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晶晶
摘要: 我國大陸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已有20多個年頭,在此期間,心理健康教育有了一定的發展,但也存在著諸多不容小覷的問題,有著不少的誤區,此文正是針對這一現象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心理健康教育誤區對策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新中國成立的初期,并沒有被重視,甚至是一直被忽視。心理學長期被斥責為偽科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無法正常開展。直至20世紀80年代,才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這一領域,經過了20多年的發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有了比較系統和全面的定位,碩果累累。但應該看到的是,在一門學科的理論和實踐還未完全成熟和系統地完善時,其中不乏存在很多的問題和缺陷。就理論層面而言,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系統尚未定型,諸如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目標、方法、評價體系,以及這項工作的定名問題、心理素質含義問題和心理健康標準問題等,目前在學術界尚沒有統一的看法[1]。在實踐層面上各類參差不齊的問題不勝枚舉,而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問題上,又有著不可逾越的脫節,這都是需要一個過程,需要花長時間去完善。
一
下面就針對我國大陸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所存在的問題簡單地談幾點,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現在國內大體上有以下幾個誤區。
1.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不清晰。心理學是一個舶來品,作為在其基礎上發展開來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同樣非本土化,對于非原生的事物,向來都是眾說紛紜,見仁見智者都有,很難統一,這樣也就很難形成一個公認的概念,在具體的操作上就更有出入。其中的很多理念都是生搬硬套來應用的,很容易與周圍相鄰近的概念相混淆。
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輔導、心理咨詢、心理治療這幾個概念的區分,其實這四個概念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每一個領域的跨度都會有所交集,但隨著不同概念外延的發展,已形成了各自的獨特內涵,如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主要是面對生活中的正常的人,而漸漸延伸過去則會逐漸過渡到異常對象,要認識到的是心理健康教育針對的并不是心理障礙,而是要對正常的人進行一種積極的健康指導。四者的功能也各不相同,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主要有三點:一為發展功能,也是最為人們所熟知的功能,是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的一種有效手段,幫助學生在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時做出抉擇,使其個性朝向好的目標充分發展;二為預防功能,在有害身心健康的事件出現之前就做好預防工作,主動且超前的制訂目標和計劃,以防止發生傷害性事件的功能;三是心理健康教育也有一定的矯治功能,這種功能是面對少數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通過矯正的手段調整其心態,改變其信念,使之恢復正常。另外,與心理咨詢不同的是,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并不像其他概念那樣的被動。教育就是一個主動的名詞,主動性對于教育而言非常重要,可是在我國大多數的學校里,卻總是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動性,而這樣的一種忽視,往往就是因為概念上的混淆。
2.對心理健康教育過于輕視。這是我國當前在這一領域不可小覷的問題,在傳統的教育領域里,過分強調智育,片面地強調學習成績,忽視了學生全面的身心發展,總是以學習成績的好壞來判斷一個學生的優劣,認為成績好的學生心理就是健康的,這樣的一種教育理念是極其有害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首先要培養成人,然后成才,而不應該本末倒置。一個有知識有文化的人,如果沒有健康的心理,就不能為社會作出其應有的貢獻,相反還很有可能會威脅到社會的安全和發展,可以說,這種傳統的思想是與教育的基本目標背道而馳的,也是嚴重違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當然,除了傳統的偏見外,心理健康教育不被人們所重視的另一個原因則是,心理健康教育通常無法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不同于其他課程,通過系統的安排和學習,很快就可以收效,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不是那么的外顯,或者說是很難在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的,因為健康的心理是一個不斷發展著的狀態,并不會駐足在某個可以衡量的度上,因而看不出太多的實效,加上目前對于心理健康的標準也未完全統一,沒有一個切實可行的工具去衡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與否。這樣的課程就很容易成為眾人眼中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缺乏太大的實用性,只是用作裝點門面,整個社會過于浮夸太過功利性的追求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受重視的一個重要原因。
