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教學不僅是一門科學,而且是一種藝術。在新課改形勢下,稱職的初中物理教師要在教學中不斷反思,不斷學習,才會不斷進步。經過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學實踐,我有如下體會,現與大家共享。
1.教師必須具有豐富的物理專業學識。
物理教師要如何提高自己的專業修養、豐富專業學識呢?關鍵是多研讀物理學名著、物理學學術論文、物理著作等。閱讀這些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著作,不但能提高專業素質,而且能學到分析史料、推理證明及論斷評價等多種研究方法。
2.教師必須轉變物理教學理念。
教學是一種對話、一種溝通、一種合作共建,教學理念是教學行為的理論支點。新課程背景下,這樣的教學所蘊涵的課堂文化有著鮮明的和諧、民主、平等特色。要轉變教學理念,教師就應加強對物理教學理論的研習,如《物理教學》《中學物理教學參考》雜志開辟的一些欄目的討論文章對更新教學理念有許多幫助。
3.教師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指導學生“實驗探索”,體會學習的樂趣。教科書中呈現的知識,通常是科學家們早已發現,已形成定論的知識,物理知識的傳授,它注重趣味引導——重視演示實驗。物理演示實驗具有形象真實、生動有趣的特點,能為學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規律前創設出活生生的物理情境,使學生感同身受。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動作記憶效率比語言文字記憶效率高好幾倍。物理這門學科是對學生操作能力要求很強的學科,所以,在對待探究實驗方面,我盡量讓每個同學都去參與。
4.注重實驗教學。
初中物理是所有學科中最具有科學性的學科,每一個概念和規律、公式,都是通過物理實驗得出。物理概念和規律是在大量的觀察、實驗的基礎上,運用邏輯思維的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質的共同特征集中起來加以概括而形成的。所以在物理新課實驗中,我真正體驗到,新課程強調的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物理實驗課上我是從以下幾方面來做的。
4.1確保所做的實驗現象清晰,提高成功率。
4.2利用課件把一些不易觀察到的物理現象或是物理過程展現給學生看。
4.3充分利用身邊的材料改進實驗。
4.4努力提高實驗現象的可見度。
5.在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教學中運用多媒體。
在多媒體設備未進入課堂之前,很多教師都深刻地體會到:有些物理概念和規律對學生來說確實很抽象,因此給我們的教學增大了難度。學生對這些物理概念和規律在短時間內很難理解,同時教師也感到比較吃力,雖然教師想了很多辦法,但教學效果一般。如摩擦起電的教學,電流產生和導體導電教學,一些物理過程進行的太快或太慢問題的教學,一些微觀或肉眼看不見的物理過程的教學,磁場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和規律的教學,等等。現在,有了多媒體設備,這給我們帶來了施展教學技能的自由空間。對于上述問題,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首先,教師要把物理概念和規律吃透,善于分析教材和挖掘教材,分析概念的講解應如何自然地引入與得出,如何把概念和規律講得形象、直觀、易懂,特別是抽象的概念和規律。如果這步做得不夠,即使有了最先進的多媒體設備和技術,也不可能上出一堂優秀的、高質量的課。
其次,盡可能想辦法或創造條件把一些物理概念或規律用常規教學講解好,不要過分依賴多媒體。這樣做,有利于學生把物理概念和規律理解得更深、更透。
最后,對于有些物理現象和規律,確實對學生來說太抽象難懂了,或在課堂上難于看見或根本看不見的物理現象,或物理過程太快的現象。此時恰到好處地借助多媒體,才能取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6.在課堂教學中營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圍。
在現代社會生活和科學工作中,個人之間和團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干出一番大事,有所作為,就要集體的智慧和力量。教師在安排科學探究活動時,要注意培養這方面的良好素質。在整個探究活動中,教師在引導學生獨立探究的基礎上,必須重視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和交流活動。由于經驗背景的差異,探究者對問題的理解常常各異,共同研討、交流,彼此表達與相互傾聽,具有很大的價值。(1)探究者通過“相互交流”,明白了對同一個問題別人也可以有不同的解釋,有利于他們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傾向;(2)在合作、表達和傾聽,探究者各自的想法、思路逐漸清晰,探究者可以更好地審視自己的思維過程;(3)在討論中,探究者之間相互質疑,觀點的對立會使他們思考并比較,可以更好地自我反思,深化自我認識;(4)探究者之間的爭議、意見綜合激起彼此的靈感,可以促進建構出新的假設和更深層的理解;(5)探究中的合作、分享和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貢獻各自的經驗和發揮各自的優勢,從而使探究者完成獨自難以完成的復雜任務。因此,要營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圍,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和交流活動,使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傾聽他人的探究經驗,并進行客觀的比較和鑒別,從不同的角度改進自己的學習經驗,提高認識,克服獨立探究活動中的片面和局限,正確理解所獲取的知識。
7.多元化的習題選取,增強練習的有效性。
物理實驗做得熱火朝天,但實驗結束熱情散去,這門學科仍然成為了很多學生成績提升的“大難題”。究其原因,在于大多數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認識還只停留在實驗現象表層,對于實驗所反映出的物理規律缺乏深入學習的耐心。因此,如何提高習題課的效率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認為,在有效教學模式下的習題課,應隨著教學實際而進行充分的隨機應變,教師一味代勞只會增加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心理,喪失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熱情。相對于板書規范、翔實的解題步驟和答案,學生更需要來自于教師的解題思路和物理思維的形成與拓展。只有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勢,激發創造性思維的熱情,學生才能夠通過主動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
例如在講解密度問題時,我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某同學想要購買4.5kg的酒精,用一個容積為5L的塑料桶能裝下嗎?在學生的解答過程中,我發現大部分學生的思路都通過這4.5kg酒精的體積進行判斷。于是,我就馬上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進一步的擴展:這個容積為5L的塑料桶最多能裝下多少kg的酒精?如果4.5kg的某種液體剛好可以將這個塑料桶裝滿,那么會是哪種液體呢?
我隨即擴展出來的這兩個問題不僅能夠啟發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尋找解題的“密鑰”,而且能夠讓學生通過試題的解答感受到“一題多解、多題歸一”的樂趣。這樣的習題課能夠讓學生循序漸進地進行學習,逐步掌握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也能切實體會到物理離他們的生活很近,學習物理既有趣又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