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峰偉 張雪梅
摘要: 民辦高職院校建筑類高端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是高質量服務地方經濟的關鍵,本文深刻論證建筑類工程造價專業高端應用型人才的定位設置、系統化課程的構建并進行分解,在此基礎上提出針對性的改進意見,為下一步的教學改革乃至高質量建筑人才的培養提供指導。
關鍵詞: 建筑類高端應用型人才人才培養模式目標定位系統化課程構建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及職業技術學院服務地方經濟的緊迫要求,對建筑工程類高端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民辦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弊端,嚴重影響了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本文結合紫瑯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系實際,以工程造價專業為對象對其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分析。
1.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分析
民辦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屬于高端應用型人才范疇,基于學生的基礎現狀及學院的實際情況,提出建筑施工技術專業的培養定位,即培養學生要熱愛祖國,擁護黨的基本路線,有較好的人文素養,具備工程造價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具備工程造價文件編制及調整能力,能夠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端應用型技能人才。
其對應的工作崗位群包括:造價事務所、招投標機構、大型建筑安裝公司及工程項目部、房地產開發公司等,也可以覆蓋企事業單位基建部門、咨詢公司,主要從事建筑工程工程預決算及投標文件的編制工作,以其對應崗位的造價員為主要培養對象。
2.建筑類系統化課程體系的構建
2.1系統化的內涵解析
建筑工程類工程造價專業課程體系系統化的構件是通過分析、綜合、歸納,將體系中的各個部分歸入一定的順序,并使各個部分有機地關聯,通過建設職業素質成系統、知識結構成系統、職業能力成系統、教學管理建平臺,形成“三系統一平臺”系統化課程及支撐體系,如表1所示。
2.2系統化課程體系結構能力的分解
2.2.1知識結構分解
知識結構要求掌握本專業必需的建筑制圖與識圖、建筑力學、建筑經濟、建筑材料等基礎理論,熟練地運用與造價專業相關的文化基礎知識;掌握建筑工程概預算、建筑裝飾工程預算的基本知識,并在實際工程中靈活運用;具有一定的中、英文閱讀能力,能熟練地運用和處理本專業的一般技術資料;掌握計算機應用基礎及建筑CAD知識,并在實踐中熟練應用;掌握概算文件、預算文件、決算文件的編制能力。
2.2.2能力結構分解
基本能力要求具有熟練運用現行國家建設法律法規及經濟法規的能力;具有建筑工程施工現場資源管理與處理能力;具有施工現場文明施工管理能力;具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較好的團結協作和組織能力;具有一定的參與工程實施及問題解決能力。
核心能力要求具有較強的施工圖識讀和繪制能力;具有編制及審核單位工程施工技術方案的能力;具有組織與管理投標報價、工程合同、施工索賠的能力;具有理解、審核施工圖設計和技術文件,具有編制投標文件的能力;具有超強的預算軟件應用能力,能夠熟練地編制概算文件、預算文件及竣工決算文件。
其他能力包括具有計算機軟件應用能力和熟練運用建筑CAD軟件繪制建筑工程圖的基本能力;具有熟練閱讀建筑專業資料能力并具有簡單專業英語會話的能力。
2.2.3素質結構分解
掌握鄧小平理論的基礎知識,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思想品德;通過公益勞動、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等各項活動,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艱苦奮斗、實事求是的思想品德培養;通過課程設計及實訓項目的開發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
2.2.4核心課程的構建
建筑工程類工程造價專業核心課程體系包括:建筑制圖與識圖、建筑工程計價與控制、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建筑施工組織、建筑施工技術,以及建筑工程預算編制的實訓項目,如圖1所示:
3.建筑類造價人才培養模式改進的建議
在當前情況下,民辦高職院校應切實深入推進“工學結合”、“理實一體”,以及“亦工亦學”教學模式的改革,建立以項目教學法為驅動,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通過校外實訓基地、校內實訓場地和課堂的有機結合,實現多渠道、立體式教學場景的設置,注重傳統教學方法與現代技術的融合,切實提高教學效率,實現土建預算與安裝預算兩方向的分解,建立以“識圖—計量—計價—軟件應用”為主線的學習過程,以建筑施工技術、施工組織等課程為支撐,特別強調工程造價案例分析及特定項目在教學過程中發揮的作用,發揮專業教師的核心作用,加大傳授經驗知識的比重,以實現高質量造價人才的培養。
4.結語
民辦院校建筑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實施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本文結合紫瑯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系人才培養的實際情況,對其培養目標定位、系統化體系的構件,以及改革過程中必須考慮的因素及改進措施進行了深刻的解析論證,為更好地服務建筑工程類常規教學的實施及辦學質量、辦學內涵的提升提供借鑒與指導。
參考文獻:
[1]鐘啟泉.高職教育改革發展方向(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劉成.項目教學法在建筑工程課程設計中的應用[J].江蘇技術師范大學學報,2010,(5):71-73.
[3]戴士宏.職業教育課程改革[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