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明
教育部下發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落實跨世紀素質教育工作,培養跨世紀高質量人才的重要環節。”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強調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主體,以了解學生為基礎,根據學生生理發展和心理活動的規律、特點,解決學生發展中的問題。
一、中國大陸學校心理健康教育30年歷史回顧
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紀80年代,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80年代初的調查、呼吁和宣傳階段。當時的一些學者(如葉廣俊、駱伯巍、徐建成、陳家麟等)和研究機構(如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等)就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問題進行了調查,呼吁各級學校重視并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宣傳和呼吁,使國家、學校、社會、家庭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第二階段是80年代中后期的嘗試起步階段。少數學校(一般是城市)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小規模的講座和個別輔導。第三階段是90年代的發展推進階段。在國家教育部的關注和素質教育全面實施的大背景下,各地紛紛建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組織或機構,出版心理健康教育讀物,進行系統的科研實驗,涌現出大量科研成果和特色學校,形勢喜人。但也存在許多問題,主要是發展迅速但地區發展不平衡,理論研究薄弱、科學化和專業化水平不高,形式多樣但缺乏規范,忽冷忽熱,有醫學化、德育化、形式化、個別化、課程化傾向。
二、中國大陸學校心理健康教育30年發展的不足
清華大學樊富珉教授曾撰文,尖銳指出當前高校心理輔導工作的幾點不足:起步晚,起點低,規模和力度都不能滿足社會發展與學生成長的要求;學校及各級領導對心理輔導的認識和重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高校心理輔導工作缺乏規范管理,體制不順,人員流失;學生心理輔導專業人員培訓工作缺乏系統性、規范性、科學性;心理輔導工作方法欠靈活,面向全體學生的發展性輔導尚未有效開展。[1]
1.學校心理教育工作與教育對象關系的不對等性。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把學生當做單純的咨詢診療對象。學生被視為“患者”,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者大多為校醫、班主任或者從事政教、共青團工作的負責人,真正接受過心理專業知識培訓的教師很少。在教育中往往以心理問題取向為主。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尚不夠完善,專題研究的成果和論文、專著的數量相對較少。
2.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方法的形式化傾向。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針對學生已經出現或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心理疾患而實施的,有著較強的時效性。由于脫離了當地的實際情況,有些學生的心理問題難以得到控制和解決,一般的心理問題可能長期積累而發展成為心理障礙、心理疾患。一些學校開設了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往往是按照指定的教材、規定的內容、固定的形式上課,課堂上大量講授系統的心理學知識,甚至像其他學科一樣進行非常嚴格的考試,不但沒有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反而增加了學生的課業負擔,甚至使學生產生了逆反情緒。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讓學生了解關于心理健康的知識是必要的,但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應當只是心理學科的知識體系構建,而應當是使學生通過學習和了解這些知識,能夠達到助人自助,自我調節、自我教育,從而自己解決心理問題,克服心理障礙,改善心理行為,提高自理素質。[2]
3.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化傾向。
有些學校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主題不鮮明、不突出,缺乏心理教育色彩,與班隊、團隊活動相類似;有的學校僅是口號喊得響亮,根本沒有實際可行的操作方案;甚至有一些學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簡單、片面理解為心理診斷和治療,用診斷病人的量表來測量、診斷學生。以上情況反映了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體系不夠健全和完善,缺乏具體的科學理論指導,缺少具有心理學專業知識的師資隊伍,缺乏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手段和方法,而導致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過于簡單化,效果不夠明顯。像有些高等院校所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只是通過報告會、座談會、宣傳欄等方式介紹一點簡單的、零散的心理學知識,還沒有形成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完備體系。[3]
4.注重調適性心理咨詢,忽略發展性心理教育。
有些學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和工作重點放在少數甚至個別學生心理問題的咨詢和治療上,忽視了絕大多數的學生。實際上,預防勝于治療,通過發展性心理教育既能幫助學生了解自己在心理發展過程中要注意的心理問題,防止并消除在其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心理異常問題,而且還能幫助學生充分開發自己的潛能,進一步提高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更好地成長成材。
5.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和方法片面化、程式化,缺乏目的性和針對性。
由于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晚,在理論研究上主要受到西方的影響,我們所運用的理論和采取的做法大多數照搬照抄西方發達國家的一套。例如,我們自己編制的心理測量表很少,盲目引入借鑒歐美等國家的,有些量表引進后甚至未經修訂就開始應用,可信度較低,并不適合我國的國情,也不適合我國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實際上,心理教育應該伴隨人的一生,是一項長遠系統的工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完成此項工程的一個重要部分。在這個階段中我們所要達到的目標應該是“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艱苦奮斗的精神,提高青年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應該做到的是“通過多種方式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
三、中國大陸學校心理健康教育30年前景展望
(一)對于政府部門的前景展望
1.政府部門將給予更多關注。