3.對心理健康教育認識的不全面。對于心理健康教育,一直都存在著認識不全面的問題,總是把它當做一門單獨的學科來看,這種學科化的傾向,把心理健康教育和語文、數學等科目等同起來,完全把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智育、美育、體育等學科割裂開來。更為嚴重的是,很多學校雖然設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卻把它視為副科,甚至是副科中的副科,完全忽視了心理健康的教育,這種厚此薄彼的現象我國并不少見。這樣就存在一個實踐過程形式化的問題,一切都只是流于表面,并沒有深層次地開展積極有效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變得形式化和孤立化,完全孤立在整個教育系統之外,而不是像我們所期望的那樣位于整個教育系統之上,從而滲透到每個教育部門之中。由于我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從解決學生的心理障礙入手的,使一些人誤以為高校心理咨詢的對象只是存在心理障礙、人格缺失的異常學生,與多數心理健康但面臨著成長與成才、情感與亊業、日常生活矛盾等諸多問題的學生無關,忽視了對大多數學生的心理健康指導,致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范圍受到很大局限,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發揮[2]。
4.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和“醫學化”。這是現在討論的比較多的兩個問題,這兩個領域雖然跟心理健康教育都有一定的聯系,但還是有著很大的區別。有人把心理健康教育視為思想品德教育,把其與德育等同起來,這是一種概念層次上的混淆,可以說,雖然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但終究不是同一個過程,其目標、手段都完全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上位的概念,應凌駕在德育之上,或者說是比德育更加基礎和迫切,這二者不容被混淆。而醫學化則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同另一個概念——心理衛生教育相混淆,心理衛生教育是在生理學的基礎上進行的,進行這項工作的人員大多是有醫學背景的老師或生理老師,它強調的是病理性特征和在生理的角度上進行教育,面對的對象和所選的角度也各不相同,在學校里,醫學模式的心理健康服務主要是尋找并診斷智力低下、有心理障礙的兒童,然后像臨床醫生一樣對其實施治療[3]。而現在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則強調要貼近生活,面對健康的人,把它醫學化的后果會導致其遠遠地偏離生活,從而變得門庭冷落,無人問津。
5.心理健康教育的硬件設備較差。無論是師資力量,還是教學設備,心理健康教育在這些方面都十分欠缺,人才的匱乏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每一個行業都需要有其特定制度化規范的人才,特定的分工決定了對人才的專業化的需求,但在我國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急缺,沒有足夠專業的制度作保障,也沒有足夠專業的指導,各個地方規定不一,行內的從業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大多數人都缺乏專業的知識和經驗,師資力量明顯不夠。同時,課程的設置也明顯相對滯后,課程內容遠離生活,教材教條化缺乏變通性,沒有創新之處,不能反映學生的實際需要,一定程度上存在著說教現象,出現了老師不愿講,學生不愛聽的尷尬境況。有的學校在完全不了解和掌握心理測量學知識的時候就一味地濫用心理測驗,給學生帶來了不好的影響,又嚴重浪費了人力物力資源。
二
針對以上提出的問題進行現狀分析,提出以下對策。
1.要正確認識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即使目前還無法下一個統一的定義,也要明白和掌握其真正內涵,要擁有一個目的明確的操作性定義,哪些工作是屬于心理健康教育范疇之類的,其對象、功能、內容、方式,以及工作模式和過程又分別是什么,把握好定義是開展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任何相應的活動都應該是在定義規定的范圍內展開,而不是空洞地泛泛而談。其內容一定要規范,它不是心理輔導,也不是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只有明確了這一點,才能繼續開展工作,使心理健康教育做到真正的切實有效。要讓預防多過干涉,更是多過矯治。做到防患于未然,是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一個側面,而另一個側面,則是不斷樹立學生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運用積極心理學的方法指導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是主動的、積極的,它要求教師要起著主導作用,引導學生不斷形成積極向上、健康樂觀的心理品質。
