?
另外,說課時還要注意三個問題。一是要詳略得當。因為說課的對象不是學生,而是教師,大家都知道的內容可略,突出重點即可。二是要簡練準確。說課是一種教研活動,務求實效,無需說得太詳細。三是要突出特色。對同一教學內容,教研組的老師人人都可能說,因此要說出自己對教材、教法有別于常規的特殊理解、安排,從而體現出執教者的教學專長和教學成果,突出教學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