各級政府部門將會頒布更多關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將會進一步落實學校是否開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為評估學校的一個重要標準,會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政府部門將會致力于建立科學有效的監管體制。
設立針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的督導機構,對心理健康教育實施效果進行多維度測評,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專業素質和水平進行及時監控。
(二)對于教育機構的前景展望
1.心理健康教育的獨立性將會加強。
針對目前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狀況,為了保證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性的充分發揮,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將會從學生工作管理部門、兩課教研室剝離,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生管理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差別將會進一步明確。
2.心理健康教育將滲透在教育觀、人才觀和學生觀中,成為學校教育的內在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在承認學生個別差異的基礎上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價值,相信每一個學生有發展自我的潛能,不以學習成績、智力水平、家庭背景、經濟狀況衡量評價學生。
(三)對于教育者的前景展望
1.心理健康教育將成為每一個教師必備的職業能力。
教師不僅要有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而且必須了解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具備心理教育的能力,在教育實踐中自覺體現和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2.教育隊伍將從兼職為主轉變為專職為主、專兼結合。
教育部及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門已經開始重視師資建設,提出了培訓要求,試行資格認定制度,落實編制、職稱評定、規范管理等多項措施。
3.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專業化水平將會進一步提高。
國外先進經驗表明,從事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人員必須要經過專業訓練,并獲得相關專業的學位,具備必要的實踐經驗和理論基礎。而目前國內培養的心理健康教育專業人員僅為所需數量的十分之一,師資隊伍薄弱,專業人員匱乏。因此未來將會對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加大培養、培訓力度,進一步推行心理健康教育資格認證制度,加快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職業道德和能力的測評體系。
(四)對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形式等方面的前景展望
1.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將從心理適應教育轉變為潛能開發。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將會側重于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心理潛能開發、健康自我形象的確立、情緒管理與壓力處理、人際交往訓練等方面。將從補救性為主的模式轉變為發展性為主的模式。發展性為主的模式是將全體學生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針對學生共同的成長課題給予指導,同時兼顧少數有障礙的學生心理的治療與行為的矯正。現在,以全體學生為服務對象,發展為主、治療為輔已成為共識。
2.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將會更加多樣化和現代化。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將會打破心理健康教育以個體心理咨詢為主要形式的現狀,積極開展團體心理輔導、素質拓展訓練、小型工作坊等效果較好、受益面更廣的教育輔導形式,以此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力。同時,將會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開展網上咨詢、網上心理測量、網上心理互助(比如心理論壇)等教育輔導形式,利用網絡架起心靈溝通的橋梁。當然,必修課、選修課、大型公開講座等傳統教育形式依然不能丟,但其內容將會及時更新,充分體現時代性,不斷擴充心理學各領域的新成果和新知識。有條件的學校都將建立類似的廣域網或局域網,通過網站、網頁、電子公告牌(BBS),電子郵件(Email)等多種形式及時為學生服務。[4]
3.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對象將從學生轉變為學生、教師、管理者、學校環境。
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僅影響教師個人的發展,而且影響到眾多學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學校心理健康不僅要關注學生,而且也要關注教師,這關系到優化學生成長環境的大事。家庭心理健康、全民心理健康也日益受到重視。[5]
4.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領域將從人格輔導擴展到學習輔導、職業輔導、生活輔導、情緒情感輔導和性健康輔導等多個領域。
預計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領域將不斷拓寬,根據學生的需要為學生成長和發展提供更多樣的服務和指導。
5.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施教者的主體范圍將會進一步擴大。
由原有的數名專、兼職心理教師擴大到科學的“校—院—學生”三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網絡,并將會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社團組織和學生骨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在這項工作中充分發揮生力軍作用。[6]
(五)對于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前景展望
心理健康將成為每一個學生自身成長的內在需要。學生的成才道路選擇將會更加多樣化,因而將會主動、自覺地接受和參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會更加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遇到問題將會積極尋求幫助。
參考文獻:
[1]樊富珉.香港高校心理輔導及其對內地高校的啟示.華人文化與心理輔導[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278-279.
[2]林清杰.積極體驗: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視角,黑龍江大學,2010.
[3]鄭莉君.中國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顧與展望[J].內蒙古師大學報,2000(8).
[4]鄭日昌.心理輔導的新進展[J].心理科學,2000(5):599-602.
[5]陳光磊,劉志.著.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6]姚本先.當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極傾向與發展趨向[J].中國教育學刊,2000(4):26-29.