2.正視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體系中的位置,它并不是其他教育的附屬品,不是可有可無,而是極其重要的存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用性在于它不但會使人通過指導自身獲得滿足感和幸福感,同時也不斷地促進著人的發展和進步。進步對于學生而言是非常必要的,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首要任務就是不斷學習進步,學習的目的就是要獲得進步,可以說進步是學生的根本使命,而要完成這樣的使命,心理的健康狀態必不可少。同時,心理健康也是有效學習文化知識的基礎,與智育之間有著極其微妙的聯系,各種學習發現興趣和自我提高則是心理健康的一種標志[4]。可以說高度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條件。
3.要從全面系統的,普遍聯系的角度來詮釋今天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要孤立而片面地去看待心理健康教育,而是把它放在教育這個大系統大環境里去考量。要正確地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與其他的教育之間的聯系,認識到這種聯系不可分割不可被替代。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人作為學習的主體,在每一種學習活動中都會有心理的參與,心理健康教育與別的學科之間是一種互相滲透的關系,它是全面發展教育過程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任何人為或觀念上的分歧都是錯誤的,要在整合的高度上看待心理健康教育與整個素質教育系統的關系,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內涵,做到全民全員的心理健康教育。每個人都要意識都心理健康教育與自己息息相關,營造出氣氛良好的大環境,這樣才可以利用好學科教學中的資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發揮學科教育優勢。
4.要在實踐上避免心理健康教育走偏,在探索的過程中,走彎路在所難免,但是在經過一定的磨煉后,都可以找到一條正確地途徑朝好的方向發展過去,現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種偏向發展,都是因為概念的不明確或是具體實踐操作上的偏差造成的。無論是“德育化”還是“醫學化”,都是一種不準確定位和不正確的操作的結果,要克服這些,就要明確認識心理健康教育該走的道路,要在思想上理論上做好專業的區別,不能一味跟風,這樣很容易陷入誤區和偏見。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的密切聯系,既不能用德育工作來代替心理健康教育,又不能以心理健康教育取代德育工作。不能把學生的心理問題簡單歸結為思想品德問題[5]。在“醫學化”這個問題上也是同樣的道理,分化開不同的部門,找到各種針對的對象,各司其職,不去跨不該跨的領域,不去故意擴大自己的范圍,從而扭曲甚至是壓制自身的功能。只有認清自身職責,準確定位,才能更好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5.加快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改革和教材的更新也是十分必要的。根據教育部的指示,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課堂教學、課外輔導為主要渠道和基本環節,要形成一個課內外相結合、教育與指導相呼應、咨詢與自助相聯系的工作網絡。課程的改革十分必要,根據不同的年級設置相應的不同的課程,以利于學生根據自己身心發展的特點來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在教材方面,也要緊跟時代腳步,學會變通,而不是一味地說些陳詞濫調,教材要體現出針對性、專業性、實用性、可操作和可接受性。要不斷更新教學觀念,不能讓心理健康教育課變成學生厭倦的課程,要讓學生在這個課堂上釋放心理壓力,得到快樂,能夠成長。而在師資方面,要做的努力則更多。要擁有專業的教師隊伍,就要開展有計劃有組織的培訓和考核,確保上崗人員都有專業的任職資格。同時需要注意的是,一個優秀的從業人員,不但要擁有較高的理論素養,更重要的是要擁有相當豐富的實踐經驗,多開展各種不同的實踐活動,促進教師和學生一起共同成長。在各種教育實踐活動中,渠道的拓寬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就是與家庭教育相結合,在校外也能做到時刻注意保持身心健康,再者可以加強區域間學校之間的交流合作,通過互相學習取得進步,當然還可以利用發達的互聯網技術,為心理健康教育開辟出一條新的途徑,使其道路越走越寬,進入一個多元化發展的時代。
參考文獻:
[1][4]陳家麟.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操作與實務[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2]許岱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與對策.中國科技信息,2011(3).
[3]曾靜雯,黃建偉,藍敏.國內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探析.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0.6(下半月刊)總第155期.
[5]劉宗發,冉匯真.西部地區農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及對策.中國成人教育,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